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教材分析本 册教 材重 点内 容本册教材分六个单元1、复习与提高2、数与量3、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4、整数的四则运算 5、几何小实践6、整理与提高本年段教 学目 标(一)复习与提高1、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2、 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3、 复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4、 复习两位数乘除的计算。5、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初步体会到分数“比”的含义。(二)数与量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数级读写多位数。2、认识面积单位及进率,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
2、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1、 初步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2、 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四)整数的四则运算1、 认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能运用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 引导学生运用树状算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五)应用1、 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 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六)几何小实践1、 建立圆的概念,能用圆规给出半径、直径画圆。2、 建立射线、直线、角的概念。3、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
3、法计算。三、教学进度(供参考)2015学年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周 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一9.19.4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假期二9.69.11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复习用两位数乘、除 分数 三9.149.18大数的认识 机动四9.219.25四舍五入法 平方千米五9.2810.2吨的认识 机动 假期六10.510.10假期 毫升与升的认识 七10.1210.16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的加减计算八10.1910.23分数墙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九10.2610.30三步计算式题 十11.211.6三步计算式题 正推 机动十一11911.13逆推 文字计算题 运算定律十二11.1611.2
4、0运算定律十三11.2311.27解决问题 十四11.3012.4圆的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十五12.712.11角 角的度量 机动十六12.1412.18角的计算 大数与凑整 机动 十七12.2112.25数射线上的分数 圆与角的复习 机动十八12.281.1相等的角 通过网格来估测 机动十九141.8期终复习二十1111.15期终复习二十一1191.23期终评价四、单元分析和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单元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复习用两位数乘、除、分数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乘法与除
5、法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4、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5、进一步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理解乘除法之间的意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3、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教学难点1、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3、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教时安排加法与减法的关系:2教时乘法与除法的关系:2教时复习用两位数乘、除:1教时分数:1教时第1教时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教 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
6、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意识与习惯,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二、教学重点: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师:第一天开学了,老师请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分别数一数我们四(1)男生有
7、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有几人?生:回答问题。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人?生:用加法,算式(省略) 个别回答通过具体的实例,及所给的算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探究阶段1、 加减法定义师:第一天开学了,欢欢来到自己的班级,数了一下男生有21人,女生有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编应用题。师:请生解答所编的应用题问:那什么是加法?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加数+加数=和师:那什么是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2
8、、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观察:21+17=38 38-17=21 38-21=17这三道加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归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3、根据所给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120+50=17017050= 170120=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试一试: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方框中的数。(并写出过程)P3(2)800350=450450+350= 800450=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板书)小结: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出减法算式中未知的被减数、减数。预设:四(1)班男生有21人,女生有17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四(1)
9、班一共有38人,已知男生21人 ,女生有多少人?已知女生17人 ,男生有多少人?同桌讨论个别汇报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归纳: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学生小组讨论归纳: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生归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通过加法算式改写成的两个算式的比较明确加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直观到抽象。同样道理,把减法算式进行变形。得到减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记忆,对下一个环节:求加减法算是中的未知数埋下了坚实的伏笔。三、练习:1、试一试: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方框中的数。(并写出过程)P3教师着重知道书写格式,尤其要让学生学会目测验算。2、下面的题目有错吗?说说你的理由。(1)18-=
10、18 (2)+72=100 =18+18 =100-72 =36 =28 ( ) ( ) (3)+20=20 (4)-0=46 =20+20 =46-0 =40 =46 ( ) ( )3、拓展:想一想,填一填923- =233+149 学生独立尝试纠正格式独立判断交流反馈学生讨论交流反馈通过具体的计算,使学生能理解如何求算式中的未知数。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加法与减法知道了加减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什么好处?请你举例说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所的回答对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作业布置一、根据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填空65+(
11、)=87 ( )+45=9865-( )=23 ( )-45=98二、小胖算了以下两题,请你运用加减法关系验算,看看他的答案对吗?789-234=545 567+29=596三、动脑筋:1、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是48,你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板书设计加法与减法加法: 减法:21+17=38 38-21=17 38-17=21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120+50=170 加数+加数=和120=17050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0=170120 800350=450 被减数-减数=差800=450+350 被减数=差+减数 350=800450 减数=被减数-差 反思重建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于
12、从实例中得出比较标准化的加、减法的定义困难重重。他们往往从加减法各个位置上的数出发来下定义。教学中要从算式表示的含义出发来引导。推导三个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很顺利。但学生在运用这三个数量关系式的时候显得不够灵活,有乱用的情况,如:( )-210=480,学生做成;( )=480-210等。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的对策是:(1)要求在课后要背熟数量关系式。(2)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第2教时教学内容乘法与除法教 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
13、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二、教学重点: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导入师:出示面积图,请学生例出算式。 师:什么是乘法?师: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宽?师:什么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的积与其中一个
14、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板书)师:比较3×4=12与12÷4=3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填写算式。99×25=2475 864÷16=5499= 864=25= 16=生列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因数×因数=积12÷4=3 已知两个因数的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生做通过面积图让学生灵活列式无意间提供了学生加法乘法的算式。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法算式
15、和乘法算式来归纳和理解乘法的意义。检验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是否真正清晰。探究阶段师:观察一组算式:12×11=132 (说说乘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12=132÷11 11=132÷12师:观察一组算式:273÷13=21(说说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73=21×13 13=273÷21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练习:P5试一试通过具体的实例,及所给的算式,来引导学生发
16、现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练习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并逐题请学生回答。补充练习:78× =0 ÷93=93 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写出解题依据想一想,填一填240÷ =20×4教师小结学生独立完成l练习册P1练习中的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学生先小组讨论,在解答交流反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评析,让学生交流计算时要注意的地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乘法与除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所的回答对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作
17、业布置 乘法与除法 乘法: 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举例: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板书设计 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探究的整个过程比较清晰,他们完全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推导与归纳除法中三个数量关系式,表达比较流畅。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信心大增。然而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容易被数据深深的干扰,根本没有考虑所求的数所在的位置。看来在今后的练习中要培养学生仔细分析,多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解题的思路与依据。反思重建第3教时教学内容复习两位数乘、除教 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
18、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提问有关计算器的知识,如:按键的名称、计算器使用方法等内容。2、给出一些三位数、四位数,学生开火车口答它们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29、379、4299、8012、59203、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根据老师所提的
19、问题进行回答。复习已学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埋下伏笔。探究阶段1、学习题一:先估计结果,再精确计算(1) 先对算式中的数分别进行估算如果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把四位数估算成整千整百数,那么一定要给予肯定。(2) 利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并判断是否与估算结果接近。在估算的过程中既要有速度又要接近准确结果。2、学习题二:使用计算器计算1、师:观察算式特征: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除法中被除数、除数有什么规律。1、 师:用计算器算出每一个题包中的各算式的结果,然后再探讨结果有什么规律。2、 根据发现的规律,继续推导,并直接写出答案。学生独立按要求计算谈谈估算的体会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考考你,一生出题,
20、其他同学回答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器的使用,不但节约了计算时间,还能让学生较快地找到规律。拓展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先尝试写出一组可能有规律的乘除法计算的题包,然后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最后在班级内相互交流所写的题包有什么规律。应用:小明带了1000元钱去购买学习用品,他看中了价格为256元的电子辞典、383元的文曲星、299元的mp3、406元的复读机。你能根据她所带的钱进行合理选择吗?试一试,估一估,看你能帮他搭配出多少套选购方案。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及一种正确方向的猜测能力,并通过计算器这一工具简化运算过程,在一次次尝试失败后调整、总结方法,最后体会成
21、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团体协作精神。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总结师:通过今天对计算器使用的巩固,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学生能根据体会灵活回答对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作业布置一、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392-279=123 364×72=45682689÷45=34 837+2689=3416二、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说说理由276×34=92364 9731÷37=264板书设计先估(方法合理;估值接近;计算方便)再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对比误差反思重建 第4教时教学内容节约用水教 时一、教学目标:知识
22、与技能:1.复习两位数的乘除法;2.复习乘除法计算的实际应用。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以节约水资源的资料,了解全球淡水资源告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关情况,具体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进一步了解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进行节约用水教育。二、教学重点:对两位数的乘除法、份总关系应用题进行复习。三、教学难点:渗透算图。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背景介绍: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总水量中的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其
23、实,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随着人口继续急剧增加,淡水资源告急已经在近年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为2220立方米,位列世界第100位之后,仅为世界平均水量的1/4,属于贫水国家。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板书课题:节约用水学生认真听讲,听后谈谈体会对于世界水资源和中国水资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特别强调其中的数字,让学生感知到中国缺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探究阶段a)朗读P7上面有关我国水资源的介绍。b)朗读小胖的提
24、问:我家平均每天可节约60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可节约多少千克水?1、找出隐含的数据2、分析数量关系式3、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C)朗读欢欢的提问:去年小胖家共缴了1224元水费,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1、分析数量关系式2、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d)朗读乐乐的提问: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1、分析数量关系式2、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学生朗读根据老师所提的要求进行应用题的解答。利用节约用水的话题,训练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尤其是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和对数量关系式的分析实际运用1、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介绍,寻找有关的条件
25、,看看还能提一些什么问题?在实物展台上出示,讨论并解决问题。2、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浇灌出来的,一家肯得基店每星期约卖出玉米62公斤,照这样计算,这些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用了多少公斤水?3培育1公斤棉花,需要648公斤水,一条棉被用棉花约3公斤,照这样计算,培育做50床棉被的棉花大约需要用水多少吨?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进行问题的解答。以小组的形式来做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的内容介绍,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做一做,进行资源生成,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练习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对谁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课堂总结回家后继续寻找有关水资源的介绍,或者是相关的图表内容,可用作主
26、题性作业展示。根据老师回家完成相应的作业教育不能单单靠课堂,课外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对教育成果的巩固。作业布置一、 列式计算甲数是120,比乙数多60,甲数是乙数的多少倍?8除96与4的积商是多少?被除数是225,是除数的7倍多1,除数是多少?二、应用1、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每分钟行多少千米? 2、目前我们知道的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是水星,每小时走172248千米。水星一天走多少千米?水星一周走多少千米?3、一辆卡车重2500千克,比一辆轿车重750千克,8辆这样的轿车共重多少千克?板书设计板书: 节约用水每份数=总数÷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
27、215;份数反思重建 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着教材设计的本意进行教学,课堂上所有材料的城县都与水资源有关,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学生网上下载的有关水资源的内容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了震撼要节约用水。通过一系列练习的呈现于解决,既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两位数乘除法的知识,又给学生进行了思维多样化的训练:探究阶段的最后一题有两种方法,体现了解应用题的两种途径: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第5教时教学内容分数教 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2.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3.初步体会分数所含有的“比”的含义。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过程与方
28、法: 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感悟知识。2.在比较、实践反思中学会归纳知识。情感与态度:在学生主动学习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交流的学习热情。二、教学重点:1、 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三、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到分数“比”的含义。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a) 回忆一下分数的三个部位的名称:分数线、分子、分母。b) 巩固分数的含义:几分之几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c) 回顾:分数的分母表示被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d) 回顾如何圈出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分数学生独立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巩
29、固分数的概念。通过对分数有关知识的复习,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探究阶段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1) 学生先独立审题,再用不同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2) 重点讲解题3,怎样用3个不同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关键在于如何看涂色部分,把多少个色块看成一份。2、用分数表示长方体中的绿色部分:3、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1) 增加两个不同大小的圆,各取它们的1/2,比一比一样多吗?为什么?(2) 通过实物的比较,重点讲解为什么同样是取1/2,结果为何不相同?(3) 教师阐述:1/2仅仅说明所表示的部分只是占整体的一半,而与这部分的大小没有直接联系。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怎么得到此分数的。
30、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学生独立审题,并用分数表示长方体中的绿色部分。班内交流。圈一圈、比一比、说一说。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它们所对应的整体并不是相等的,所以取相等的部分,大小不相等。使学生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为第三单元学习做铺垫。是对之前所学分数的拓展,从平面图的层次发展到立体图,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可以讲到“因为相对应的整体并不相等,所以它们的1/2是不相等的。”告诉学生,我们平时所说的分数,潜意识中都隐含着“对于相同的整体”这一范畴,从而体会到分数概念中“比”的含义。在练习纸上做有关“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的练习,如:折一折,写一写:将一张长方星或正方形的纸对折2次
31、、3次、4次、5次后打开,看每1小块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小块,3小块,4小块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能不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同样的部分?学生练习让学生理解以不同的部分作为“单位一”,整体有几个这样的“单位一”,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但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哪些是重点?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作业布置练习纸:一、根据所给的分数涂色 二、写出相等的分数(用分数墙验证)= = = = = = = = = = = = =三、简答占所有图形总数的( )或( )占所有图形总数的( )或( )占所有图形总数的( )板书设计分数 (图示)相等的分数: = = 整体
32、相同 数量相等 整体不同 数量不等反思重建第二单元 教学计划第二单元数与量单元内容: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教学目标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为书写近似数。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4、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5、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
33、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6、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用用的,出不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数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教学重点1、 进一步了解数位顺序表,大数的读写。2、 按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3、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4、 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教学难点1、 中间、末尾有0的大数的读写。2、 按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3、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以及不同单位表示的里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4、 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教时安排大数的认识:4教时四舍
34、五入法:3教时平方千米:2教时吨的认识:2教时毫升与升的认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教 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为大数的认识提供现实背景,初步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二、教学重点: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三、教学难点: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四、教学过程:
35、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常规积累一、读出下列各数:1、珠穆朗玛峰高8844米2、一小时是3600秒3、商店洗衣机的价格是1506元4、上海徐浦大桥全长6017米二、选择12个说说它的组成轻声读说组成为亿以内的读数做准备一、 新数位的产生1.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比万更大的数。板书:大数的认识2、新数位的产生师: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师:你能把“十万”这个数填入数位顺序表吗?师:这个“1”表示1个多少?相应的新数位及计数单位是什么?板书:十万位 学生口答尝试在数位表中填写预设:万 千 百 十 个1 0 0 0 0 010 0 0 0 01 0 0 0
36、0交流、反馈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二、 大数的读法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3、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一)数级的形成1、出示:23682368师:这个数你们会读吗?请你试着读给同桌听一听。2、交流反馈师:你赞同哪种读法,说说你的理由。3、介绍四位分级法。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从右边起每四个数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各级表示几个一,万级表示几个万,亿级表示分级后再来读一读这个数,并说说它的组成。问:你觉得这样分级以后
37、读数有何便利之处?4、小结:读大数,先分级(二)零的读法1、级末尾有0的情况(1)读一读:上海市 16737700人 天津市 10008800人师:这些大数中有很多0,你们怎么都没读?(2)小结:级末尾0,都不读。(3)练一练:学生造数,同桌验证2、级中间、开头0的情况师:这些0除了在数级的末尾不读,还可能在什么位置?它们也不读吗?情况一:级中间0,读一次情况二:级开头0,都不读重点讲评级开头0的情况3、小结:完善大数的读数法则师生互相问答同桌互读预设:二千三百六十八万二千三百六十八二千万三百万六十万八万二千三百六十八个别回答齐读个别交流学生试读指名交流各自举例同桌验证学生举例集体验证齐读法则
38、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自主迁移万以内数的读法,并帮助学生运用四位分级法,掌握读数方法。通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为大数的认识提供现实背景,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三、 巩固拓展1、运用大数读法的法则,正确读出下列各数: 4 6 7 6 9 8 0 0 3 0 0 6 0 0 0 0 5 0 8 0 0 0 0 3 3 0 0 0 0 0 0 3 0 2 3 1 5 0 2 0 02、今天我们归纳的大数读法法则在亿级试用吗?学生独立练习反馈纠错作业布置1) 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2) 亿以内的计数单位
39、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3) 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还应充实按计数单位划分的内容)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大数的读法: 10个(一万)是(十万) 读大数,先分级 10个(十万)是(百万)级末尾0不读 (举例略) 10个(百万)是(千万)级中间0要读 级开头0不读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反思重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万以内数的
40、学习基础,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在形成级的过程中,对于23682368的读数中出现的错误资源“二千万三百万六十万八万二千三百六十八”与“级”概念的建立时没充分运用。通过对0各种情况的罗列并进行举例验证,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掌握较好。从练习中发现学生对数位顺序表还不够熟练,在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交流好的记忆方法。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2教 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过程与方法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2、引导学生大胆探
41、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学习亿级数的读法。三、教学难点: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常规积累填空1:(1)10个一万是( ) 10个一百万是( )(2)10个一亿是( ) 10个十亿是(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100个( )填空2:(1)2100350里有()个一(2)1023003405里有()个亿 ()个万和()个一师:你是怎么想的?回忆数位顺序表。生归纳:上节课所学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复习从右起
42、每四个数是一级,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为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一、开放式导入1、师:认识了数位顺序表,我们一起来尝试读读这些大数。出示:上海人口16767700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1、分级1676,77002、从高位读起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4、万级读完加万字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理解万以上两级大数的读法,体会亿以上三级大数的读法。二、核心推进。出示:5600000000按步骤做(1)分级;(2)5和6在什么级上? 怎么读?读完之后加什么字?(3)试读;(4)总结:亿以上的大数怎样读?3难点练习103|0000 13|00303693|0000 100
43、5|0432师:哪些0要读,哪些0不需要读?为什么?4读一读 填一填60000006 60006000 60600606 60000060 60060006 600600665只读一个零( ),读出两个零( ),读出三个零( ), 一个零也不读( )。师:你认为读哪些数的时候大家可能遇到困难? 2、想一想,读一读8500和85000000 805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1)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中“0”的读法是怎样的?而在多位数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得出规律后,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2)生归纳: (3)全班读一读这3组数,体会一下多位数中“0”的读法师:第
44、一组数中为什么一个“0“也不读?(在末尾)第三组数中为什么中间的“0“只读一个?(是连续的)小白兔的话: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师生互相问答按照0在各个数级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大数的读数,突破读数难点。三、巩固练习1先分级,说出最高位,读一读:370500 5108000 2030082400 135648 2、完成书本p15/5学生回答交流。学生独立练习。练习巩固四、总结1、说说今天你学会哪些读数的方法?2、关于大数中0的读法,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同桌互相说一说。梳理知识点。作业布置1、 判断1) 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 )2) 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 ( )3)
45、4) 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 ( )2、 选择题1) 由4个百万、6个万组成的数是( )(a)4060000 (b)4600000 (c)40060002) 个级包括 ( )(a)个、十、百、千 (b)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c)都不对3) 687000是由 ( )(a)6个十万、8个万、7个千组成的 (b)68个万组成的 (c)68个十万、7个千组成的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法:1、分级1676,77002、从高位读起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4、万级读完加万字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反思重建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提供,通过学生试读得出大数中没有零、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46、中间零这几种情况的具体读法并加以小结与归纳。学生完全是在尝试中逐渐建立起读数的具体方法。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单一的读数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在最后的提高练习中要求学生写数是许多学生对于一个零都不读的数解答起来没多大的困难,但是只读一个零的数或读出两个零的数它们问题较大。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3教 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2.掌握大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辨析比较能够正确掌握大数的有关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形成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中间、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三、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常规积累1请学生写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2读出下面各数 65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内科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 健康评估复习题及答案
- 市场开发居间合同协议
- 小区果蔬直销摊位租赁合同
-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合作协议条款说明
- 2022年贵州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聘模拟试题及答案
- 车间主任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公交建集团校园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资源集团招聘134人查看职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打造高质量就业体系实施路径
- 养老院九防制度
- 数据融合风控策略
- 2021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库
- 《广播电视与通信》课件
- 高温熔融金属企业安全知识培训
-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水利信息化水情监测系统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检查记录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密度聚乙烯树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50道计算题包含答案
- 预付煤款合同模板
- 仿制药与原研药竞争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