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页其63页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6. 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 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3.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重点、难点1. 觅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2. 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7 例如:一本笔记本1. 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拯题意,得1 2x=
2、6因为12X5 = 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一.Mix:我们再來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己仃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 的客车多少辆2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4 = 2644-44=6()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 可得。44x+64 = 328(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疔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
3、方程的另-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 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2年后,老师47岁,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45+x)(2)3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1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
4、的方法启发了我们,町以用尝试,检 脸的方法找出方稈(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l, 2, 3, 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 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把 x=3 代人方程(2),左边=13+3 = 16,右边=(45+3)=X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 是不是方程的解。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 数
5、,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2. 补充练习:检验卜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1 )x 3(x+2)=6+x(x=3, x=4)(2) 2y(y-l)=3(y=b y= 2)(3) 5(xl)(x2)=0(x=0, x=l, x=2)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 3题。6.2解一兀一次方程1.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
6、单的方程 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1. 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2. 难点:由具体实例抽彖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 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舷码。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磁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 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最的磋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京去相同质最 的舷码,天平仍然平衡。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
7、天平上磁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人琏码和2个小疏码,右盘上有5个小 砥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議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砥码的质量,1表示小砥码的质量, 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问:图6.2.1右边的天平内的磁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來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 式呢?让同学们看图6 2 2。左天平两盘内的磋码的质最关系町用方程表示为3
8、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 祛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人舷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左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 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由图6 2 1和6 2 2可归结为;方程两边都加匕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町以求得方程的解。例1.解下列方程(l) x 5=7(2)4x=3x 4解:(1)两边都加上5,得x=7+5 即 x=12(2) 两边都减去3x,得x=3x43x即x=4请同学们分别将x=7
9、+5与原方程X5=7; 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 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 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 移项。例2解下列方程31(l) 5x=2(2) -x=-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1、2、3。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先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
10、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 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四、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1. 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 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五、作业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 黨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重点、难点1. 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
11、程的解法。2. 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解下列方程:(l) 5x-2=8©5+2x=4x2. 去括号法则是什么? “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前而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 = 3283+x=(45+x)y5 = 2y+l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 次方程。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3x2x3 = 15x23x+l=02x+y=l3y=5卞而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
12、元一次方程。例 2.解方程(1)-2(x-l)=4(2) 3(x-2Hl =x-(2x-1)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l)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第(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抵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 项,若扌舌号前面是"一”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补充例题:解方程3x-3(x+l)-(l+4) = l方程中有多垂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 去一层枯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13、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 号时,不要漏乘8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 2第1题。第二课时第3页其63页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 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1、垂点:常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2、难点:求各分母的绘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2.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二、新授
14、 "亠e x - 3 2x + 1例1:解方程 一=123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3(x - 3) - 2(2x 4-1) _6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 用己学过的方法解它了。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比较两种解法,町知解法二简便。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 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
15、骤。.,-,"亠m x + 15 1 X-7补充例2:解方程 =-523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 误)四、小结1.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2. 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 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 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扌舌号括上。五、作业教科书第1
16、2页习题622第2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战点、难点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二、新授。例1、如图6 24 (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 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己知量和未知屋的关系, 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等量
17、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完成后,町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盘A现有盐为513=48,盘E现有盐为45+3=48。)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 块,总共搬了 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引导学生弄淸题意,疏理己知量和未知量:1. 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1) 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2) 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3) 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 400块。2. 求什么?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3. 等量关
18、系是什么?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最(1)町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 再由己知量(?)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6x+8(65-x)=400也町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1页练习1、2、3第1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 x秒,即tl=x秒,则t2(65x)秒,再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6(65 xH8x=400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 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
19、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 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诫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 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2第3、4、5、6题。6. 3实践与探索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鬧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鬧的过程 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 方形的而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而积越人。通过问题3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 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
20、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理解决问题。2. 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二、新授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圉成一个长方形。(1) 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 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 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闱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町提示:与 几何图形右关的实际问题,町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彖有助丁分析和发现 数量
21、关系。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十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 抓住这个等量关系。第C)小题的设元,町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 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3) 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 18X12=216(平方厘米)半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 22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枳比C)中的长方形面枳小。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
22、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 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 5厘米长方形的面枳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 最大呢?并加以验证。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而枳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人,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人。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 知道其中的道理。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第I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題的“等量关系”。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枳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枳=长方体 的体积。第2题,先让学牛根据
23、牛活经聆,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的等帚关系是什么”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卜”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枳人小,I大1 此只要分别汁算这两个容器的容枳,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个问题,“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 呢?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枳十瓶内剩卜的水的体枳=原来整瓶水的体积。从而列出方程四、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 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右些等量关系足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 枳极探索,找出等量
24、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5页,习题6 3第1、2、3。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祥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 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难点1. 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屋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 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 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数本利和=本金X利息X年数+本金2. 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利润=竹价一成本=商品利润率二、新授在本章61练习中讨论过的教育储蒂,是我国目前暂不征收利息税的储种,国家对其他储幫所产
25、生 的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今天我们来探索一般的储蓄问题。问题2、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 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 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先让学生思考,试着列出方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町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 利息一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 XXX 2,利息税为 243%XX2X20%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X2X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你能否列出较简单的方程?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
26、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 2 80% =48.6解方程,得x=1250例1.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 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足怎么米的?标价的80%(即售价)一成本=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l+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l+40%)x 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l+40%)x 80% 一x=15解方程,得 x=125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27、。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利用-元一次方程解决仃关储常、商品利润等实际问题,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首先要弄清题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 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 量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3、4、5题。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 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 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介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京握基木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
28、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 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参少?3.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二、新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6页中的问题3。分析:1. 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小刘提出什么问题?己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小刘提出的问题是: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2 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9、。本题中的等最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略)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人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人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 第9页共63页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应改为怎样提?4. 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求什么?“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5. 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
30、少刀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 x天,则徒弟做(x+1)天,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略)解方程得 x=2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略),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略)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三、巩固练习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 问题,并加以解答。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C)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四、小结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
31、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屋关系列方程。五、作业教科书习题6 3.2第1、2、3题。小结与复习(一)教学目的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觅点、难点1.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 难点: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1的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解法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把一个一元一次
32、方程“转化”成x=a “的形式。二、练习1. 卜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略)2. 解下列方程。(】)(x 3)=2 (X 3)(2)(x 3)=1x学生认真审题,注意方程的结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第(1)小题,可以先去括号,也可以先去分母,还可以把x-3看成一个幣体,解关于x 3的方稈。 方法一:去括号,得x3=2x+ 3移项,得 x+x=2+3 + 3合并同类项,得x=5方法二:去分母,得x 3=4 x+3(强调等号右边的“2”也要乘以2,而且不要弄错符号)移项,得x+x=4+3十3合并同类项,得2x=10系数化为1,得x=5方法三:移项(x 3)+(x 3)=2即 X 3=2x = 5
33、第C)小题有双甫括号,一般情况是先去小扌舌号,再去中括号,但本题结构特殊,应先去中括号简便, 注意去中括号时,要把小括号看作一个整体,中扌舌号里丸看成2项。解:去中括号,得(x-3)-X = l -x即 X 3= 1 X移项,得x+x=l+3+合并同类项,得久=系数化为1,得x=也可以让学生先去小括号,让他们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3. 解力程。解:去分母,得3x(5x十11)=6+2(0 4)去括号,得 315x11=6+仮一 8移项,得 3x 5x4x=68 十 11合并同类项,得一 6x = 9系数化为1,得x=点拨:去分母时注意事项,右边的“1 别忘了乘以6,分数线有两层含义,去掉分数线时
34、,要添上 抵号。(2)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化为整数。原方程化为一 x=x十1去分母,得 2(105x) 4x=90x+6去括号,得 20 10x 4x=90x+6移项,得 一 10x 4x 90x = 620合并同类项,得 一 104x= 14系数化为1,得x=点拨:“将分母化为整数”与“去分母”的区别。本题去分母之前,也町以先将方程右边的约分后再 去分母。4. 解方程。(1) I 5x - 2 I =3(2) 1 1=1分析:(1)把5x-2看作一个数a,那么方程可看作丨a I =3,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得a = 3或a = 3(2) 把看作一个数,或把I I化成I I解:(1)根据绝对
35、值的意义,原方程化为:5x 2=3 或 5x 2=3解方程5x 2=3得x=l解方程5x 2= 3得x=所以原方程解为:x=l或x=-C)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可化为=1 或=一1解方程=1得1解方程=一1 得x=2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 1或x=25己知,I a 3 I+(b十1)2=o,代数式的值比b a十m多1,求m的值。解:因为 I a 3 丨 MO (b+l)2$0又 I a 3 I +(b 十 1)2=0 I a 3 I =0 且(b+l)2=0I a 3=0 b 十 1=0即 a=31把a=3, b= i 1分别代人代数式,b a+m得=X( 1) 3+m= 3+m根据题意,得一
36、(一3十m)=l去扌舌号得 +3 m= 1即 一 m=l十 1= 1.-=0/. m=06. 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4x 2m=3x+1的解是x=2x 3m的2倍。解:关于;的方程4x 2m=3x+l,得x=2m+l解关于x的方程 x=2x 3m 得x=3m根据题总,得2m+l=2 X 3m解之,得 m=三、小结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解方程步骤,解方程的方法、步骤町以灵活多样,但基本思 路都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IU”,求出解后,要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检验方程 的解是否正确。四作业1. 教科书第21复习题A组第1、2 B组9、10选做C组13
37、、14。小结与复习(二)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鱼的实际问题,能借助图表整体把握和分析题 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等晴关系,恰当地转化和分析就勺量之间的关系,提髙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 帝点:运用方稈解决实际问题。2.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间接设元。教学过程一、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 Wrfx例1.为了准备小勇6年后上人学的学费5000元,他的父母现在就参加了教育储詰,下面有两种 储希方式。直接存一个6年期,年利率是288%;(2)先存一个3年期的,3年后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一个3年期。3年期的年利率是2 7%。你认为哪种储蓄
38、方式开始存人的本金比较少?分析:要解决“哪种储着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较少”,只要分别求出这两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多少 元,然后再比较。设开始存入x元。.如果按照第一种储蓄方式,那么列方程:xX(l 十 2 88X6) = 5000解得x4263(元)如果按照第二种蓄储方式,叮鼓励学生自己填上表,适当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对有困难的学生复习:本利和=本金十利息 利息:本金X利率X期数等量关系是:第二个3午后本利和= 5000所以列方程 1.081X(1十2.7% X 3)=5000解得 x4279这就是说,大约4280元,3年期满后将本利和再存一个3年期,6年后本利和达到5000元。 因此第一种储蒂方式
39、V即直接存一个6年期)开始存人的本金少。例2.解答下列各问题:(1)据北京口报2000年5月16 口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占有 杲的,世界人均占有量的,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最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 米?C)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6X105个水龙头,2 X105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漏掉a立方米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 漏掉b立方米水,那么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有多少立方米"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3) 水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
40、北京市将制定居民用水标准,规 定三II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屋,超标部分加价收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3元,超标部分 每立方米水费2 9元,某住楼房的三II之家某月用水12立方米,交水费22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 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三、巩固练习1. 爸爸为小明存了一个3年期的教育储蓄(3年期的年利率为27%), 3年后能取5405九,他开始存入 了多少元?2. 一收割机收割一块麦田,上午收了麦田的25%,卞午收割了剩下麦田的20%,结果还剩6公顷 麦田未收割,这块麦田一共有多少公顷?3. 儿子今年13岁,父亲今年40岁,父亲的年龄M能是儿子年龄的4倍吗?四
41、、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程足刻画现实世界的冇效数学模型,列方程 解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在寻找等呈关系时町以借助图表等,在得到方程的解后,要检 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五、作业1. 教科书第21页复习题A组第3、4、5、6、7、8。B组11、12选做C组15、16。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2.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3. 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步使用代数屮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 法的优越性
42、。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脸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 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P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二、新授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 “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分。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场,那么这个 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來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來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
43、试-试。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 x场,平了 y场。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那么根据填表结果町知x十y=73x+y=17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 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x+y=73x+y=17上而,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冇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元一次方程。把
44、这两个元一次方程、合任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元一次方 程组。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与“未知数”相通, 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场, 平了 2 场,即 x=5, y=2这里的x=5,与y=2既满足方程即5十2=7又满足方程,即3X5十2=17我们就说x=5与y=2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检验范例。三、巩固练习1. 教科书第25页问题2。2. 补充练习。四、小
45、结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2.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五、作业教科书第26页习题7 1全部。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索,逐步发现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二元一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 程。2. 使学生了解“代人消元法”,并掌握直接代入消元法。3. 通过代入消元,使学生初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己知”,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 方法。重点、难点1. 重点:用代入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 难点: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值后,把它代入哪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值较简便。教学过程一
46、、复习1. 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 把3x+y=7改写成用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二、新授回顾上一节课的问题2。在问题2中,如果设应拆除IH校舍建新校舍ym2,那么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y-x=20000X30>y=4x怎样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方程表明,町以把y看作4x,因此,方程中的y也町以看着4x,即将代人(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此方程就是设应拆除旧校舍xm?,所列的一元一次方 程)。这样就元转化为一元,把“未知”转化为“己知”。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米解问题1中的.元一次 方程组吗?让学生自C概括上面解法的思路,然后试着解方程组。对右困难的
47、同学,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出解方 稈的步骤。1. 选取一个方程,将它写成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记作方程。2. 把代人另一个方程,得一元一次方程。3.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4. 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以上解法是通过“代人”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这种解法叫做代 人消元法,简称代入法。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29页,练习。四、小结1.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2. 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五、作业1. 教科书第34页习题7. 2题第1题。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代人消元法的基本
48、思想和代入法解题的一般步骤。2.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根据方程组未知数系数的特点,选择较为合理、简单的表示方法,将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重点、难点1. 重点:熟练地用代人法解一般形式的二元一次方理组。2. 难点:准确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 方程俎2x+5尸如何求解?关键是什么?解题步骤是什么?x=8-3y2. 把方程2x-7y=8(l)写成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2)写成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二、新授2x-7y=8例:解方程3x-8y-10=0分析: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那么如何求解呢?消哪一个未知数呢?如果将写成用一个未知数來
49、表示另一个未知数,那么用x表示y,还是用y表示x好呢?(让学生 自己探索、归纳)因为x的系数为正数,且系数也较小,所以应用y来表示x较好。尝试解答。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这里是消去x,得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否消去y呢?让学生试一试,然后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本题消x较简单。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 (1) (2)四、小结对于一般形式的二元一次方程用代入法求解关键是选择哪一个方程变形,消什么元,选取的恰当 往往会使计算简单,而且不易出错,选取的原则是:1. 选择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一1的方程;2. 若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或一1,选系数的绝A值佼小的方程,将要消的元用含另一个未知 数
50、的代数式表示,再把它代人没有变形的方稈中去。这样就把二元一次方稈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稈了。 对运算的结果养成检验的习惯。五、作业教科书第30页,第2题的(3)、(4)«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2. 使学生了解加减法是消元法的又一种基本方法,并使他们会用加减法解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 程组。重点、难点1, 觅点: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 难点:两个方程相减消元时对被减的方程各项符号要做变号处理。教学过程一、复习1.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足什么?2. 用代人法解方程组3x+5尸53x-4y=23学生II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一 如斑一. Mfx对复
51、习2的反思并引入新课。用代入法解二元-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只有消去-个未知数,才能把二元转化为熟悉的一元 方程求解,为了消元,除了代入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让学生主动探求解法,适半时教师可作以下引导) 观察方程组在这个方程组中,未知数x的系数有什么持点。怎样才能把这个未知数消去。你的根据是 什么?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x的系数相同,都是3,只要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减、右边与右边相 减,就能消去x从而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把方程两边分别减去方程的两边,相肖于把方程 的两边分别减去两个相等的整式。为了避免符号上的错误(3x+5y)-(3x-4y>5-23板书示范时可以如下:3x+5y
52、-3x+4y=-18解:把一得9y=-18尸一2把y=-2代入,得3x+5X(-2>5解得x=5x=5这结果与用代入法解的结果一样y=-2也可以通过检验从上面的解答过程中,你发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解法吗?让学生自己概括-Ho例2解方程组3x+7y=94x-7y=5 怎样解这个方程组呢2用什么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先消哪个未知数比较方便?得 7x=14x=2将代入,得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是互为相反 数,而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所以应把方程 的两边分别加上方程的两边6+7y=9 y=/. x=2y=以上两个例子是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 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 程
53、來解,这种解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1页,练习1、2。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种方法一一加减法,它是通过把两个方程两边相加(或 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什么样的方程组 用“代入法”,什么样的方程组用“加减法”。五、作业教科书第31页练习3、4。第四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能熟练地用加减法解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 组。重点、难点1. 重点:将方程组化成两个方程中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2. 难点:将方程组化成两个方程中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教学过程
54、一、复习I、列方程组用加减法町消哪一个元,如何消元,消元后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3x+4y=3 44x2y=5 66x4y=5 27x2y=7 7二、新授例1.解方程组9x+2y=153x+4y=10分析如果用加减法解,直接把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减能消去一个未知数吗?如果不行,那该怎么办呢。 当两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柑等时,可用加减法求解,你有办法将两个方程中的某个系 数变相同或相反吗?方程中y的系数是方程中y系数的2倍,所以只要将X2例2.解方程组3x4y=1015x+6y=42这个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x,y系数都不是整数倍。那么如何把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为绝对值相 等呢?该消哪一个元比较简便呢"让学生自主探索怎样适当地把方程变形,才能转化为例3或例4那样 的情形。)分析:(1)若消y,两个方程未知数y系数的绝对值分别为4、6,要使它们变成12(4与6的最小公 倍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甲彩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环保产业政策解读
- 舞蹈比赛评分标准-比赛规则与技巧提升
- 申论指导:懂得利用申论真题复习20xx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
- 知识共享文化-洞察与解读
- 技师三级试题及答案
- 柠檬酸充填封装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胶带转载机操作工培训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化工蒸馏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环境监测员技能巩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全球变暖与地缘冲突-洞察及研究
- DG-TJ08-2120-2025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标准
- 脑梗死健康宣教及指导
- 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
- 创伤性气胸护理查房
- DB42T 750-2011 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服务质量评价规范
- 氧化蜡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2030年中国备件制造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智能功率模块(IPM)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装修装饰-设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网络安全现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