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_第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_第2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_第3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_第4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 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 象。RMH12(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

2、诗是 “:'和":。(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 用拼音替代)【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 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 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蒯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

3、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 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2)句中的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 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 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故答案为:( 1 )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 )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 “潮平 ”“岸阔 ”“风正 ”“帆悬 ”

4、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 )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

5、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2 .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曲中 “枯藤 ”、 “昏鸦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 ) “枯藤老树昏鸦 ”与 “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

6、 ( 1 )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 )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解析】 【分析】( 1)根据 “枯藤 ”“夕阳 ”“西风 ”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 ) “枯藤老树昏鸦 ”属于悲凉景象, “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 )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4) “小桥流水人家 ”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故

7、答案为:( 1 )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 )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 ”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 )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

8、巧的赏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 警愁眠。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 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侵晓:破晓( 1 )诗中 、 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答案】 ( 1 )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 )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 “寒灯 ” ,听着 “断雁” 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

9、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解析】 【分析】( 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 “旅馆 ” , “寒灯 ”, “断雁 ”, “家书 ”等。 (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10、。【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 )三,四句中 “疑 ”“ 急 ” 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 1 )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

11、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 “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解析】 【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 ”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诗人用 “疑 ”“ 急 ” 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

12、农村儿童的形象。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 )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

13、又逐春风到洛城。( 1 )此诗中 “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 ”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 )阴阴;残花落尽( 2 )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诗的前两句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其中的 “阴阴 ”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残花落尽 ”点明了时令 暮春时节。”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2 )诗句

14、“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阴阴 ; 残花落尽 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

15、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丰乐亭游春(其三)(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 “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 “老 ”字写作 “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 “老”字效果却更好。为什么?【答案】 ( 1 )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 “老 ”字比 “尽 ”字更传神。 “

16、老 ”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解析】 【分析】( 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 “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几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故答案为: 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老 ”字比 “尽 ”字更传神。“老

17、”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二作用是 ,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7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8、【注】 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解析】 【分析】( 1)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本诗所写景物 “冷晴湾 ”“青山 ”,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 “闲”字,将这些

19、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故答案为: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8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

20、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 2 )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 )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 ( 1 )潮平

21、两岸阔( 2 )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3) D(4) “入”和 “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 “潮平两岸阔 ”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 ” ,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2)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

22、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 “将回到家乡 ”的意思。故选 D。(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

23、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 “生 ”与 “入 ”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 “海日 ”和 “残夜 ”、 “江春 ”与 “旧年 ”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 “生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入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 “入 ”字很

24、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 “春”之前要界以 “江 ”字,也点明了 “次北固山下” 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 ”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 ”、“入 ” 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 “

25、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 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故答案为: 潮平两岸阔; 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D; “入 ”和 “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26、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 ?字运用了”?修辞 (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本诗表

27、达了诗人 的情感。(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 ( 1 )思乡(2)妙在诗中用“日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入 ”二字使之拟人化。【解析】【分析】( 1 )这首诗最后一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 “生”与 “入 ”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 ”和 “残夜 ”、 “江春 ”与 “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 “生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

28、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入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 “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 “江 ”字,也点明了 “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 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 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

29、人”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 原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思乡妙在诗中用 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人"二字使之拟人化。【点评】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

30、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 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 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观沧海是曹操诗 的第一章,诗中 “宇起统领全诗的作用。(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答案】(1)步出夏门行;观(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31、,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 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 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据此理解作答。(2)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 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 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 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作

32、答。故答案为: 步出夏门行;观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

33、容没有直接关系。B. “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D.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 ( 1 ) C( 2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解析】【分析】(1) C.错在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烘托了旅人凄苦的心境。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与 “小桥流水人家”

34、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天涯 ”人的思想愁绪。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故答案为:C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表现方式进行理解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逐项审读选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思想情感,注意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1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

35、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 , 人生看得几清明。【注释】 雪:指梨花( 1 )除了以 “雪 ”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 、 词语来描写梨花。( 2 )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 的感慨。【答案】 ( 1 )淡白;清明( 2 )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解析】 【分析】( 1)首句以 “淡白 ”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诗人还用了 “人生看得几清明 ” 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 “清明 ” 。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 “淡白 ”“清明 ” 。( 2 )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

36、也变成了 “一株雪 ” ,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故答案为: 淡白;清明 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13 古诗词赏析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 请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妙处。( 2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

37、想感情?【答案】 ( 1 )哲理句,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这一自然规律。( 2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解析】 【分析】(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 ”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 “客路 ”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作者把 “日 ”与 “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 ”“入 ”二字使之拟人化,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2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

38、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答案为: 哲理句,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这一自然规律;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点评】 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赏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理解。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1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 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注】 翻:义同 “反 ” 。( 1 )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39、。标题中 “ ”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 “ ”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 )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答案】 ( 1 )偶;城阙( 2 )示例 1 :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 2 :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 “疑 ”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示例3 :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

40、思乡之切。示例4 :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解析】 【分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qu6):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 ”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 “满 ”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 ”和 “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 “秋 ”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