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1页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2页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3页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4页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1 .掌握药物剂量的临床意义经方的药量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如何把”现代用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方药量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比方说桂枝汤林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把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又比方说麻黄汤中的麻黄吊枝,甘草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变成1:2:3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

2、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又比方说五苓散这个方子,泽泻用量最多,猪苓,扶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试验的动物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综上掌握药物的剂量和剂量比例在临床上很重要.2 .汉代的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1)关于重量:班周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shu)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

3、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因为不知道使用北京的黍米,还是用南京的;是用干的,还是用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彳t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1铢=7.81g。(2)关于容量,班周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薛(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是十进位)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1合=2

4、0ml,1升=200ml,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3)关于度量,班周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通过文物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汉朝基本计量单位均为黍米,反应了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现象。3、度量衡制历代变迁史医药书宋朝以前用汉制,宋朝以后用宋制或者今制(1)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二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

5、黄开麻汤;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伤寒论中有的方剂,分通份,是指药物之间的计量比例。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如四逆散中各十分。(2)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度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

6、的库平制(货币计量的制度),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为什么后面这一千年没有随意扩大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食,而靠货币的流通.所以从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通,度量衡再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了.因此度量衡制就稳定下来了.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度量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的.但晋朝、唐朝、宋朝,国家规定:”天文和医药一定要保留古制.而社会上一般的商业那就用新制”.所以宋以前的中药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焦的"外台秘要"

7、,它的药物剂量仍然是保留的汉制.(3)宋朝至清朝的度量衡制。宋朝国家在中药的服用方法和计量上进行了改革。服用方法上,宋朝改用了煮散,就是把药物做成了粗散,然后煮散,连药渣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块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小.这样药量一减少,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宋朝的度量衡制,它衡重的计量单位上,用了斤.两.钱.分.厘.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中药书上有斤.有两.有钱.有分.有厘.有毫这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的时候,那我们就知道这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由于宋到清的计量单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宋到清的医书基本用的是宋代的这种度量衡制.综上,虽然度量

8、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却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4)解放后的度量衡制。把一斤变成了500克,为了换算方便.实际上,在中药计量上变化不大.过去老大夫开药3钱,1钱就是3克,3钱今天我们折合成9克。折合成9克,药房师傅嫌计算不方便,开9克也按10克算。医生干脆就把9克的药都改成10克。有个别的地方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和大多数地方不一样。黑龙江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就把1两当成50克,1钱按5克来算。5.经方药量的折算方法.(1)重量的折算:包括精确折算方法和简便方法其中:精确地折算方法: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9、折算过来就是:45130g、15g、28g经方三次的治疗量折算过来就是:15g10g、5g、9g现在一次的治疗量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开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折算过来就是:45g45g、45g、30g、12枚经方三次的治疗量折算过来就是:15g、15g、15g、10g、4枚经方三次的治疗量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

10、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有点麻烦。其中: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2)伤寒论中容量的折算: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粳米。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开,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半夏半升,我们

11、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称重大概是56g。(3)伤寒论中数量的折算: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在伤寒论中,大陷胸汤里,用甘遂末一钱匕。甘遂是有毒的,后世医家根据实际情况,一钱匕大约一克左右,量是很小的

12、。也有的书说一钱匕是1克到1.5克,这只是供大家参考。4.药量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但比例不能错)(1)因人制宜:实际上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后世医家,他们都是因人,因时,因地来随时调整药量。以后我们学原文的时候会提到“强人用大附子一”,那就是说身高比较高、重量比较多的人用附子的话要用大个的。一般体质的人用附子的话就用一般大小的。这不就是因人制宜吗?(2)因时制宜:包括了因季节气候的变化,因时代的变化。比方说,汉代的时候,人们的医药条件比较差,又没有那么多的西医西药,病通常很重,自己不能好的时候才找大夫。所以显然仲景有些药物的用量就比我们今天要多一些,特别是一些辛温的药。我们今天

13、用茵陈的剂量显然要比张仲景那个茵陈蒿汤中的量用得要多。这就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经验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药物药量的运用发生了变化。(3)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人的体质不一样,气候不一样,水土不一样,所以在药量的应用上也有差异。我举过黑龙江的例子,那用的药量都很大。我们在座的一的同学,原来是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他说我们那里都是5克,10克,15克,20克,50克,100克,150克,200克,甚至有白人还用上500克。来到这里(北京)怎么是3克,6克,10克,这就是因地制宜。同样的道理,我第一次在韩国给人开方的时候,有一个记者,她是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我看她舌红,有五心烦热。我就用了养阴清热,镇静安眠的药。过了几天,他的丈夫给我打电话说,你的药有问题,我的妻子原来晚上虽然睡不好觉,白天还能够上班。吃了你的药以后,晚上也困,白天也困,现在她不能上班了,这是什么问题?我问"你的药是自己煮的,还是你在什么地方煮的呀?"他说"就在你工作的那个医院煮的"我刚到那里,对医院的煮药设备不怎么了解,他们煮药使用一个密封的大罐子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东西了.煮完药以后,把药渣放到一个机器里,既可以挤压,又可以离心,药渣拿出来时非常干燥,药汁浓度高.另外,韩国很多中药是进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