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_第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练习题班级姓名成绩一、联系语言环境,给下面句子中的拼音标上正确的声调。(8分)在学习中,总会碰到一( y i )些困难,但只要我们不( bu )怕困难,迎难而上,一( y i )切困难都不( bu )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你说是不( bu )是?如果不( bu )信的话,你可以亲自试一( y i )试,通过实践,你会认识这一( y i )真理。二、多音字组词(6分)         zi (      )  &

2、#160;    li (      )     hén (      )  载                  累      

3、             横         zài (      )     lèi (      )     hèn (   

4、   )三、填字组成成语,再根据要求归类。(8分)拔苗(  )长   完(  )归赵   亡羊补( )   负(  )请罪  守(  )待兔   三顾茅( )   (  )假虎威   指(  )为马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4分)只有才

5、0;        尽管还是        无论都只要就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 邱少云(      )牺牲自己,(     )破坏革命纪律。 (   &

6、#160; )你刻苦学习,(      )一定能把琴弹好。 (      )上课专心听讲,(      )能把功课学好。 (     )周强今天身体不舒服,他(     )坚持来厂里上班。五、修改病句。(6分) 小丽的语文没有考好,心情十分繁重。             

7、;                                                  

8、;    我们必须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方法。                                           &#

9、160;                       这次联欢会开了足足两小时不到才散会。六、按要求填空。(4+4+4+618分)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_。_,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写的是_,表达了词人_的感情。2、史记的作者是_(朝代)的史官_,这部巨著记载了从_到_这2600年间的历史。3、负荆请罪的主要人物是_和

10、_,如果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两个人的主要特点,可以用_和_。4、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中写到:千山鸟飞绝,_。孤舟蓑笠翁,_。这是一首描写冬天的诗。你还读过哪些写冬天的古诗,选择一首默写下来,要写题目: _。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6+3+3+3+220分)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

11、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1、 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用“ ”划去。2、 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

12、括号中。A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          )B形容不断积累。                             (   

13、;       )C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 (          )3、 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句子,用“”划出来。4、 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_5、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6、 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八、习作(30分)材料:小芳去学校阅览室借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拿回家后发现里面好几页有点破,如果再不补好,就有可能掉下来而变得残缺不全,

14、如果补好的话,同学们又会误认为是她把书搞坏的,怎么办呢?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

15、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