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奇异的琥珀 时语文S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奇异的琥珀 时语文S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奇异的琥珀 时语文S版_第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奇异的琥珀 时语文S版_第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奇异的琥珀 时语文S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

2、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要求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

3、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

4、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点难点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奇异的琥珀(h p)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

5、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不能。因为“约摸”表示只是估计,并非准确年代,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了,所以不能去掉。“约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段导读:第1自然段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久远。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s)飒地响。 环境描写,天空中的太阳、远方的大海、飒飒作响的绿叶,这一切都为下文故事的开场做好了准备。这句话的描写方法是什么?作用呢?段导读:第2自然段说明当时炎热的环境,为下文“松脂掉下来”作了铺垫。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zh)

6、的香味。 对当时的环境条件作了介绍,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铺垫。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特殊作用?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小苍蝇出场,在松树林中飞舞。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拂或抽,去掉灰尘等。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dn)掸翅膀,拂拭(sh)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句导读:“停”“掸”“拂拭”写出小苍蝇一心一意地在打扮自己,可想而知,它当然没有注意到别的事物。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小苍蝇在一棵大松树上停歇着。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拟人,如“慢

7、慢地”“美餐”“小心地”,作者用简单的词语写出了蜘蛛的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让人过目难忘。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一个蜘蛛发现了苍蝇,打算吃掉它。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继续强调天气的炎热和松树的变化,推动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特殊作用?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火热的阳光”“渗出松脂”,介绍了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句导读:“刚好”说明事件发生得非常巧合。就在蜘蛛还没来得及扑住

8、苍蝇,而苍蝇也没来得及飞走的一刹那,事情突然发生了,促使了这块奇异琥珀的形成。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正当蜘蛛扑向苍蝇时,它俩一块儿被松脂包在里面了。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句导读:把滴落的松脂比作“黄色的泪珠”,非常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似乎是在为两只小虫的悲惨命运而叹息。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段导读:第8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被包在松脂里的两只小虫挣扎时的状态。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说明了时间的演变过程既漫长又短暂,也说明了琥珀的形成需要具备的一个条件:漫长的时间。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不能。作者用充满趣味性的语句来强调许许多多的苍蝇和蜘蛛曾经来过这里,但像这样的巧合却一直没有出现,从侧面表现了这块琥珀的确是奇异罕见的。“谁也不会想到”这句话能去掉吗?为什么?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句导读:这是讲地壳变动。科学家根据地壳变动的原理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

10、,淹没在泥沙下面。段导读:第11自然段描写了大地发生了桑田沧海的变化,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中。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段导读:第13自然段讲海浪把泥沙卷到岸边,预示着泥沙深处的琥珀也能被冲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11、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透明:(物体)能透过光线的。段导读:第1517自然段讲孩子问父亲硬东西是什么,父亲告诉他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不能,加上这句话可以充分说明这块琥珀保存得完好无损。这句话能去掉吗?为什么?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nin chu)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

12、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琥珀中可以了解很多远古时候的事情。而且,本句照应了课文的开头,首尾呼应,使课文的结构更加完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段导读:第18自然段详细描述了琥珀里两只小虫的形态,指出了作者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第二部分(第1318自然段):讲述了这块琥珀被发现的经过,点出了想象琥珀形成的重要依据。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思路。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资料图片;语文课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3、1.(出示琥珀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的,琥珀是一种淡黄色或红褐色的装饰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本课就向我们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为什么说是“奇异的”呢?让我们去看看课文吧!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不好理解的词语。2.教师正音:“珀”字读p,不要读b;“脂”读zh,不要读zh;“湃”读pi,不要读bi。易写错的字:“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湃”字中的“拜”字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

14、语。约摸:大约,估计。飒飒:拟声词,形容风、雨的声音。热辣辣:形容热得像被烫着一样。淹没:(大水)漫过;盖过。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的样子。黏稠:像胶水那样又黏又浓的样子。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远古:遥远的古代。4.想一想课文大意。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它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一篇说明文。理清课文层次,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第13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点出了想象琥珀形成的重要依据。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

15、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2.说一说文中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在十分巧合的情况下,一只正捕食苍蝇的蜘蛛同苍蝇一起被松树上滴落的松脂粘住或包住,渐渐形成一个松脂球,苍蝇和蜘蛛被裹在里面。千百年后,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森林逐渐被淹没。松脂球沉到海底,被层层泥沙掩埋。泥沙越积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经过上万年的演变,松脂终于变成了化石。3.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个奇异的过程的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4.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交流总结:(1)必须是炎热的夏季,必须是老松树,这样才会滴下较多的松脂。(2)必须在蜘蛛扑过来的那一刹那,不然只会包一个昆虫,或者一个没有。(3)树林的不远处必须有海,这样地质变迁时才会形成化石。(4)必须要很长的时间,形成化石。5.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的句子。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6.琥珀有什么价值呢?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