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案三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立足多读积累,做好3个结合(一)文化常识选择的“ 3结合”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 识性话语的联想古代文化常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 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 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 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近年来,高考对文史知识的考查渐渐增多,单独命题屡有出现,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古代政府机构
2、;官职的升迁;古代的 礼法习俗;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古人的称谓;文学典故与 常识。对文史常识的复习,关键是靠平时的阅读积累,要在大量的阅读 与训练中形成对古代文化语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可通过有意识地分门别类的整理,集中记忆,加强识记。当然,在高考中遇到不太了 解的文史常识时,也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二)答题时运用“ 4技巧”1 .调动积累,认定错项古代文化知识点多面广,涉及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天文地 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 类地积累记忆。答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 知识,以便触类旁通。2 .利用语境,巧妙排除词语在具
3、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故需 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宋史 曾公亮传 中“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的“首相”,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 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 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3 .剖析语素,分析结构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 婉辞、比喻义、引申义等。如“建储” 一词,联系“建都” 一词,“建” 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 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 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 一词为动宾结构,意义为 “立皇太子”。4 .遇生判对,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
4、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 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应选答案的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 识,一般把它作为正确选项看待。震应用体骁_I2019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
5、当改正朔,易服色, 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 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 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干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 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 釐,坐宣室。上因感 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 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
6、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 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 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 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7、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 素养,培养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A项,“吴廷尉”做“为河南守”的主语,排除。B项,“门下” 做“召置”的宾语,排除。D项,“于郡中”是“闻”的后置状语, 排除。答案:C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 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
8、 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 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 住并进行统治管理。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体、 礼乐、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项,“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该是“以道、法、 儒三家影响最深远”。答案:A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 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 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
9、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 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 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 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又表 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 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 未能尽责,悲泣而死。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阅读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 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C项,情节顺序错误,文帝任命贾谊做梁怀王
10、的太傅这一情节在 文帝“表示” “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之后。答案:C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1) “短”,说人的坏话。“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 乱、搅乱。“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 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
11、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 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参考译文】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 中闻名。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能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 门下,非常宠幸喜爱(他)。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 的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经向李斯学习,就调 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荐贾生,)说贾生年纪很轻,但对诸 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年仅二十 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 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
12、喜欢他,越级提 拔,一年之内贾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 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 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上 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 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 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 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生任公卿的职位。 绛、灌、 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 远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议
13、,便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贾生已经辞别京 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任长沙王太 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 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情有所感触, 就向贾生 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 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生。接见之后,文帝 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 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 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生做他的老师。孝 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的
14、祸患从 此兴起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 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怀王骑马,从马上 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 也死了。爆宛翳磁i >> 文化常识,考查的是素养一念现场株龛-I2018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鲁芝字世英,扶风郦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 氾所 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 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 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 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
15、芝参骤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 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 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谎言嘉谋,爽弗能纳。及 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 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 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阵 ,转镇东将 军,进爵为
16、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 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 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 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莹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 “坟典” 为古代典籍通称。B.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 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 “践阵”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
17、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 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 指鲁芝的谦让行为。解析:对于文化知识类题目,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 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C.践:踩,践踏。阵: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践阵”指古代帝王即位。答案:C-3就题一城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门设题考查,在全国新课标三套卷中皆有出 现。就现有题例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 .梳理常见的文化常识对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 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破解难题过程中的 关键。2 .分析题例设误方式分析现有题
18、例中已经使用了的设误方式, 并预测来年高考卷可能 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3 .掌握几种常见的设误方式(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最 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3)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4 .比较筛选错误项反复分析比较各选项的解说,用已知的文化常识对各选项进行筛 选排除,缩小确定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的一项。古代文化常识 边练边记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
19、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X”。5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 落首领的选举制度。(,)6 .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7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 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开喑B、工部。各部长官称 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 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 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 与考核等卜户部(管土地户口、赋
20、税、财政等卜礼部(管典礼、科举、 学校等卜兵部(管军事卜开部(管司法刑狱卜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 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8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长官为吏部尚书。(,)9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 长官称为礼部尚书。(X)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 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 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10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 军令等事宜。(,)11 “举孝廉”
21、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 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12 “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 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X)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 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 “征 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 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13 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 称为丁忧。(,)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 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
22、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 孝道。14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 需要离职居家守丧。(,)15 .“起复” “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 被重新起用, 回到原职。(X)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 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 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 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别称 “夺情”。16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17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 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
23、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 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 “归老” “乞骸骨”。自魏 晋以后,历代相沿。18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 有时也是官员因故 辞职的一种借口。(,)19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 求退职的委婉说法。(X)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20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 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 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1 .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
24、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X)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 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 “德 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 为“皇帝”,俗称皇上。22 .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23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24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 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
25、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 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25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 采用嫡长子继承制。(,)26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 指其他儿子。(X)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 儿子不能称太子。27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 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X)28 .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X)拓展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 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 加此称号,
26、已非实官。(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9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拓展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 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 臣的最高荣誉。30 .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 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 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31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
27、脑的含义并不相同。(,)32 .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 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33 .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 主管教化。(,)34 .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 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35 .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 曾任此职。(X)拓展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 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 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 代废除。3
28、6 .参政,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 给以参知政事名义,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 称为参知政 事。(,)拓展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 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37 .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 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38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 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39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 帝王的影响也很大。(X)40 .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
29、清 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拓展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 御史府,后改称御史 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 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41 .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 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42 . “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 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X)拓展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 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 “遗补”。43 .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 案
30、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卜“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44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X)(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5 .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 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 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 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46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 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 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
31、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 的州刺史相似。(,)47 .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 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 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48 .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 设县,长官称知县。(,)49 .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X)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 沿用不改。50 .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
32、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 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51 .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2 . “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 同。(X)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 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 之意,就是改任;“拜” “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 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53 . “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33、(X)拓展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 “徙”泛指调动, “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54 .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 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X)拓展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 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 “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二、姓名称谓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5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 恶、所轻视的人。5
34、6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 他的名反而不常用。(,)57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 举行冠礼后才起的。(,)58 .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X)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 别号、表号。59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斗 口”/血尸 。(V)60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如武帝、哀帝、炀帝。(,)61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 开国的皇帝称祖,后
35、继者称宗。(,)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 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62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 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 叫作“改元”。(,)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元狩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 那一年为“元狩元年”。63 .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 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64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 “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
36、作“家严” “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 弟、舍妹、舍侄。(,)拓展“先父” "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65 .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 “令” “尊” “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 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 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66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 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67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 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
37、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X)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 “垂髻”指三四岁 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 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 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 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 颐”指人一百岁。三、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68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69 .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
38、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 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 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70 . “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 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X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 报地之功,故曰禅。"71 .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72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 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拓展各朝对朝
39、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 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 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 “朝仪”。73 .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 “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 “朝”。(,)74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 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 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 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 己更贤能的人。(,)拓展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
40、下。拱, 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75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 和送别。(,)76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77 .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 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78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 于父道” “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79 .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 宴享用的
41、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80 .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 戒”。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81 .纨绮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 绢帛;绮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绮,而富贵 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绮”。(,)82 .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 也指男子归 省父母。(,)83 .伯(
42、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 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二)节日习俗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84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 正等。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 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 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 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拓展(1 )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 “春 节”。(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
43、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85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 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吃元宵是 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 迎紫姑、走百病等。(,)拓展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86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 第一个重要节日。(,)87 .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 效。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拓展(1座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在冬至
44、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 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2)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88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 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 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拓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89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 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
45、,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拓展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90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 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拓展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91 .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 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 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拓展遥知兄弟登
46、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四、天文地理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92 .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 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 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 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历法。93 .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 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 “晦”。(,)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 “壬戌 之秋,七月既望
4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 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农历每 月的末一天到下个月第一天的时间变化。94 .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23点至1点。(,)95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 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 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96 .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
48、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97 .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 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98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 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 人能够看出。(,)99 .“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 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100 山东,山可指崎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崎山为标准的“山东”。(,)101 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49、,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 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 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 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102 “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 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103 “九州” “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 古人认为韩国疆土 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104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105 . “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 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
50、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拓展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 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106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与中原常发生争端。(,)107 . “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 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108 . “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 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拓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109 . “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 代诗人张继
51、有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 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110 . “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 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 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111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 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飞甫”。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都,东汉的三都 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 和京都长安。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112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
52、 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五、教育科举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13 . “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 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t。(,)114 . “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X)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 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俗称孝廉),参 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 “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 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115 .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53、。由政府提供“腹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 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116 .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 “序”,主要是教授知识, 为国家培养人才。(X)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 “序”的主要功能是 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117 .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118 .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 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拓展书院始于
54、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 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119 .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X)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 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120 .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 通称。(X)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 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 县学生为秀才。121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 贡举。(,)拓展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 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
55、予进士出身。122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 叫进士。(,)123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 录取成为进士。(,)124 .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乡试是 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125 .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 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 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 称为礼闱。(,)126 .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
56、行而 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 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127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 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六、生活文化(一)服饰、器物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28 .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发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拓展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 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称 为“弱冠”。129 .笄,是簪的古称。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 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130 .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 服,也叫“裙”。(,)拓展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 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 “袄”,以袄掩裙,袄可 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131 .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无光华,而 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 民的标志。(,)132 .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 思。(,)拓展“联袂”是一同做某件事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国家管网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6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2026国网天津市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管理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6国网广东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6国网内蒙古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6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题库及答案
- 不动产登记员考试试题附答案
- 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 分子细胞生物学发展史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件
- 灵芝富硒栽培技术优化及硒含量与活性成分关联性分析
- (正式版)DB32∕T 5146-2025 《农用地微生物土壤调理剂安全施用技术规范》
- 会议外事管理制度内容
- GB/T 37228-2025安全与韧性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指南
- 中医肿瘤诊疗指南
- 济南市招投标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