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_第1页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_第2页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_第3页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_第4页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教案一格律诗八首1二宋词二首 41三现代诗歌二首53四给女儿的信73五家书 85六孔乙己 96七范进中举 116八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 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32九论趣141一谈作文161一一做人与处世171一二短文二篇181一三老人与海192一四沉寂的雪原200一五老子二章213一六论语九则220一七邹忌讽齐王纳谏234一八毛遂自荐244一九桃花源记255二传·序·书·箴四篇266一格律诗八首(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4.了

2、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3、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应当于此时写就。4.名句研读。(1)你能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

4、和“入”有什么妙处吗?“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5.主题研读。这首诗

5、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6.小结。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全诗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三、学习春望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两首写春的律诗春望和钱塘湖春行。2.朗读两首诗。(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2)指导学生朗读。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6、)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3.学生交流。(1)对杜甫和白居易这两位唐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

7、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4.合作探究。(1)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2)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5.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

8、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1)两首都是写春的古诗。(2)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景物,情景交融。(3)都用字传神。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钱塘湖春行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也写活了。不同点:(1)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的景色,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乱花”“浅草”一联,写的也是春景,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

9、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望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2)春望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意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忧国思家的感情,除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3)钱塘湖春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凉,风格沉郁,具有悲怆

10、美。6.展示自我。背诵歌咏春天的诗文,小组竞赛。7.小结。世间有一种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历史也成就了诗人。8.布置作业。背诵这几首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诗以言志”,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诗人的情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或者洋溢一种壮志豪

11、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长海”;或者抒发一种壮志未酬的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或者蕴涵哲理给我们人生启示希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人生感悟。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再让全体学生配乐齐读。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3再次播放配乐诗

12、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让学生说一说心中想象的画面。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5感悟欣赏。(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

13、,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3)这首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遭到贬谪,虽怅惘但不悲观,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不计个人得失、开阔豪迈的胸怀。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4)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诗人从回顾写起,首

14、联以凄凉的心情回顾被贬的悲苦生活,写往昔之苦,沉郁愤慨。颔联由昔而今,诗人以伤感的情绪写二十三年后的悲痛。颈联一改前面伤感消沉的情调,直接抒发自己遭遇坎坷后不甘沉沦、旷朗达观的心情,变为昂扬奋发的气概。尾联总结全诗,点明酬答的题意。诗人要以奋发向上的乐观态度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积极进取。(5)这首诗多次运用了典故,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说一说运用典故的效果。诗人借用典故,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叹。诗人感慨今昔,由往昔凄凉之苦写到今日怀念旧友与岁月流逝的悲痛,倍感惆怅、伤痛。6小结。诗人写了二十三年来痛苦的人生经历,横遭贬谪不消极,怀旧悲痛不悲观,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放眼未来,

15、振奋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叙事融情,含蓄深沉,直接抒情昂扬奔放,诗人为自我塑造了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形象。三、学习赤壁。1.导入新课。默无声息的赤壁里,渐渐幻化出了赤壁之战的历史画卷。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神采,战争进程的悬念起伏,激战场面的刀光剑影,船旌猛火,逃者的惊惶,伏击的神妙纷至沓来。让我们走进杜牧的赤壁,走进历史。2.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京

16、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有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杜牧游览赤壁,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确立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史诗。4整体感知。前二句借历史遗物写历史,后二句借

17、历史人物隐晦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5合作探究。人们对于赤壁之1战,都是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孙吴联军的胜利理所当然,认为身为孙吴军统帅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取胜归结为东风与便,并设想了没有这个关键因素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对于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作者抓住的就这一点呢?他要借此诉说什么呢?杜牧有兴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生于江河日下的晚唐,又处于牛李党争夹缝,两派对他都不重用,杜牧一生抑郁不得志。诗人眼看一生的大好时光已悄然而逝,步入中年的他仍一事无成,英雄仍无用武之地,其抑郁不平可想

18、而知。因此,赤壁实为真真切切的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在赤壁之战的众多风流人物中,独独拈出周瑜。世人称道的周瑜,在他眼里,不过是借外在条件侥幸成功之徒。杜牧未必不知道取胜的诸多条件,但他独独强调外在的条件,正在于暗说自己的一事无成,正是缺少了助周瑜成名的“东风”。明说周瑜,却是在暗说自己,而后一层意思,才是真意所在。其失意,其不平,其怨愤,其自许,在赤壁的背景下,都表现了出来。6小结。怀古实为伤今,怀人实为伤己。从小处着笔,字面不动声色,字里行间却波涛翻滚,寄寓幽深。有心的读者,可以让感悟情思在其中尽情地飞翔。一首以议论直接入诗的咏史诗能写得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前人对杜牧、对赤壁的定评:

19、“七绝高手”“晚唐咏史诗高峰作”。四、学习夜雨寄北1.导入新课。当我们轻轻吟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晚唐时以委婉的诗风著称的“小李”李商隐,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诗歌,倾听他的心声。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再读。3.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

20、丰富。4.内容分析。(1)读完诗歌以后,在你的头脑中浮现的是几个人的形象?两个人的形象。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2)从诗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是作者在四川梓州做幕僚时所作。这里似乎不是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3)这首诗的写作特色。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次出现,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所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

21、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正好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5.拓展练习。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你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方法?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小结。这首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7.布置作业。写作练习:让学生畅想作者归家与亲人见面的情景。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罗丹曾说

22、:“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美丽的,匆忙的生活让我们忽略了自然的美景,今天,让我们随着陆游的诗走进古朴而热情的农家。二、学习游山西村。1.作者简介。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的词

23、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前人谓其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后人辑有放翁词。2.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3.学生范读。4.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5.整体感知。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浓阴、鲜花艳丽,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

24、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6.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学生分小组研究,教师适当点拨。)“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联写山行情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这首诗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25、。不着一个“游”字,却处处体现“游”,毫无雕琢痕迹。(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比喻人生路上,于困窘绝望中重见生机,走进一片新天地。7.小结。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8.布置作业。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三、学习过零丁洋。1朗读指导:听配乐朗诵,全

26、体学生配乐齐读。2作者与背景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3整体感悟。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

27、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诗,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4品味欣赏。(1)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何理解?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

28、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2)说说你心目中的诗人的形象。(让学生畅所欲言)5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6小结。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

29、国主义诗篇。7 布置作业。收集文天祥的资料,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于晓平)(二)教学目标1.背诵积累本课的八首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反复诵读,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历史上名家辈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所有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和对方交流。那时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

30、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格律诗八首,在吟诵中驻足鉴赏,尽享诗意世界的馨香与美好。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很早就有诗名。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写下了此作。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2.熟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朗读指导并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读懂品析。(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

31、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虽未过去,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全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2)这首诗哪联直接抒情?哪联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读透领悟。(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是

32、怎么理解这种感情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雁的意象,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使全诗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乡愁,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2)颈联历来脍炙人口,驰誉当时,传诵后世,请加以分析。这两句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三、学习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

33、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2.熟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范读,男、女生分联交错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读懂品析。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颔联: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颈联:开春以来战火愈烧

34、愈炽,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是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所致。4.读透领悟。(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其中首联、颔联重在体现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重在体现念家悲己的感情。(2)欧阳修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请你结合首联加以分析。“国”是指都城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意味着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

35、深”,意味着人烟何等的稀少,诗人明为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学习钱塘湖春行。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2.熟读感知。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思考探究。(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水面初平”写出了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略与堤平。“云脚”,指下垂的云,与湖水相连,因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谁

36、家”有什么深刻含义?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处早莺表明莺不多,如果莺多,当为“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因为余寒犹在,所以莺儿也想晒太阳,才会去争暖树。燕子是春天的信使,“谁家”犹言“某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这个动作表明燕子刚刚开始筑巢而且数量也不多。这些都暗合早春之意。(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乱花迷眼”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诗人在骑马游西湖,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诗题中“行”字。(4)品味本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用抒情的方式收束全诗。略

37、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流连忘返,作者在此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5)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请你说说诗人所行的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可见作者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开始骑马游西湖;中间写游程中所见的莺燕花草;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可见至湖东的白沙堤止。五、课堂小结。诵读古代诗词,我们只有读熟、读懂、读透,才能领悟诗歌的真谛,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

38、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真正地做到知人读诗,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品味感悟到此中的真意。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预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一颗绮丽夺目的明珠,为人们一代一代所传诵,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而唐代诗歌则是古代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今天,我们师生再共同解读三首经典的唐诗,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卷有益、受益匪浅的。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写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相同的经

39、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作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酬赠白居易。2.熟读感知。听录音,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3.读赏结合。(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运用“闻笛赋”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运用“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

40、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千古名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句表明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这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

41、感低沉的情调,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尾联顺势而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诗情起伏跌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三、学习赤壁。1.找学生朗读,朗读中要流露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2.读赏结合。(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2)赏析一、二两句。这两句叙事,写其兴感之由,由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

42、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和周瑜。(3)赏析三、四两句。这两句议论,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从反面落笔,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接着假想曹军胜利,东吴战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四、学习夜雨寄北。1.写作背景。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

43、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边读边赏析。(1)题目中的“北”应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也可以把“北”理解为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

44、,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秋天、深夜、夜雨的情境本身就令人伤感。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宕开一笔,从眼前想象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了诗人的愿望。“何当”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第四句是承“共剪西窗烛”而来,重复运用了“巴山夜雨”,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

45、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感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因而他日重逢的欢乐更反衬出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五、课堂小结。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艺术的丰富内涵,直探底蕴,领悟作者微妙深奥的诗心,我们应该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诗歌的意境,希望对你们以后体会诗歌的意境有所帮助。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预习游山西村过零丁洋。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漫步在古诗中,我们喜欢诗中那富有韵律的语言,独特清新的意境,深刻隽永的哲理。前两节课我们解读了六首唐诗,领略到了唐诗的风采,今天我们师生将共同走进宋代的古诗苑中,与以死明志的文天祥共同吟诵“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拄杖叩门的陆

46、游分享农村生活的宁静、欢悦。让我们共同来研讨崇尚讲究理趣的宋代诗歌。二、学习游山西村。1.写作背景。陆游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2.以读促讲,边读边赏。(1)首联渲染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农家尽其所有来款待客人,表现了农家的淳朴、热情好客。(2)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现在有何深刻含义?这两句写的是眼前山间水畔的景色,描绘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花团锦簇的美丽风光,记述了作者置身山阴

47、路上,疑惑无路,忽又开朗的真实感受。这两句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的启示,历来被人们传诵不衰。(3)我们中国的民风民俗最生动,请说说颈联反映了怎样的民间习俗。这两句描摹出一幅南宋初年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社”为土地神,春社这一天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并且这里农家的穿戴也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4)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盼望着从今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不仅写出了陆游的愿望,而且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作者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当地

48、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5)这首诗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三、学习过零丁洋。1.诗歌背景。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以明志节,严正拒绝。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2.熟读感知。教师范读,点名读,读出诗歌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3.读透领悟。(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全诗通过追忆自己抗

49、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从语言技巧、句意及情感等方面,赏析颔联。这两句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痛。(3)最后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4.拓展练习。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吗?民族英雄岳

50、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四、课堂小结。我们师生共同在古诗的阆苑仙境中兜了一圈风,回想这三节课中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蒸霞蔚,古诗的美真让我们目不暇接。生活在名家辈出、诗篇浩如烟海的中国,我们是何等的荣幸!相信你们一定会珍爱古诗,在我们的心里:她永远是依旧笑春风的灼灼桃花,是那一抹映在天幕上的绯红,是心灵上的永恒霞光。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二首诗。2.课外积累陆游、文天祥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马力竞)(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

5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4.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5.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6.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诗歌本身而言,这颗文学明珠拥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

52、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让我们走进格律诗的世界,感悟格律诗的魅力。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抑扬顿挫;(4)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2.作者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

53、江,为名胜之地。3.品味诗歌。(1)整体把握诗歌。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地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

54、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

55、之情。(2)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4.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背诵你所熟知的乡愁诗。5.小结。

56、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6.赏析乡愁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学习春望。1.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学生范读,师生点评。全班齐读,加深体会。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3.品味全诗。(1)本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