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电磁测深一维正演——地电学试验报告_第1页
大地电磁测深一维正演——地电学试验报告_第2页
大地电磁测深一维正演——地电学试验报告_第3页
大地电磁测深一维正演——地电学试验报告_第4页
大地电磁测深一维正演——地电学试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电学大地电磁层状模型数值模拟实验地球物理学xx06xxxx2016年11月26日目录一、实验名称 3二、实验目的 3三、实验要求 3四、实验原理 3五、实验题目 4课程名称:课题名称:专业:姓名:班级:完成日期:六、实验步骤 4七、实验整体流程图 8八、程序及运行结果 9九、实验结果分析及体会 14一、实验名称大地电磁层状模型数值模拟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 Matlab 编程,并设计大地电磁层状模型一层,二层,三层正演程序(2)在设计正演程序的基础上实现编程模拟(3)MATLAB 软件基本操作和演示. .三、实验要求(1)(1)利用 MTMT维测深法及其相关公式,计算地面上的 pcp

2、c 视电阻率和 phph 相位,绘制视电阻率正演曲线和相位曲线并分析。(2)(2)利用 MatlabMatlab 软件作为来实现该实验。四、实验原理(一)、正演的概念:正演是反演的前提。在实际地球物理勘探中,一些模型的参数是不容易确定的,如埋藏在地下的地质体模型的岩性、厚度、产状等参数,我们把这些描述未知模型的参数的集合定义为“模型空间”。为了获得这些模型参数,可以利用那些可以直接观测的量来推测,而这些能够直接观测的量的集合则被称作“数据空问”。如果把模型空间中的一个点定义为 m,把数据空间中的一个点定义为 d,按照物理定律, 可以把两者的关系写成d=Gm式中,G 为模型空间到数据空间的一个映

3、射。我们把给定模型 m 求解数据 d 的过程称为正演问题。(二)、MT 一维正演模型简介大地电磁法作为一种电磁类勘探方法,它的模型参数为一组能够表征地球物理勘探目标体的电性参数,即目标体电阻率和相应层的层厚度。所谓一维模型,即介质在三维空间中沿两个方向上模型参数是不变的,只在另一个方向上特征属性会变化。在此一维模型即指水平层状一维介质,即介质只在沿垂直于地面上的方向上电性(电阻率)变化,在另外两个方向上保持不变的典型特征,所以就构成一组电阻率不同的电性层,抽象出来即是一组由电阻率及对应的层厚度构成的电性层数。根据正演问题的概念,构成正演的元素有 3 个,即模型、测量数据和模型到数据的映射。对模

4、型来说比较简单,即为水平层状一维介质模型。我们知道大地电磁法属于一种天然的交变电磁场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所以它的测量数据一般为大地电磁场的电场和磁场分量。而将以上两者联系起来的关系一映射则是二者之间的物理规律,由于大电磁场场源的性质,可将大电磁场看作是垂直入射的平面波,通过地下介质传播到地面上。在这个过程中,大地电磁场遵循电磁场的普遍规律,即 Maxwell 方程组。在大地电磁法中,我们利用在地面上的视电阻率和相位进行后续的解释工作,所以正演的数据空间需转化为视电阻率和相位。 综上所述, MT 一维正演即求解水平层状一维介质对垂直入射平面波在地面上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响应。五、实验题目1 1、利用

5、 MTMT维测深法及其相关公式,计算地面上的 pcpc 视电阻率和 phph 相位。2 2、绘制视电阻率正演曲线。3 3、绘制相位曲线。六、实验步骤大地电磁法一维正演具有以下的基本推导思路:从大地电磁场满足的基本方程一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结合大地电磁场的特点,推导出单一方向的波动方程;然后,结合水平层状介质的边界条件,推导出能够表示地面波阻抗的递推式;最后根据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定义式,得出水平层状介质的大地电磁场响应函数(视电阻率和相位)。我们知道麦克斯韦方程组有 4 4 个基本方程构成, 另外还有 3 3 个本构关系将 4 4 个基本方程联系起来,其具体的形式如式:VxH=j+-axE=-空j

6、=aEaV*B=0B=|1HD=qD=EE其中 E E 和 H H 为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j j 为电流密度,D D 为电位移矢量,B B 为磁感应强度,(5 5 旧 e e分别为电导率、磁导率和介电常数。由于大地电磁法应用的频率都很低,一般 f10hz,f10hz,这时在导电介质的位移电流?D/?t?D/?t 与传导电流 j j 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简化为以下形式:VxH=oECL6HVxE二一uCtVH=0VE二0考虑在谐变场的情况下,对上式前两式两边取旋度,并根据矢量分析公式可得出波动方程的形式V2E=印些V2H=即空&2&2由于是一维层状介质,所以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电

7、磁场在水平方向上是不变的,故只需研究沿 Z Z 轴向下方向上的电磁场分量。由波动方程上式知:求解得:E”4士J二+B二/*H,=L巴二AFJBQ工icopcz所以,波阻抗Z可求得为:E工K.A/T+BLA.e*yHvit叩xB.口7Q,“,一,4工二-:-其中 Z Zom为第 m m 层的特征阻抗:如=-加皆-我们知道同一层内部积分常数 AmAm 和 BmBm 是相同的,因此层内不同深度处的波阻抗.7-a凡?=0r 工 l lCZ.由=0CZd-EK:=-icog/p可以通过积分常数联系起来。为此,将上作如下变换:? ?则有:Z+Z.则可把同一层顶面和底面的波阻抗联系起来,并消去积分常数为第

8、m m 层的顶面阻抗,底面的波阻抗等于第 M+1M+1 层顶面的波阻抗,则结果如下:*ZH+I+Z区将上式代入阻抗的定义式:1-r屋*3z”z一1+LH.R其中同样将上式写成如下形式:其中 RmRm 为第 m m 层的反射系数。所以就得到了顶面波阻抗的递推公式:最底层为 n n 层。若取底面处波阻抗代入上式中求出Bm/AmBm/Am, ,然后代入上上式求取顶面的波阻抗,AmAm 和 BmBm。记 ZmZm=1(m=1.2n-1)而正演则是要求出在地面上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响应, 对相位来说即是波阻抗相位,也就是波阻抗所对应的复数的幅角。对视电阻率来说,根据视电阻率的定义有:所以就有 n n 层层状

9、介质的视电阻率响应为:由特征阻抗公式及变换式可得:p二Pi瓦从以上的递推过程可以看出,根据反射系数(波阻抗)的递推公式可以计算出地面上的视电阻率表达式以及阻抗相位的表达式,可用于进一步的程序实现。七、实验整体流程图或算法为了测试该 MTMT 一维正演程序的应用效果,考虑选取几种典型的地电断面作为正演程序的输入模型,即二层模型、三层模型。根据电性层各层电阻率的相互关系,二层模型可以分为 G G 型和 D D 型,而三层模型则分为 A A 型、H H 型、K K 型和 Q Q 型这四种类型,至于多层层状(大于三层情况下)介质则可以分解为上述的几种简单类型。我们已经知道,以上所述几种典型模型的视电阻

10、率响应函数特征,如果将以上模型输入到本次所写的程序中,则可以作为测试本程序是否可行的依据。大地电磁一维测深模拟输入输出模块大地电磁一维测深运算模块八、程序及其运行结果MT 一维测深运算程序代码:20201010610*1010copyrightZhajwei10101functionT,pc,ph=HT1D(rhoTh)2-mu-*pl;紧磁导率3-T=logspace(.-2,6);4%旦spagHb,门)生成有1Tt元素的对数等分行向量且=10的3次方,;;(门)=10的匕次方;5%本段用于设置周期T范围6-i=sort(T)滞定义虚敷7-k=zeros(size(rho,2),size(

11、T,2);3-forN=1:size(rho,2)9 -k(FI,:)=sqrt(-U2*pUm,/(T.+rho如);10 -end11 -fti-=slze(rho.2);12%阻抗公式的循环计算界13 -20=-(1*加*2梆)1),/(T.秋(乱:);用底层阻抗;14 -fornn=n-l:-1:115 -汽=-(1*2相i*mu)./(TH常k(nn,:;16 -B=exp(-2*k(nn,:)*h(nn);%积分常较A;B17 -工。=牝*(A*(1-B)+E。.*门+B)+/(儿*门+B)+工0.*fL-B);18 -end19 -口。=(T./Guu*2和i).*Cabs(工0

12、)/2);监视电阻率;30-ph=-atan(imag(z0)./real(z0).*180/pl;零相位;G 型曲线为两层模型曲线,其各层电阻率的关系为 p1p2,程序正演时取 p1=1000。-mp2=100。-mh1=1000m 正演理论结果如下图 2-4。从图上可以看出 D 型曲线在短周期视电阻率较大,随着周期 T 变长,视电阻率也相应的减小,但D 型曲线仍存在尾支渐进线,渐近线与第二层的真电阻率相等。Figure1-XFileEdit;Vt-ewInsertToolsDesktopWfndowHelp、口型南层板中田率正演曲线A 型:A 型曲线为三层模型曲线,其各层电阻率的关系为 p

13、1p2Vp3,程序正演时取 p1=10。mp2=100。mp3=1000。-mh1=h2=1000m 正演理论 2果如下图 2-5。从图上可以看出 A 型曲线在短周期视电阻率较小,随着周期 T变长,视电阻率也相应的增大,但 A 型曲线仍存在尾支渐进线,渐近线与第三层的真电阻率相等。从以上特征来看,A 型与 G 型曲线有相似的特点。10Did10010110210JLogT两层相位曲发K 型:K 型曲线为三层模型曲线,其各层电阻率的关系为 p1p3,程序正演时取 p1=10。 -mr|p2=100。 -mr|p1=10Qm,h1=h2=1000m 正演理论结果如下图 2-6。从图上可以看出 K

14、型曲线在短周期视电阻率较小,随着周期 T 变长,视电阻率也相应的增大,达到一峰值后逐渐减小,这一峰值与第二层的电阻率有关,但并不等于该电阻率,说明该峰值还受相邻层的影响。但 K 型曲线仍存在尾支渐进线,渐近线与第三层的真电阻率相等。copyrightZhouwei00100010S3Figure1FFIeEditInsertTodsdesktopWindowHelp口dP牙口里R盾向,S俎三三相能曲线10LogT1010Figure1Fil 世 EditViewInsertToolsDesktopWiftdOwHdp0 注口 0 国氢豆为要口日目侬三层视电闻隼正演曲线10101010LOOTK

15、型三星相怔曲域6D406D40如0-20-40-eo0-20-40-eoH 型:H 型曲线为三层模型曲线,其各层电阻率的关系为 p1p2Vp3,程序正演时取 P1=100。mP2=10。mP3=100。mh1=h2=1000m 正演理论结果如下图。从图上可以看出 H 型曲线在短周期视电阻率较大,随着周期 T 变长,视电阻率也相应的减小,达到一个极小值后逐渐增大,这一极小值与第二层的电阻率有关。但 H型曲线仍存在尾支渐进线,渐近线与第三层的真电阻率相等。另外,H 型曲线与 K 型曲线,不仅在视电阻率曲线上有相反的特征,在相位曲线上亦如此。Fgure1FileEditViewInsertTocJsDesktopWindowHelp口工。事再强父磬更口后一口Q 型:Q 型曲线为三层模型曲线,其各层电阻率的关系为 p1p2p3,程序正演时取 p1=1000。-mp2=100。m,p3=10。-m,h1=h2=1000m 正演理论结果如下图。从图上可以看出 Q 型曲线在短周期视电阻率较大,随着周期 T 变长,视电阻率也相应的减小,但 Q 型曲线仍存在尾支渐进线,渐近线与第三层的真电阻率相等。九、实验体会实验中设计了几个模型参数,经过正演计算以及 matlab 成图,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