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病病 因因 概概 说说一、病因的涵义一、病因的涵义二、病因学说涵义二、病因学说涵义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五、病因分类五、病因分类 一、病因的涵义:一、病因的涵义: 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因。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谓之因”。二、病因学说涵义二、病因学说涵义 研究和阐释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研究和阐释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2、“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周礼周礼天官说:天官说:“夫天之寒暑,夫天之寒暑,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营卫之间交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营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中则病通则和,有余不中则病”。1、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六气致病说”。(1)最早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最早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病因概念。病因概念。(2)提出)提出“淫生六疾淫生六疾”的病理观的病理观 阴淫寒疾:阴寒太过,易致寒疾。阴淫寒疾:阴寒太过,易致寒
3、疾。 阳淫热疾:阳热太过,易致热病。阳淫热疾:阳热太过,易致热病。 风淫末疾:风气太过,可致四肢疾病。风淫末疾:风气太过,可致四肢疾病。 雨淫腹疾:雨湿太过,易致肠胃病。雨淫腹疾:雨湿太过,易致肠胃病。 晦淫惑疾:就寝过晚,易致心神惑乱病。晦淫惑疾:就寝过晚,易致心神惑乱病。 明淫心疾:白天思虑过度,可致心劳疲明淫心疾:白天思虑过度,可致心劳疲 惫疾病。惫疾病。2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 风、雨、寒、暑风、雨、寒、暑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 病始于表病始于表属阳邪属阳邪 饮食居处饮食居处 易伤人体内在脏腑易伤人体内在脏腑 阴阳喜怒阴阳喜怒 病始于里病始于里属阴邪
4、属阴邪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风、寒、暑、湿、燥、火火,以之化之变也,以之化之变也”。 张仲景曰:千般疢(张仲景曰:千般疢(chn )难,不)难,不越三条。越三条。 一者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 二者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和辨证求因问诊求因和辨证求因 水湿内停水湿内停 停肺停肺 痰浊阻肺痰浊阻肺脏腑功能失调痰饮脏腑功能
5、失调痰饮, 痰饮痰饮 (果)(果) (因)阻中焦(因)阻中焦 痰湿困脾痰湿困脾 血行不畅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阻滞血行气虚或气滞瘀血气虚或气滞瘀血, 瘀血瘀血 出血或血瘀出血或血瘀 (果)(果) (因)(因)外感病因外感病因 所谓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所谓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疫疠。主要包括六淫、疫疠。六淫: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邪”。 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淫:浸淫,侵害过
6、度之意。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外感六淫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温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病,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多寒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
7、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燥热之病。 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证等。证等。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发生转化。发生转化。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风邪 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广泛,较为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重要的致
8、病因素。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肺系症状。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肺系症状。 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症状变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如素问如素问风论说: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风者,善行而数变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外感病的先导,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风寒、风暑、风
9、湿、风燥、风致病,表现为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兼挟证的特点。火(热)等兼挟证的特点。风性主动。风性主动。A. 性质: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性质性质: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性质B. 致病特点:多见动摇不定症状,致病特点:多见动摇不定症状,如抽搐、眩晕、口眼斜、半身不如抽搐、眩晕、口眼斜、半身不遂等。遂等。 2寒邪寒邪 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致病可根据侵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致病可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浅深不同有伤寒与中寒之犯人体部位的浅深不同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别: 伤寒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 中寒中寒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
10、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 阳气。出现形寒,肢冷。阳气。出现形寒,肢冷。(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寒为阴邪: “阴胜则寒阴胜则寒”。A、性质、性质 易伤阳气: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B、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 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 稀便稀便 C 、临床常见:、临床常见: 伤卫阳伤卫阳 寒邪袭表寒邪袭表 恶寒、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流清涕、头身疼痛。 伤脾阳伤脾阳 寒邪直中肠胃寒邪直中肠胃 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脘腹冷痛、呕吐清水。 伤心肾之阳伤心肾之阳 寒邪直
11、中少阴寒邪直中少阴 形寒踡卧,手足厥冷,形寒踡卧,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精神萎靡。下利清谷,精神萎靡。(2)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主痛A. 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 性。性。B. 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产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产生疼生疼 痛的症状。痛的症状。 如如 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关节疼痛剧烈,又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称“痛痹痛痹”。(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临床常见:临床常见: 寒客血脉:脉紧。寒客血脉:脉紧。 寒邪袭表:腠理闭塞寒邪袭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
12、屈伸不利或冷厥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 不仁。不仁。 3暑邪暑邪 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独见于夏季。独见于夏季。 暑邪致病,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暑邪致病,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A. 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故具有炎热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故具有炎热的性质的性质B. 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等症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等症状。状。(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A. 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性
13、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B.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 湿
14、邪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雨水较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为一年之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中湿气最盛之时。(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A. 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故湿为阴邪。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故湿为阴邪。B. 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留滞,阻遏气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机;损伤阳气,尤易损伤脾阳。 ()湿性重浊()湿性重浊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垢腻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垢腻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
15、、肢节酸楚、沉重难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邪在上湿邪在上面垢,眵(面垢,眵(ch)多。)多。 湿浊下注湿浊下注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液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脓血,妇女带下。 湿邪浸淫肌肤湿邪浸淫肌肤湿疹,疮疡脓水秽浊。湿疹,疮疡脓水秽浊。(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A. 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B.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症状粘滞不爽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大便小便滞涩不利,大便粘腻滞涩不畅。粘腻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反复
16、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缠绵难愈。(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A. 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B. 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人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人体下部症状。如浮肿多以下肢为甚,淋体下部症状。如浮肿多以下肢为甚,淋浊带下。浊带下。 燥邪燥邪 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天气候干燥、收敛、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天气候干燥、收敛、肃杀。肃杀。 燥邪致病有二种:燥邪致病有二种: 温燥: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热象明显。合侵犯人体,热象明
17、显。 凉燥: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与寒凉相合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寒象明显。侵犯人体,寒象明显。()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A. 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性质。性质。B. 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症状: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 皮肤干燥皲裂、皮肤干燥皲裂、 毛发干枯不荣毛发干枯不荣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开窍于鼻,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开窍于鼻,
18、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肌肤而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肌肤而入;燥为秋金主气,肺与金相应,故燥入;燥为秋金主气,肺与金相应,故燥易伤肺。易伤肺。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失清肃,出现干咳少痰,胶痰难咯,甚失清肃,出现干咳少痰,胶痰难咯,甚则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则痰中带血,喘息胸痛。6 6火(热)邪火(热)邪 四季均可见火热之病。皆因阳胜所致故常火热四季均可见火热之病。皆因阳胜所致故常火热混称。故常统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混称。故常统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致病表现:热邪致病多表现全身热象,如:心致病表现:热邪致病多表现全身热象,如:心火上炎,口
19、舌生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火上炎,口舌生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致病特点致病特点1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1 1)性质:火热之邪由阳胜所致,具有灼、炎)性质:火热之邪由阳胜所致,具有灼、炎热、升腾之性。热、升腾之性。 临床常见一派阳胜则热的临床症状:高热、临床常见一派阳胜则热的临床症状:高热、烦躁、面赤、烦躁、面赤、 脉洪数、舌红苔黄等。脉洪数、舌红苔黄等。 (2 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A. A. 症状多见于人体上部:症状多见于人体上部:头痛、面红目头痛、面红目赤、赤、 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B. B. 易扰乱心神:易扰乱
20、心神:心烦、甚至神昏、谵语、心烦、甚至神昏、谵语、狂躁。狂躁。2 2、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伤津耗气:(1 1)伤津:常见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唇焦,)伤津:常见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唇焦,尿短赤,舌红绛少苔等。尿短赤,舌红绛少苔等。(2 2)耗气:体倦乏力,少气(轻)热盛耗)耗气:体倦乏力,少气(轻)热盛耗气,全身机能衰退等。气,全身机能衰退等。 3 3、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生风动血(1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火热之邪耗灼阴津,使筋脉失:火热之邪耗灼阴津,使筋脉失养,阳升无制,亢而动风(肢体异常运养,阳升无制,亢而动风(肢体异常运动)动)高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高热,四肢抽搐,
21、目睛上视,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反张,颈项强直。(2 2)动血)动血: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见面红目赤,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见面红目赤,脉数;甚则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吐血、脉数;甚则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发斑。咯血、便血、尿血,发斑。4 4、易致肿疡、易致肿疡 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肿疮疡。 肿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肿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痈肿疮疡的总称。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痈肿疮疡的总称。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医宗金鉴曰:医宗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痈疽原是火毒生。”
22、 疫疠(疫疠(瘟疫瘟疫 ) 涵义:疫疠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涵义:疫疠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流行性的外感病邪。 在中医文献中还有在中医文献中还有“疫气疫气”、“疠气疠气”、“戾气戾气”、“乖戾之气乖戾之气”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1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d )。)。瘟疫论:瘟疫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强弱,触之者,即病”。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
23、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王叔和:王叔和:“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一家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一家”。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内伤病因主要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病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指人的指人的喜、恕、忧、思、悲、恐、惊喜、恕、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1 1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三脏多见接伤及内脏:以心、
24、肝、脾三脏多见(1 1)喜伤心: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喜伤心: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精神涣散、心精神涣散、心跳神荡、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跳神荡、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2 2)怒伤肝:肝失疏泄)怒伤肝:肝失疏泄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头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头痛头胀、善太息、月经不调、痛经、癥积、甚则吐血、痛头胀、善太息、月经不调、痛经、癥积、甚则吐血、晕厥。晕厥。(3 3)忧伤脾:脾失健运)忧伤脾: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纳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纳呆便溏。呆便溏。(4 4)悲伤肺:)悲伤肺:(5 5)恐伤肾:)恐伤肾:2 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1 1)怒则气上)怒则气上(2
25、 2)喜则气缓)喜则气缓(3 3)悲则气消)悲则气消(4 4)恐则气下)恐则气下(5 5)惊则气乱)惊则气乱(6 6)思则气结)思则气结二、饮食失宜二、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是内伤病主要致饮食失宜,是内伤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又称饮食内伤。病因素之一,又称饮食内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饮食偏嗜(一)饮食不节:(一)饮食不节:1. 过饥过饥: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摄食不足。摄食不足。 伤胃:伤胃:胃脘嘈杂,疼痛、泛吐酸水。胃脘嘈杂,疼痛、泛吐酸水。 伤精、气血津液:伤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营养不良化生不足:
26、营养不良 伤正气:伤正气:抗病力弱、易感邪气而发病抗病力弱、易感邪气而发病2. 2. 过饱过饱:暴饮暴食,摄食过量。:暴饮暴食,摄食过量。(1 1)饮食停滞)饮食停滞脾胃损伤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腹泻。吞酸、厌食、呕吐、腹泻。(2 2)食滞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食滞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小儿疳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发结如穗)。怒、发结如穗)。(3 3)经常饮食过量)经常饮食过量气血流通受阻、筋脉郁气血流通受阻、筋脉郁滞滞痔疮、痢疾。痔疮、痢疾。2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1 1)引起胃肠道
27、疾病:脘腹疼痛、呕吐、)引起胃肠道疾病:脘腹疼痛、呕吐、腹泻、腹泻、 下痢脓血。下痢脓血。(2 2)肠道寄生虫病:腹痛、面黄饥疲、)肠道寄生虫病:腹痛、面黄饥疲、嗜食异物。嗜食异物。(3 3)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剧烈腹痛、呕吐、腹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甚则昏迷死亡。泻、甚则昏迷死亡。3 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1 1)偏嗜:)偏嗜: A. A.偏寒:偏寒: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常见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常见腹痛、腹泻、呕吐清水、腹痛、腹泻、呕吐清水、 手足不温。手足不温。 B. B.偏热:偏热:胃肠积热、化燥伤,常见口渴、胃肠积热、化燥伤,常见口渴、口臭、便秘、嘈杂易饥、消瘦、下血。口臭、便秘、
28、嘈杂易饥、消瘦、下血。 C. C.过食肥甘厚味:过食肥甘厚味:生痰化热,常见眩晕、生痰化热,常见眩晕、胸痹、痈疡、昏厥。胸痹、痈疡、昏厥。三、劳逸失当三、劳逸失当(一)过劳:过度劳累。(一)过劳:过度劳累。素问说:素问说:“久视伤血、久卧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筋”。(二)过逸:(二)过逸:1.1.形体过逸:气血运行不畅,使心脾功能减弱,形体过逸:气血运行不畅,使心脾功能减弱,日久体虚衰弱,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发胖臃肿,日久体虚衰弱,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或继发他病。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或继发他病。2.2.
29、思维过逸:长期懒于动脑思考,记忆力减退,思维过逸:长期懒于动脑思考,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 病理性病因病理性病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又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称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三大类。一、痰饮:一、痰饮: 1.1.痰饮的含义:痰饮的含义: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
30、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饮”。 痰痰稠浊稠浊。 饮饮清稀清稀 2 2性质性质 痰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痰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痰(热)痰(热) 饮得阴气凝聚而成饮得阴气凝聚而成饮(寒)饮(寒) 3 3所致病位:所致病位:(1 1)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全身,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2 2)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肌肤。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肌肤。 痰饮的分类:痰饮的分类:1 1有形之痰饮: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
31、可及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之可及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2 2 无形之痰饮: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性的痰饮可见。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1.1.痰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痰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肢体麻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半身不遂。 2.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 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阻于肺:胸闷、咳嗽、
32、喘促。 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 扰于心:心悸、胸闷、神昏、癫狂。扰于心:心悸、胸闷、神昏、癫狂。 痰饮致病特点示意图痰饮血脉脏腑组织脾肺肾肝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心易于蒙蔽神明百病多由痰作祟妨碍血行痰瘀互结常见的痰饮病证常见的痰饮病证1、常见痰证:、常见痰证:(1)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苔腻,)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苔腻,脉滑。脉滑。(2)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发狂。不宁,甚则发狂。(3)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2、常见饮证:、常见饮证:(1 1)痰饮:饮停肠胃)痰饮:饮停肠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力学C》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嵌入式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企业会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房地产营销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弹性力学及有限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大学《高级园艺植物遗传育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心理健康课嫉妒的课件
-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我勇敢了
- 灯饰设计与制作
- 产品追溯及模拟召回演练计划
- 舒普电子套结机的设置和保养
- 植物中铁的作用及缺铁症状图文演示文稿
- 合同到期协议书(3篇)
- 2022年教学教材《石油裂解与乙烯》精品优秀教案
- IPC-A-610国际标准中英文对照(doc 17)
- 山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期末总复习—重点归纳整理
- (国开)2019年春电大本科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形考3答案
- 金普新区预防性体检人员审核表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20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