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1页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2页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3页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4页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 :文化人类学(英文) :课程编号:课程学分: 2课程总学时: 32课程性质:二、课程内容简介文化人类学, 就是从物质生产、 社会结构、 人群组织、 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 处长、 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 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

2、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 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 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科概述: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

3、究法; ( 1 课时)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 1 课时)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 1 课时)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 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传播学派(英国学派、德国 -

4、奥地利学派、美国学派) ,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尔斯的理论观点、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朱利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 ; ( 1 课时)第二节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迪尔凯姆的社会整体论、马塞尔莫斯、列维-不留尔、赫尔茨的整体观),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拉德克利夫、 布朗德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 ( 1 课时)第三节意义探求理论: 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 课时)第三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

5、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掌握田野工作、 大传统和小传统、主位和客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大小规模社会等概念;了解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掌握过程研究;理解田野研究的研究性质,了解田野伦理。2. 教学重点与难点:过程研究第一节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 田野工作的确立, 田野工作的定位于研究取向; ( 1 课时)第二节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问题研究,过程研究; ( 1 课时)第三节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 理论预设与假说, 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田野伦理。 ( 1 课时)第四章 田野调查方法(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田野工作的定位和预料困难; 掌握田野调查的几种具体方法;理解田野资料的整理原则,

6、了解田野资料的种类。2. 教学重点与难点:田野资料的种类,资料整理原则第一节进入田野调查地点:进入田野的方式以及预料困难; ( 1课时)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举要: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谱系法,个人生活史; ( 1 课时)第三节田野资料与整理:田野资料的种类,资料整理原则。 ( 1课时)第五章 语言与交际民族志(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语言和言语、语境的内涵,了解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理解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掌握萨皮尔-沃尔夫加说,了解双语的成因与影响;了解交际民族志的有关内容,掌握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民族志的内容、代表人物及研究方法。2. 教学重点与难点:结构语言

7、学和结构人类学第一节理解语言:语言符号,语言与言语的概念,从结构语言学到结构人类学的发展,语境的涵义以及语境和意义; ( 1 课时)第二节语言的社会关联:语言与社会、认知以及与文化的关系,双语的概念、成因及影响; ( 1 课时)第三节交际民族志:话语分析,话语/交际民族志的内容、代表人物及研究方法,非语言交际。 ( 1 课时)第六章 生计方式( 5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四种生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理解这些生计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掌握生态人类学对这些生计方式的解释, 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之间文化适应的理论解释; 了解乡村人类学的相关内容。2. 教学重点与难点:四种生

8、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第一节游猎:古今游猎的生计方式与文化生态学对之的解释文化生存问题; ( 1 课时)第二节游耕:小型园艺农业,游耕的特点、技术以及游耕与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对游耕生计方式的认识,中国境内的游耕; ( 2课时)第三节游牧:游牧生计方式、游牧模式、畜牧经验方式及游牧组织,游牧生态学对游牧的解释以及牧业与农业的关系; ( 1 课时)第四节精耕农业与乡村人类学:精耕农业的特点与农业文明,乡村人类学的基本主题。 ( 1 课时)第七章 亲属关系与社会结构 (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亲属关系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理解婚姻的涵义,掌握婚姻的规定,了解婚后

9、居住模式及离婚;掌握家庭的结构和类型,理解家庭的功能;理解继嗣群存在的意义,掌握继嗣规则和继嗣群形式;掌握亲属分类的原则,了解亲属分类的种类以及亲属称谓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2. 教学重点与难点:婚姻的定义,婚姻的规定,婚后居住模式以及离婚第一节亲属关系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 (0.5课时)第二节婚姻:婚姻的定义,婚姻的规定,婚后居住模式以及离婚;(0.5课时)第三节家庭:家庭的结构与类型,家庭的功能; (0.5课时)第四节继嗣群:继嗣群存在的意义,继嗣规则,继嗣群的形式;(0.5课时)第五节亲属分类与亲属称谓: 亲属分类的原则, 亲属分类的系统,亲属称谓与社会行为。 ( 1 课时)

10、第八章 社会团体、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愿性团体与非自愿性团体的种类;掌握政治、政治竞争的概念,理解权力与权威、政府与政治的区别,理解权力与资源的区别,掌握政治组织的基本类型,了解其演进的规律;理解社会规范与控制机制的内涵,掌握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了解政治人类学的研究特点。2. 教学重点与难点:非自愿性社会团体、自愿性社会团体第一节社会团体: 非自愿性社会团体、 自愿性社会团体; ( 1 课时)第二节政治组织:政治,政治竞争,政治组织类型,政治组织类型的演进; ( 1 课时)第三节社会控制:社会规范与控制机制,正式的社会控制,政治人类学的研究特点。 (

11、1 课时)第九章宗教信仰与仪式( 3 课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宗教的含义, 掌握宗教总体类型、 宗教研究的方法特点和研究途径以及超自然存在的类别, 了解宗教中介或宗教师; 掌握仪式的概念、特征、过程以及巫术的特征与作用,了解仪式象征的意义;理解宗教与生态、 科学以及社会变迁的关系, 掌握宗教的社会控制方式。3. 教学重点与难点:宗教的社会控制方式第一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宗教的含义,宗教的总体类型,人类学视野下宗教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理论研究途径,超自然存在的类别,信仰维系的适应策略,宗教中介和宗教师;( 1 课时)第二节仪式与巫术:仪式的概念、特征、过程及其解释,仪式与象征,巫术的特征与

12、作用以及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1 课时)第三节社会中的宗教:宗教与生态、科学、社会变迁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 1 课时)第十章文化变迁与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 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变迁的原因, 掌握文化变迁的种类以及文化变迁的一个了解应用人类学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改般规律 革的关系。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变迁的原因第一节文化变迁的原因:发现与发明,传播,涵化,革命,文化传播的选择性; ( 1 课时)第二节文化变迁的种类: 无意识的变迁, 有意识的变迁; ( 1 课时)第三节文化叠合论;应用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 1 课时)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本课程的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范围应覆盖所有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占30%(以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和考勤为依据) ,闭卷考试占 70%。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