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齐国国王齐宣王之间,有过一场关于商汤、武 王作为臣子,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正义、是否是“弑君”的经典对话。齐宣王问: “作为臣子,却弑杀了自己的国君,这样的行为难道应该允许吗? ”孟子回答说:“损 害'仁'的人叫做 '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残害仁义的人叫做'独夫', 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的独夫纣,并未听说这种诛杀独夫的行为是弑君。”在汉景帝时代,儒家代表人物辕固与道家代表
2、人物黄生之间亦曾展开一场激热的 争论。黄生认为“商汤、武王并非是受命而成为君王,而是因为杀害了自己的国君才 成为君王的",辕固则认为“夏桀与商纣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商汤和武王是顺应天 下民心而诛杀了桀纣,这是顺应天命而成为君王。”黄生反驳说道,桀纣虽然无道, 但在名分上却是君主;汤武虽然是圣贤,但在名分上却是臣下。当国君行止有失时, 作为臣子的不但不发表净言力图匡正君王的过错,尊奉君王的权威,反而因为君王有 过错就将其诛杀,取而代之自己称王,这便是弑君。面对当君王行为以及君王命令有失其道、残害仁义时,臣子反叛、弑杀君王是否 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意即:做君王的应该有做君 王的样子,做臣子的应该有做臣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臣应该各安其位,履行好仁爱 百姓、施惠万民的职责,如果君王的行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 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求,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由于在我国古 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君主发布的命令就是法律,儒家这种臣子可以起来 推翻已失其道的君主的思想,实际上意味着,当君主的命令(法律)违背基本的仁义 道德(正义)时,臣民就具有不服从这种法律的自然权利。即在国家的法律之外,还 有衡量法律是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法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就是正义的;给 恰相反,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
4、配得上法律的称谓。这种在国家颁布的法律之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 思想,也存在于西方的法律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 我 :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 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 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 有
5、些时候,文学作品会 ,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 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 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 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20.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
6、“做''或者“不做"的自由。B. 美军在喀布尔机场仓皇溃逃,经由一些美西方媒体的渲染,则成了“英雄撤离”。C. 通过法定集体管理组织“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开展著作权维护工作是不错的选择。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七、话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请就以上关于“变”的句子,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
7、于80。字。参考答案:2. DC3. 首先由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以及辕固与黄生之间的争论引出话题,然后中 方以孔孟为代表,西方以安提戈涅为代表,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述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 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法律符合正义,这法才是 永恒法、正义法。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4. 答案一: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的。理由:他的死是对法律的最高维 护,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的存在,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 存在,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他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他用生命对真 善做了最好论证;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信仰的坚守。 他
8、的死体现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答案二: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值得的。理由:这部法律是有瑕疵的; 这部法律违背正义,它不是永恒法、正义法,苏格拉底有权拒绝服从;这部法律不 具备被信仰的品质,是非正义性的要求,苏格拉底为非正义去死是不值得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信自己最终能被释放”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 内容“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 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 就是违反这个契约”,可知苏格
9、拉底是不违反法律这个契约,苏格拉底“坚信自己最终 能被释放”,原文“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可知苏格拉底知道 自己是不会被释放的。故选Do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所有的命令”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如果君王的行 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求, 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可知应是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而不是所 有的。B. “由国家颁布的法律具有永恒性”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种在国家颁布的法律之 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也存在于西方的
10、法律思 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和 第五段“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 称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可知“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 国家的法律不具备永恒性的特点。C. “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而后者却不具备”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即在 国家的法律之外,还有衡量法律是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法律是国家颁布的, 法律就是正义的;给恰相反,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 谓”,可知国家的法律也有正义性。故选Do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安提戈涅由于不
11、顾国王的禁今,埋葬了自己的兄长,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 虽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 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可知,安提戈涅思想就是要遵守永恒存在的法,就是永 恒法、自然法、正义法,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国王的法。A. “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这一观念中的 法律违背了公平正义和道德原则,也即凌驾于“永恒法”之上,这 与安提戈涅思想相 冲突。B. “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教”,说明雅典的法律缺乏公正性,与“永恒法”相悖,故 与 安提戈涅思想相冲突。D. “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挣脱法律的束缚”,卢梭将法
12、律抬高到至 高无上的地位,忽视了“法律出现瑕疵”情况的存在,这种与安提戈涅强调的人要服从 “永恒法”的思想相冲突。C. 霍姆斯认为宪法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的”,这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法律,也即法 律也在不断成长以趋于靠近“永恒法”,故与安提戈涅思想不冲突。5. CD6. (1) 一开始因为是个别现象,便感觉毫不在意,觉得好玩、可笑,有用;(2) 失眠症逐渐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才有了一定的警觉性;(3)被失眠困扰后采取了 熬制汤药治疗、隔离、注意饮食等各种对抗的措施;(4)最终淡然面对,习惯了疫 情,紧急状态成为常态。9.(1) “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2) 面对疫
13、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3) 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4) “失眠症”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 “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错,“比西塔西翁心中充 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 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 这就是失眠症”“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 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
14、会她的惊恐”,可见选项逻辑关系不成 立,选择留下来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淡定勇敢的心态,惊恐凄苦的原因是失 眠症。故选Co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错,结合“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 分析,作者应该是理解同情关爱的心态。7. DA8. A(1)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没有不明智通达、廉洁奉公的,真 像古代圣王治下的士大夫啊。(2)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9. 本文认为秦攻取天下是必然的结果。【解析】【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春秋时期的大国,称得
15、上的有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后来兴起的是吴国越国,吴 国越国文明程度太低,不足以有实力踏入占据中原地区,与中原诸国抗衡。“时,指当时,与“曰,联系密切,是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B;“其后起者”与“则吴越”是主谓句,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o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 “魏、齐、韩”错,“三晋”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 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故选Ao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地势形便是取胜最为重要的原因”错,原文“其原因益有数端”“地势形便”只是其中 之一,后文还有“二也”“三也”,没有强调哪一个是最重要原
16、因。故选Ao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比周”,互相勾结;“朋党”,拉党结派;“倜然”,卓然超群;“明通”,明智通达。(2) “及。牵连;“见犯”,受到侮辱;“乃”,才;“负”,辜负,对不起。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益有数端”“秦去天下多暴。固也,然世岂有专行无道, 而可以取天下着哉? ”可知,作者认为秦攻取天下是必然的结果。参考译文:秦国攻克吞并六国,其中的原因有多种。秦国占据有利地理形势,攻击他国容易, 而他国进攻秦国就难了,这是一方面,关中的地理形势,西北面平坦没有大的险要关 隘,因此容易受到侵犯攻击。在南
17、面经过汉中到达蜀地,向外走和向内进入都有难度。 只有东面凭借函谷关、武关,确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地势。春秋时期的大国, 称得上的有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后来兴起的是吴国越国,吴国越国文明程度太低,不 足以有实力踏入占据中原地区,与中原诸国抗衡。吴越的兵力,确实非常强大,所以 项羽最终运用它来攻破了秦国,四国的风俗气概,秦国、晋国原本比齐国、楚国强大, 兵力也是如此。第二方面,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土地狭小人员众多,滋生事端到京 城,楚国蒙受上天的深厚恩惠,百姓又都是苟活偷生,齐国工商业发展繁盛,殷实富 裕在海内第一,然而工商业繁盛,农民没有不受到盘剥而史加贫困的,只有秦国土地 广袤肥沃,而且有
18、山林的便利。开拓发展比较晚,奢侈浪费的风气不严重。看李斯谏 逐客书,列举奢侈浪费的实例,秦国没有一项就可以了解了。秦国上面朝代又有重 视农业的政治制度。治理人民维持生计的从容,大概没有能比得上秦国了。第三方面, 以上这些都是秦国的依赖,又比六国有优越的地方,从人的作为看,能够运用法家学 说,实在是其一个大的缘由,大概只有运用法家学说,才能统一百姓于农业和战争于 一体,秦国兵力强而且多,也只有运用法家,才能重用法术之士,而摆脱奢靡骄纵的 贵族,政事才能够恢复推行,荀子强国说:“应侯问荀卿说:到秦国看见了什 么?荀卿说它的边塞险峻,地势便利,山林河流美好,天然资源带来好处很多,这是 地理上优越。进
19、入秦国境,观察它的习俗,那里的百姓质朴淳厚,那里的音乐不淫荡 卑污,那里的服装不轻佻妖艳,非常害怕官吏并很顺从,像古代圣王治下的人民啊。 到了都邑官府,众多官吏都严肃认真,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劣 草率,如同古代圣王治下的官吏啊。进入秦国都,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 门,就进入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不 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没有不明智通达、廉洁奉公的,真像古代圣王治 下的士大夫啊。观察它的朝廷,朝堂闲逸,君主处理各种政事从无遗留,安闲得好像 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所以秦国四代都有胜果,并非 侥幸,
20、而是天数啊。”可以说说的很详尽了,秦国远离了天下的残暴。本来就是这样 啊,世上哪里有实行混乱黑暗的政治却能够取得天下的办法呢?15. B(1)迁地不远,二人有相见的机会;(2)即使在迁地也不必灰心,重新振作, 将会有一番作为。【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 “又可见诗人借机推荐的处世立身之道”错误,张伯启不知为何触怒龙颜,身遭迁贬, 而诗人却以“迁地近”来谢主“隆恩”,真可谓对皇上忠心耿耿了; “吾道小臣宜”一句, 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说皇上圣明英武,给张伯启安排了他该去的地方,实则透露出诗人 的“感时”之意,既感自己和友人的怀才不遇,又感时政不明。故选Bo16.本题考查学
21、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理解“莫凄其”的意思。“今子莫凄其”意思是现在你不要凄凉 悲伤。然后到上文寻找劝慰友人在这贬谪、离别之时不必悲伤的原因。如颔联“主恩迁地近,吾道小臣宜”中“迁地近''一方面固然指的是迁地不远,更重要的 还是指朋友的迁地离自己不远,以后他们还有相见的机会,所以不必为眼下的暂时别 离而伤感。如颈联使用两个典故,“延陵剑"指的是吴国贤公子季札赠剑徐君的故事,是说自己和 朋友之间的友谊就像季札和徐君一样生死不渝;“潮平太伯祠”指的是吴太伯为了让比 自己贤能的弟弟季历当国君而避身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终于在荆蛮之地创 家立
22、业,诗人自己的好友与吴太伯相比,这是借古代先贤的事迹期望朋友在迁地不要 灰心,要重新振作起来,有一番作为。10.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已”“鸿”“潜”“赐”等。11. DB12. 排比修辞的构成:排比句由“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 播”三个内容接近的短语构成,三个短语均是偏正结构。表达效果:三个短语列举了让传统文化节目焕发出无穷魅力的条件,拓展、深化了文 意;三个短语并排而出,句式整齐,增强语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
23、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触碰:接触。碰撞:撞击,程度深于“触碰”。语境中二者产生了奇妙反应,应用“碰撞”,排除AB;第二空,赞叹不己:连声赞赏不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语境指节目好到了极点,应用“叹为观止”,排除C;第三空,振撼:震动。震撼:震动摇撼。语境用于对人心灵的影响,应用“震撼”;第四空,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 到,并不新奇。语境“带动了一批国风节目”,应指节目接连不断地出现,应用“层出不穷”。故选Do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文化之美、中国之美"
24、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为“中国之美、文化之 美“;二是搭配不当,“非凡”与“呈现”修饰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应为“非凡魅力”。选项 中只有B项修改全部正确。故选Bo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分析排比修辞的构成,可以结合其定义和特点加以分析;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时, 除了通用的表达效果,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从内容上加以分析。(1) 构成定义: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的一种修辞方法。特点:一是成分,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构成,如 画线句由“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三个短语构成;
25、二是内容,意义要相关或相近,如“讲述”“表达”“传播''三者意思相相似;三是结构,结构要相同、相似,并且语气要相同,如“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 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三者都是偏正结构。(2) 表达效果内容上:“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列举了让传统文化节 目焕发出无穷魅力的条件,可以使语句内容丰富,使文意得到拓展。形式上:三个短语排列而出,句式整齐,语气一贯,节奏性强,达到了加强语势的效B21. 逻辑无处不在;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故意违背逻辑。【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线句中的“精神”和“肉体”的引号起强调作用。A.
26、 表示引用;表示强调;B. 表示反语;表示特定称谓。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勤斯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提 戈涅由于不顾国王的禁今,埋葬了自己的兄长,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虽 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高 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 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夭理、良知、仁义,其本身均具有正义性, 是一种正义法。当国家的法律严重违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摘编自牟治伟古代思想中的法律与正义之争)材料二: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
27、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 信守法即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并且他还认为斯巴达之所以与别的城邦 不同,一部分是因为斯巴达的立法者拉开代莫尼人卢库格斯在斯巴达最牢固地建立起 了守法精神。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 个公民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 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正义乃哲学家的使命,逃走不仅会使其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不 正当,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 死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意识就是公民 认识
28、到自己是城邦的主人,因而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以实现作为城邦主人公的心 理状态。因此,公民意识就足城邦意识,即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苏格拉底 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但是却使雅典的民主和法治留下了不可擦拭的污点,而 我们后人却又戏剧性地循着污点的印记去思考雅典的民主和法律制度,雅典直接民主 制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雅典的法律公正性,致使法律出现瑕疵,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 是实质的非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正义性的要 求;但是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 仰的姿态。(摘编自2009年4月法治与社会)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9、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商汤、武王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上,孟子与辕固看法一 致,都认为桀纣当诛。B. 安提戈涅违背国王禁令,埋葬兄长,是因为他认为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 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C. 黄生认为即使国君行止有失,臣子也应努力匡正君王的过错,维护君王的权威, 不可取而代之自己称王。D. 苏格拉底之所以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不以为然,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 信自己最终能被释放。1. 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君王应力守其责,如有失道,人臣可以拒绝服从 君王所有的命令。A. 由国家颁布的法律具有永恒性,因此作为城邦的
30、主人,公民应该具有主人公意识 和法律至上意识。B. 中西方古代思想中的正义法与国家的法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 而后者却不具备。C. 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正义,其自身缺陷对雅典的法律公 正性有直接影响。2.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中安提戈涅思想不冲突的一项是()约翰奥斯丁认为,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A.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市民无法自主,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 教。B. 美国法官霍姆斯认为,宪法并不是僵死的条文,而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 体。C.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挣脱法律
31、的束 缚。3.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光明中学将以“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值得”为辩题,开展一次辩论赛活动,作为参赛 辩手,你将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 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 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 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 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
32、老的王国,抛下 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 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 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 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 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 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 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
33、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 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 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 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 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 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 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 合眼,终于警觉起来。“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
34、这病一旦进了家门, 谁也逃不了。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 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 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 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 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 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 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 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
35、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 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 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 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 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 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 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 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 把自己所知的失
36、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 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 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 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 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 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 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文本二: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
37、屿,也许正因为 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 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 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文本三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 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 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丽贝卡原先有吃土的习惯,主人公一家对此不能接
38、受,在她改掉这种恶习后,才 允许她和其他孩子睡同一个房间。B. 丽贝卡有天夜里突然坐在摇椅上吮手指,双眼在黑暗中放着光。根据这些表现, 比西塔西翁判断她患上了失眠症。C. 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 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D. 失眠症是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 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5.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且熟悉各种草药的效用,都直接表现出乌尔苏 拉应对疾病时,并非毫无准备。A. 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
39、的依据,同时也 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B. 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 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C. 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 作者对他们愚味思想的讽刺。6.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 合文本一简要概括。7. 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百年孤独中作者设计“失眠症”的意图 的问题,若由你进行解答,你会列出哪些要点?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概括。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益有数端。地势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难,一也,
40、关 中形势,西北平夷无大险,故易受侵略。南经汉中至蜀,出入皆难。惟东凭函谷,武 关,则诚有一夫当关之势也。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 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国。其兵,则实甚强悍,故项氏卒用之以破秦,四国风气,秦、 晋本较齐、楚为强,兵亦然。二也,三晋地狭人稠,生事至毂,楚受天惠厚,民又皆 窸偷生,齐工商之业特盛,殷富殆冠海内,然工商盛者,农民未有不受剥削而益贫者 也,惟秦地广两腴,且有山林之利。开辟较晚,侈靡之风未甚。观李斯谏逐客,历数 侈靡之事,秦无一焉可知。其上又有重农之政。齐民生计之舒,盖莫秦若矣。三也, 此皆秦之凭藉,优于六国者也,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
41、大端,盖惟用 法家,乃能一民于农战,其兵强而且多,亦惟用法家,故能进法术之士,而汰淫靡娇 悍之贵族,政事乃克修举也,荀子强国曰:“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 卿子曰其固塞险,形魏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 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 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 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 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可谓尽之矣,秦去天下多暴。固也
42、,然世岂有专行无 道,而可以取天下着哉?(节选自先秦史第十一节秦灭六国,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 上国/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 国/B. 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 上国/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 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三晋,作为地理名词指魏、齐、韩原晋国故地,也可指山西省,文中指前者。A.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也用来指代全国。B.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C. 孙卿子,即荀子,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认为秦国能够攻克吞并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势形便是取胜最为重 要的原因。A. 齐国大力发展工商业,可以说是天下最为富足的,但是百姓却因受统治者的剥削 更加贫困。B. 秦国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网公司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生物医药企业转让定价税务审计与市场准入研究合作协议
- 网络文学创作平台虚拟作品账号转让协议
- 悬疑推理小说改编为手机游戏独家授权合同
- 抖音平台内容侵权仲裁条款合同
- 医疗培训项目进度调整补充合同
- 网络版权运营合作协议补充条款
- 抖音火花达人解约赔偿协议及商业权益分配及调整
- 婚前技术入股权益分割及财产分配协议
- 橡胶原料市场风险对冲补充协议
- 2025年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总结
- 工程款抵房协议合同模板
-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特殊化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下册
- 兼职顾问服务合同范本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2教学设计2:2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押题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 基建科室面试题及答案
- 儒林外史名著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维修案例分析方法试题及答案
- 18 井冈翠竹 课件
- 地质灾害地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