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其组成ppt课件_第1页
血液及其组成ppt课件_第2页
血液及其组成ppt课件_第3页
血液及其组成ppt课件_第4页
血液及其组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 五五 章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学学 习习 要要 点点 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的机制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的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ABO、Rh血型系统及输血原那么血型系统及输血原那么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 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参与体温的维持参与体温的维持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生理止血生理止血 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

2、意义。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意义。 体液:细胞内外的液体总称,占体重的体液:细胞内外的液体总称,占体重的60-70%,2/3存在于细胞内,存在于细胞内,1/3存在于细胞外,存在于细胞外,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细胞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细胞生存的液态细胞外液环境构成内环境,内环生存的液态细胞外液环境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浸透压、温度、电解质、血糖、境浸透压、温度、电解质、血糖、PH值等理化值等理化性质的稳定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性质的稳定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机体主要经过神经和体液调理方式对内环境各机体主要经过神经和体液调理方式对内环境各影响要素进展调理,维持其理化性

3、质在一个相对影响要素进展调理,维持其理化性质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动摇,这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形状小的范围内动摇,这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形状称为稳态。称为稳态。第第 一一 节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组成成分表一血液组成成分表血血液液血细胞血细胞45%血浆血浆55%代谢产物:尿素、肌酐、尿酸等。代谢产物:尿素、肌酐、尿酸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水水91蛋白质蛋白质7: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等。纤维蛋白原等。脂质脂质1:卵磷脂、胆固醇等。:卵磷脂、胆固醇等。糖类糖类0.1:葡萄糖等。:葡

4、萄糖等。无机盐类无机盐类09:Na、K 、Ca 2 、 Mg 2 、Cl 、HCO3 。 维持血浆胶体维持血浆胶体浸透压浸透压对抗侵入的微对抗侵入的微生物所必需的生物所必需的血浆凝固所必血浆凝固所必需的蛋白质需的蛋白质 钙、钠、钾、钙、钠、钾、铁等铁等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氨基酸、脂质脂质尿素、尿酸、肌酐尿素、尿酸、肌酐1 1、血浆、血浆 2 2、血细胞、血细胞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男性的血量约为血液。男性的血量约为5.06.0L,女性约为,女性约为4.55.5L。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

5、心血管中快速流动。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贮藏血量:小部分,休憩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贮藏血量:小部分,休憩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参与循环血量。慢、应急时可参与循环血量。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血液的重新分配血液的重新分配二血量二血量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O2(二)比重 血浆比重为1.0251.030 ,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三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分子或摩擦,产生阻力。长时间运动后血液浓缩导致血液粘滞性升高,血流

6、减慢,血脂过高,。 ( (四四) )酸碱度酸碱度(pH(pH值值) )1.1.正常值正常值:pH:pH为为7.357.357.457.45 pH pH7.35=7.35=酸中毒;酸中毒;pHpH7.45=7.45=碱中毒;碱中毒; pH pH6.96.9或或7.87.8,将危及生命。,将危及生命。 2. 2.维持相对稳定的要素维持相对稳定的要素: : (1)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主:NaHCO3/H2CO3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缓冲系比值为201201;次:次:Na2HPO4/NaH2PO4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和血浆蛋白钠/ /血浆

7、蛋白等。血浆蛋白等。(2)(2)经过肺和肾的调理:经过肺和肾的调理:可使血浆可使血浆pHpH值坚持相对稳定值坚持相对稳定;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五五) )血浆浸透压血浆浸透压 概念概念: :血浆中溶质分子经过半透膜血浆中溶质分子经过半透膜所产生的水挪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所产生的水挪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声的特性所决议,其大小与溶质本身声的特性所决议,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0.9%0.9%氯化钠溶液与血浆浸透压根本相氯化钠溶液与血浆浸

8、透压根本相等,称为等渗溶液。等,称为等渗溶液。分类:分类: 晶体浸透压晶体浸透压 胶体浸透压胶体浸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主要为NaCl) (NaCl) (主要为白蛋白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大压力大( (或或770KPa) 770KPa) 小小( 3.3KPa) ( 3.3KPa)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理毛细血管内外水分调理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坚持坚持RBCRBC正常形状和功能正常形状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状和功能血细胞的形状和功能一、

9、红细胞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or red blood cell , RBC) (一一)红细胞的形状、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形状、数量和功能 1红细胞的形状和数量红细胞的形状和数量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m。无核,无细胞器。无核,无细胞器。成年男性:成年男性: 4.5-5.51012/L 成年女性:成年女性: 3.8-4.61012/L新生儿:新生儿: 6.01012/L2.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运输运输O2由由Hb完成和完成和CO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对缓冲物质 KHCO3 / H2CO3、 KHb盐盐/Hb、K2HPO4 / KH2PO4、Hb

10、O2 K/ HbO2。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约占细胞分约占细胞分量的量的32,分子量为,分子量为68KD,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珠蛋白又是由两条组成,珠蛋白又是由两条链和两条链和两条链构成。链构成。 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 男性男性 120160g /L 女性女性 110150g /L每个红细胞含每个红细胞含2.8108个血红蛋白,每个血红蛋白可结合个血红蛋白,每个血红蛋白可结合4个氧分个氧分子。子。二红细胞的生成调理二红细胞的生成调理红细胞生成原料:蛋白质、脂质、糖、维生素红细胞生成原料:蛋白质、脂质、糖、维生素B12、叶酸、叶酸、铁等。

11、铁等。 贫血贫血患者患者检查项目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检查结果A A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RBC)3.03.010101212/L/LB B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HB)90 g/L90 g/L二、白细胞二、白细胞 leukocyte leukocyte一白细胞的分类与形状:一白细胞的分类与形状:白白细细胞胞粒细胞粒细胞无粒细胞无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的数量: 4.010109L 。 二白细胞的功能二白细胞的功能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2.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12、细胞(eosinophil) 3.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4.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到达炎症部位,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到达炎症部位,吞噬细菌。吞噬细菌。释放的碱性磷酸酶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响。释放的碱性磷酸酶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响。减弱过敏反响。减弱过敏反响。肝素:抗凝;组织胺:扩张血管;产生过敏反响。肝素:抗凝;组织胺:扩张血管;产生过敏反响。吞噬消化作用吞噬消化作用 分泌多种免疫因子分泌多种免疫因子处置和递呈抗原处置和递呈抗原 杀伤肿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5.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1ymphocyte) 特异性免

13、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类类型型T 细胞细胞(T lymphocytes或或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s) B 细胞细胞(B lymphocytes)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自然抑制细胞自然抑制细胞(natural suppressor cells,Ns) 杀伤淋巴细胞杀伤淋巴细胞killer lymphocyte 三、血小板三、血小板platelet or thrombocyte 一血小板的形状和数量一血小板的形状和数量形状: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形状:两面微凸的圆盘状,2-3m,受刺激激,受

14、刺激激 活时可伸出伪足。含多种细胞器。活时可伸出伪足。含多种细胞器。 数量:数量:100-300109/L 。低于。低于0.5109/L,组织易出血。,组织易出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粘附 指与非血小板外表的粘着。指与非血小板外表的粘着。 需求需求GP,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及血浆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及血浆vWF因子因子 2. 聚集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血小板彼此粘着 需求纤维蛋白原需求纤维蛋白原Ca2+,血小板膜上,血小板膜上GP参与。参与。 促进因子:促进因子:ADP、Adr、5-HT3. 释放释放 ADP、ATP、5-HT、Ca2+4. 收缩收缩 5. 吸附吸附 外

15、表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外表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好性;参与凝血;促进生理止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好性;参与凝血;促进生理止血。 四、免疫防御四、免疫防御一免疫器官一免疫器官 1 1、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骨髓、胸腺 2 2、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淋巴结、脾脏、扁桃体二免疫细胞二免疫细胞 1 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 T、B B、K K、NKNK细胞细胞 2 2、单核、单核-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3 3、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粒细胞、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粒细胞三免疫分子三免疫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补体、细

16、胞因子 四免疫系统的功能四免疫系统的功能 1 1、免疫防御:、免疫防御: 2 2、免疫耐受:、免疫耐受: 3 3、免疫监视:、免疫监视:五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五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免免疫疫防防御御功功能能固有固有免疫免疫顺应顺应性免性免疫疫非特非特异性异性免疫免疫特异特异性免性免疫疫功能物质:功能物质:皮肤、黏膜、单核皮肤、黏膜、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细胞功能物质:功能物质: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六特异性免疫六特异性免疫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 抗原即抵抗的缘由。在普通人心目中,指的抗原即抵抗的缘由。在普通人心目中,指

17、的是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但用专业术语是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但用专业术语解释,抗原一词,原指能就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解释,抗原一词,原指能就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响并产生抗体的物质。响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凡能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凡能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 /或细胞免疫反或细胞免疫反响的物质响的物质, ,称为抗原。称为抗原。 抗原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性,抗原能引起机抗原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性,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体产生抗体和/ /或致敏淋巴细胞,称之为免疫原或致敏淋巴细胞,称之为免疫原性;性; 抗原还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抗原还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或反响,

18、称为免疫反响性。特异性结合或反响,称为免疫反响性。 特异性免疫过程特异性免疫过程 抗抗原原抗原递呈抗原递呈细胞加工细胞加工抗原抗原初始初始Th细细胞胞活化活化Th细细胞胞前体效应前体效应Th细胞细胞Th1效应效应T细胞细胞Tc细胞细胞Th1细胞细胞初始初始B细胞细胞浆细胞浆细胞Ig体液体液免疫免疫细细胞胞免免疫疫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细胞七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七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1 1、自动免疫、自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自动获得记忆性免疫细胞的过程。特异性免疫,自动获得记忆性免疫细胞的过程。疫苗的制备,具有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作用,如天花疫苗的制备,具有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19、,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等。、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等。2 2、被动免疫、被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依托外源性抗毒血清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免疫,依托外源性抗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抵抗病毒的过程。抵抗病毒的过程。第第 三三 节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顿,这种景象称生理止血分钟内就会自行停顿,这种景象称生理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 。 生理止血过程:生理止血过程: 受损部分小血管的收缩受损部分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止血血小板止血“栓塞的构成栓塞的构成血小板栓塞周围构成纤维

20、蛋白网血小板栓塞周围构成纤维蛋白网血凝块收缩和血栓溶解血凝块收缩和血栓溶解一、生理止血的根本过程一、生理止血的根本过程 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从血管流出后,:血液从血管流出后,几分钟内就由可流动的溶胶形状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几分钟内就由可流动的溶胶形状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形状。形状。 特特 征征1. 主要发生在血浆中主要发生在血浆中 2. 一系列的酶促反响一系列的酶促反响 3. 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 结实的纤维蛋白止血栓结实的纤维蛋白止血栓 4. 纤维蛋白交错成网纤维蛋白交错成网 5. 网罗血细胞在内呈凝胶状网罗血细胞

21、在内呈凝胶状 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统称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统称为疑血因子为疑血因子(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形状存在于血浆中。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形状存在于血浆中。 凝血因子是按发现的先后以罗马数字命名,凝血因子是按发现的先后以罗马数字命名,12种。种。 激活的凝血因子在罗马数字右下角小写的激活的凝血因子在罗马数字右下角小写的“a 。 大部分因子是蛋白质。大部分因子是蛋白质。大部分因子在肝脏合成。大部分因子在肝脏合成。维生素维生素K参与四种因子的合成。参与四种因子的合成。二血液凝固的根本过程二血液凝

22、固的根本过程特征:特征:“瀑布样的级联放大反响链。瀑布样的级联放大反响链。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a a a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构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构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是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激活物:是凝血因子a与与在血小板磷在血小板磷脂和脂和Ca参与下构成的。参与下构成的。构成途径:构成途径: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外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内源性内源性 血管内壁损伤血管内壁损伤外表胶原接触外表胶原接触 a a Ca2+ a Ca2+ 磷脂磷脂 a Ca2+磷脂磷脂 外源性外源性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时释放时释放 C

23、a2+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2凝血酶的构成凝血酶的构成a Ca2+磷脂磷脂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构成纤维蛋白的构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疏松纤维蛋白疏松 凝血酶凝血酶 a 纤维蛋白紧固纤维蛋白紧固 凝血酶凝血酶 网罗网罗红细红细胞胞 构构成凝成凝血块血块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理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理 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PGI2,NO ,抗凝物质抗凝物质2.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吞噬作用3. 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抗凝

24、血酶(antithrombin ) 可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中丝氨酸残基结合,抑制可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中丝氨酸残基结合,抑制其活性。其活性。2肝素肝素(heparin) 酸性粘多糖酸性粘多糖 作用机制:与抗凝蛋白结合大大提高抗凝蛋白活性作用机制:与抗凝蛋白结合大大提高抗凝蛋白活性 3蛋白酶蛋白酶C系统系统 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a和和a 4、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物(+) ( - )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解产物=溶解栓溶解栓塞塞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酶纤溶酶纤溶

25、酶纤溶酶抑制物抑制物第第 四四 节节 血型和输血血型和输血血型血型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血型的发现血型的发现:1901年年Landsteiner 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床上有重要意义的RBC的的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血型的分类血型的分类:目前知人类的目前知人类的RBC除除ABO血型外血型外,还有还有R、Kell、MNSS、P等等15个血型系统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还发现一些亚型。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统HAL在体内分布广泛

26、,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响亲密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响亲密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响。热反响。一、一、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凝集原凝集原(agglutinogen):指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指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特异糖蛋白抗原。凝集素凝集素(agglutinin):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响的抗体。应凝集原发生反响的抗体。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红细胞发生聚集成簇,同:红细胞发生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的景象。时伴有溶血发生的景象。凝集反响是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