2020-2021学年广西崇左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2020-2021学年广西崇左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2020-2021学年广西崇左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2020-2021学年广西崇左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2020-2021学年广西崇左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西崇左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黔东南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课时,出示了-幅图片并介 绍说:“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 类应该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 中华民族曾经被称为“炎黄子孙”,被称为“华夏儿女”,对上述称谓有重大贡献 的历史人物是()A.炎帝与黄帝B.炎帝与尧舜C.黄帝与尧舜D.尧舜与夏禹3. 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 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 由,往往滋扰人

2、民的生活。这一思想A.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主张B.体现其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C.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4. 生产力是古代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战国前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因素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手工业的发展5. 下面是战国时期形势图,其中和分别是哪个诸侯国A.燕国、秦国 B,燕国、赵国 C.齐国、秦国 D.齐国、楚国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

3、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C.创办私学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7. 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山 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C 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瓦解了西晋统治, 故B不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 A【详解】考查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 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

4、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 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15. B【详解】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材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都不是统一的国家, 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材料内容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魏晋时期的 时代特征,可以得出当时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选项符合题目信 息,故8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社会内容,A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繁荣开放的社会内容,故C不符合题 意;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5、。 故选B。16.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地方上建立县制。(2)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迁都洛阳。(3) 推动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 的进程;有利于北方各族人民的交往等。(4)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者都 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详解】(1) 根据材料''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结合所学可知,卫鞅即商鞅,因此, 变法指的就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使土 地私有化和重农抑

6、商、奖励耕织;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地方上建立县制,长官 由秦王直接任命,不得世袭。(2) 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 根据材料''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律改穿汉人服装,",可以概括改革措施为 改穿汉服;根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可以概括改革措施为说汉语;根据材 料''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可以概括改革措施为改汉姓;根据材料“自代郡 迁到洛阳",可以概括改革措施为迁都洛阳。(3)根据材料“他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更推动了

7、鲜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和 鲜卑族的矛盾,",再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 了鲜卑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有利北方各族人民的交往等。(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处于战国诸侯争霸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 展,土地私有制逐渐普及,他的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尽管改革遇到了困难,但都努 力克服,推行改革,大大提升了秦的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处于政权更替频繁的魏晋南北朝 时期,他克服重重阻碍,学习汉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大提升了北魏的国力,促进 了民族融合,可见,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8、行之有 效;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17. (1)禅让制、世袭制;启。(2)分封制;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3)中央集权制度;丞相;郡县制。(4)汉武帝;刺史制度【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 天下"。因此“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禅让制、世袭制;'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启开 始的。(2)根据材料二“封建

9、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 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 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实行此制度的 目的是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3)根据材料三“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 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 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 方推行郡县制,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因此''中国之政&q

10、uot;主要指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此制度掌管行政事务的机构是丞相:秦皇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 行政的基本模式。(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汉武帝皇帝通过建立刺 史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18. (I)都江堰:李冰。(2)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 路的畅通。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3)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安定:北方移民带去了充足的

11、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等。(5)加强水利建设;引进高优品种;科技兴农等。【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 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 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宜 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 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2)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我

12、国开始种植很多新的农作物,如葡萄、胡桃等。它们是 经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两域都护府的设立,维护西 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 里开始行使主权。(3)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 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I:专著之一,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卜.游地区劳动 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 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

13、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4)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的原因有:南方自 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安定;北方移民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等。(5)根据上述问题探究可知,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引进可 以丰富农业发展:农业专著有利于指导农业发展,可见,促进农业发展应该加强水利建设; 引进高优品种;科技兴农等。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A. 逐鹿之战B.牧野之战C.国人暴动D.陈胜、吴广起义8. 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些(放 弃)以利民"。该材料

14、说明了汉文帝()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提倡节俭治国 D.减免徭役赋税9.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翼独揽朝政2()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D.外戚势力膨胀10.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的中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A.华佗B.扁鹊C.张仲景D.李时珍11.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下列史实,可以通过著作史记了解的有牧野大战秦国商鞅变法秦始皇

15、统一货币、文字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八王之 乱A.B. ®®®C. ®®D.1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A. 220 年B. 221 年C. 222 年D. 229 年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如图中处相关的史实是国砰囹岛A.赤壁之战B,八王之乱C.浏水之战D.孝文帝改革14.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重要原因B,主要表现C.基本特点D.积极影响15.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 该

16、是目录第1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第3接北方民大融合第4节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繁荣开放的社会D.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二、综合题16. 改革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关系 到国家民族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靴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桀不易礼而 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教为左庶长,卒定变 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 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

17、吏朝服。“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白代郡迁到洛阳 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 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北史魏本纪第三高祖本纪材料三他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更推动了鲜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 和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了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张鹤泉魏国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1)材料一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 是什么?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

18、回答,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从材料中概括这次变 革的主要措施。(至少两方面)(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其改革的作用。(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 为礼。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材料二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三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泰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 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19、历史学家夏曾佑 材料四 “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行西逾陇, 陇西守自杀,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微,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史记平准书(1)材料一指出“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什么制度? “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 开始的?(2)材料二中,西周时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实行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中国之政''主要指什么制度?此制度掌管行政审务的机构是什么?秦 皇的什么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材料四说明了西汉时期由于地方监察不利导致地方官吏豪强为非作歹。为加强对 地方官吏的控制,哪位皇帝

20、通过建立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 子弟进行了监督。18.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均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1)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命脉。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罐,时无荒年" 的“天府之国",得益于战国后期秦国的哪一重要水利建设成就。它是由谁主持修建的?(2)两汉时期,我国开始种植很多新的农作物,如葡萄、胡桃等。它们是经哪条道路 传入内地的?西汉为保证此路的畅通设置什么管理机构?有何意义?(3)古人还非常善于总结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编写了哪一 部农书?该书具有怎样的

21、历史地位?(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两方 面即可)(5)当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对此你可以提出哪些宝贵的建议?参考答案1. B【详解】依据题中信息“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我国考古工作 者发现了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中在距今约七十万至 二十万年,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 然火,还会保存火种。B符合题意;元谋人知道用火,但是不会直立行走,A不合题意;山 顶洞人半坡人己会人工取火,C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

22、答案B。2. 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在涿鹿之战 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为 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故A符合题意:尧舜禹出现在炎黄之后,故BCD不符合题 意。故选Ao【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炎黄联盟形成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因 此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3. 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 私欲、智慧等,从而

23、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思想是反对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 说明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选项C符合题意;孔子 创立儒家“仁政''的思想而不是主张“无为而治",A排除;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在题干 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老于不能代表整个旧贵族阶层,D排除。故选C。4. 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 国最迟在春秋末年己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

24、史上的一次 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 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促使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因此,战国前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因素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故A项正确;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兴 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均与题干“促进 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5. 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

25、国 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 中间。因此战国时期形势图,其中和分别是燕国、秦国。选项A符合题意;是齐国, 是楚国,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6. C【详解】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体现广'均 衡教育"的思想,C符合题意:AB均不是孔子的教育主张,排除;D是学习方法而非教育理 念,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注意区分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7. D【详解】根据题干“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统天下后,秦国的王霸之业达到极盛,然而,由于政治失措,统治黑暗,残暴虐民, 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描述的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 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项符合题意; 涿鹿之战、牧野之战和国人暴动都与亡秦无关,所以答案选I)。8. 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