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中考数学与相似有关的压轴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0-2021备战中考数学与相似有关的压轴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 备战中考数学与相似有关的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一、相似 1. 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点 A (- 1 , 0), B (4, 0), C ( 0, 2)三点,点 D 与点 C 关 于 x 轴对称,点 P 是 x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 P 的坐标为(m, 0),过点 P 做 x轴的垂线 (1) 求该抛物线所表示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 已知点 F( 0,),当点 P 在 x轴上运动时,试求 m 为何值时,四边形 DMQF 是平 行四边形? (3) 点 P 在线段 AB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 Q,使得以点 B、Q、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BOD 相似?若存在,求出点 Q 的坐标;若

2、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由抛物线过点 A (-1, 0)、B (4, 0)可设解析式为 4), 将点 C ( 0, 2)代入,得:-4a=2, 1 解得:a=-, 则抛物线解析式为 y=-i (x+1)(x-4) =-_x2+亶 x+2 (2)解:由题意知点 D 坐标为(0, -2), 设直线 BD 解析式为 y=kx+b, 将 B ( 4, 0)、D (0, -2)代入,得: I F k - d* I*- b=0 f b= 2 ,解得: i 2 b= - 2 直线 BD 解析式为 y= x-2, y=a (x+1) x- QM 丄 x 轴,P ( m, 0), 上- 4 /

3、Q (m,-丄 m2+_m+2)、 M ( m, - m-2), 1 3 1 I 则 QM=- E m2+ 二 m+2-(上 m-2) =- E m2+m+4, 7 F (0,二;)、D ( 0, -2), L5 DF=, / QM / DF, b .当-m2+m+4= 时,四边形 DMQF 是平行四边形, 解得:m=-1 或 m=3, 即 m=-1 或 3 时,四边形 DMQF 是平行四边形。 / QM / DF, / ODB=Z QMB , 分以下两种情况: 当/ DOB=Z MBQ=90 时, DOBs MBQ, DO MB 2 1 贝 U , / / MBQ=90 ; / MBP+Z

4、PBQ=90 , / Z MPB=Z BPQ=90 , Z MBP+Z BMP=90 : :.Z BMP=Z PBQ MBQ BPQ, I 4 -m 竺 Bl B& 元 ,即 2 f ” b 3 # 一加#龙 解得:mi=3、m2=4, 当 m=4 时,点 P、Q、M 均与点 B 重合,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 m=3,点 Q 的坐标为(3, 2); 当/ BQM=90 时,此时点 Q 与点 A 重合, BORA BQM , 此时 m=-1,点 Q 的坐标为(-1, 0); 综上,点 Q 的坐标为(3, 2)或(-1 , 0)时,以点 B Q、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BOD 相 似. 【解

5、析】【分析】(1) A (-1, 0)、B (4, 0)是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则可由抛物线的 两点式,设解析为 y=a (x+1)( x-4),代入 C (0,2 )即可求得 a 的值; (2)由 QM / DF 且四边形 DMQF 是平行四边形知 QM=DF,由 D, F 的坐标可求得 DF 的长 / J 度;由 P (m,0)可得 Q (m, -_m2+_m+2),而 M 在直线 BD 上,由 B, D 的坐标用待定系 数法求出直线 BD 的解析式,并当=m 时,表示出点 M 的坐标,可用 m 表示出 QM 的长 度。由 QM=DF,列出关于 m 的方程,解之可得; (3 )在厶 DO

6、B 和厶 MBQ 中,由 QM / DF,可知 / ODB=Z QMB,因为 / MBQ=9要使 DOB 和 MBQ 相似,则需要 / DOB=Z MBQ=90 或 / DOB=Z BQM=90 。 2. 在矩形 ABCD 中,AB= 8, AD= 12, M 是 AD 边的中点,P 是 AB 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 A、B 重合),PM 的延长线交射线 CD 于 Q 点,MN 丄 PQ 交射线 BC 于 N 点。 (1)若点 N 在 BC 之间时,如图: X 1 Jtx 11 :9 Y (: 求证:/ NPQ= Z PQN; Pk 请问拙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举反例说明;

7、 (2 )当厶 PBN 与厶 NCQ 的面积相等时,求 AP 的值. 【答案】(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Z A= Z ADC= Z ADQ= 90 AB/CD , Z APM = Z DQM , / M 是 AD 边的中点, AM = DM , APM = ZDQM 在厶 APM 和厶 DQM 中, .側 伽 , APMA DQM (AAS), PM = QM , / MN 丄 PQ, MN 是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 PN= QN, Z NPQ= Z PQN PM 5 於 ;是定值 理由:如图,过点 M 作 ME 丄 BC 于点 E, / MEN= / MEB= / AME=

8、 90 四边形 ABEM 是矩形,/ MEN= Z MAP, AB= EM, / MN 丄 PQ, Z PMN= 90; Z PMN = Z AME, Z PMN Z PME= Z AME- Z PME, Z EMN= Z AMP , AMPs EMN, AM 拂 AM 妙 1 E普 VI, .咽 妣,/ AD= 12, M 是 AD 边的中点, AM =丄;AD= 6, PM 6 5 / AB= 8, ; (2)解:分点 N 在 BC 之间和点 N 在 BC 延长线上两种情况 (i )当点 N 在 BC 之间时,如图,作 BF 丄 PN 于点 F, CG 丄 QN 于点 G,再分别作 RtA

9、 PBN 和 RtA NCQ 的中线 BS、CT, Z BFS= Z CGT= 90 ; BS=二 PN, CT= 1 QN, / PN= QN, S PBN S NCQ ,BF CG, B CT BS = CT 在 RtA BFS 和 RtA CGT 中,建F 二, /. Rt BFS RtA CGT (HL), Z BSF= Z CTQ Z BNP=忖 Z BSF=怡 Z CTG= Z CQN, 上昂P = CQN IZPBN = ZNO) 在厶 PBN 和厶 NCQ 中,刚 紬 ,PBNA NCQ (AAS), BN= CQ, BP= CN, / AP = AB BP= 8 CN,又 T

10、 CN= BC BN= 12 CQ, AP= CQ- 4 又 CQ= CD+DQ DQ= AP , AP= 4+AP (舍去),此种情况不成立; (ii )当点 N 在 BC 延长线上时,如图,作 BF 丄 PN 于点 F, CG 丄 QN 于点 G,再分别作 RtA PBN 和 RtA NCQ 的中线 BS、CT, 同理可得, PBNA NCQ, PB= NC, BN= CQ, / AP= DQ, / AP+8= DQ+C CQ= BC+CN= 12+BP, AP- BP= 4 ,/ AP+BP= AB= 8, + 得:2AP= 12, AP= 6. 【解析】【分析】(1) 由矩形的性质用角

11、角边易证 APMBA DQM,可得 PM = QM , 已知 MN丄 PQ,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可得 MN 是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再根据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 PN= QN,由等边对等角可得 / NPQ= / PQN; 过点 M 作 ME 丄 BC 于点 E,由矩形的性质跟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易证 AM 地 卅 AMPEMN,可得比例式初 他,结合已知条件易求得 也为定值; (2)根据 MN 丄 PQ 交射线 BC 于 N 点可知分两种情况: 当点 N 在 BC 之间时,如图,作 BF 丄 PN于点 F, CG 丄 QN 于点 G,再分别作 RtA PBN 和 R

12、tA NCQ 的中线 BS CT,通过证 RtA BFS RtA CGT和 PBN NCQ 可求解; 当点 N 在 BC 延长线上时,如图,作 BF 丄 PN 于点 F, CG 丄 QN 于点 G,再分别作 RtA PBN 和 RtA NCQ 的中线 BS、CT,通过证 PBN NCQ 可求解。 3. 如图,在 &兰尺:中,哦- ,点M是 AC 的中点,以 AB 为直径作 I若AB - 6,当肋 2BX时,加 ; 连接处月,当 4 的度数为 _ 时,四边形 ODME 是菱形. 【答案】 (1)证明:I/ ABC=90 , AM=MC , BM=AM=MC , / A=Z ABM . :

13、四边形 ABED 是圆 内接四 边形, / ADE+/ ABE=180 , 又 / ADE+/ MDE=180 , / MDE=/ MBA,同理证明: / MED=/A, / MDE=/ MED, MD=ME (2) 2; 【解析】【解答】解:由(1 )可知,/ A=/ MDE , DE/ AB , = 屮 1 / AD=2DM, DM : MA=1 : 3, / DE= AB= X 6=2 故答案为:2. 当/ A=60 时,四边形 ODME 是菱形.理由如下: 连接 OD、OE. / OA=OD, / A=60 AOD 是 等边三 角形, / AOD=60 / DE/ AB , / ODE

14、=Z AOD=60 ; / MDE=Z MED=Z A=60 ; ODE, DEM 都是等边三角形, OD=OE=EM=DM, 四边形 OEMD 是菱形. 故答案为:60 【分析】(1)要证 MD=ME,只须证/ MDE=Z MED 即可。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 BM=AM=MC ,则/ A=Z ABM ,由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易得 / MED=Z A, / MDE=Z MBA,所以可得 / MDE=Z MED; DE 龈 (2)由(1)易证得 DE/ AB,可得比例式 ,结合中的已知条件即可求解; 当/ A=60 时,四边形 ODME 是菱形.理由如下:连接 OD、OE

15、,由题意易得 ODE, DEM 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得 OD=OE=EM=DM,由菱形的判定即可求解。 Ph 的两条直角边 PE, PF 分别交 BC, DC 于点 M , N,当 PM丄 BC, PN 丄 CD 时,网= _ (用含 a, b 的代数式表示). (2 )拓展探究 在(1)中,固定点 卩,使厶 PEF 绕点 P 旋转,如图 2,厂 I的大小有无变化?请仅就图 2 的 情形给出证明. BC=b,点 P 在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上, RtA PEF (1 )问题发现 如图 1,四边形 ABCD 为矩形,AB=a, (3 )问题解决 如图 3,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16、AB=BC=a 点 P 在对角线 AC 上, M, N 分别在 BC, CD 上,PM 丄 PN,当 AP=nPC 时,(n是正实数),直接写出四边形 PMCN 的面积是 _ (用含 n, a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2)解:如图 3,过 P 作 PG 丄 BC 于 G,作 PH 丄 CD 于 H, 则 / PGM=Z PHN=90 , / GPH=90 / RtA PEF 中,/ FPE=90 / GPM=Z HPN / AB=a, BC=b PC PG 1 二d b 即用 b P.if a PX b 故答案为彳 (3) AB 丄 BC, / PM 丄 BC, PMCs ABC c

17、BC b = -二 PM AB a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BCD=90 , / PM 丄 BC, PN 丄 CD, / PMC=Z PNC=90 =Z BCD, 四边形 CNPM 是矩形, CM=PN, P.if a 二 b 由 PG/ AB, PH/ AD 可得, PG 7B 【解【解答解:(1) 四边形 ABCD 是矩 故答案为山; (3 ) / PM 丄 BC, AB 丄 BC PMCs ABC CP Pk CA 亦 当 AP=nPC 时(n是正实数), PM= a 故答案为: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2 在第四象限内的抛物线上有一点 C,满足以 B, O, C 为顶点的三

18、角形的面积为 2,求 点 C 的坐标; 1 1 2 / ( - a)= n 1 (4 I) 四边形 PMCN 的面积= 【分CM BC PM 虺启,由矩形的性质可得 CM=PN, (2 )过 (1)由题意易得 PMCsABC,可得比例式 则结论可得证; P 作 PG 丄 BC 于 G,作 PH 丄 CD 于 H,由辅助线和已知条件易得 PGMs PHN, PM PG 则得比例式 ,由(1)可得比例式 AB PG a AD (3)由(2)的方法可得 旳一 n J /,则四边形 PMCN 的面积= ,即比值不变; 5. 如图 1,经过原点 0 的抛物线 y=ax2+bx (a 工0与 x轴交于另一

19、点 A (14, 0),在第 t).(3)如图 2,若点 M 在这条抛物线上,且 / MBO=Z ABO,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 P,使得 POSA MOB ?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 I 点 C 是抛物线上第四象限的点, 可设 C (t, 2t2 - 3t),贝 V E (t, 0), D (t, t), OE=t, BF=2- t, CD=t-( 2t2- 3t) =- 2t2+4t, - SAOBCFSA CDC+SACDBF CD?OE+ CD?BF= (- 2t2+4t) ( t+2 - t) = - 2t2+4t, OBC 的面积为 2, - 2

20、t2+4t=2,解得 ti=t2=1 , -C (1 , - 1)【答案】(1)解:I B (2, t)在直线 y=x 上, t=2 , B (2, 2), 把 A、B 两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 抛物线解析式为 y=2X - 3x 解得咕 力, (2)勒 b - 2 F, (3)解:存在设 MB 交 y 轴于点 N,如图 2, / B (2, 2), / AOB=Z NOB=45 , 在厶 AOB 和厶 NOB 中 AOB 二 NOB / OB = 0B ZABO = ZNBG AOBA NOB (ASA, .ON=OA=卫, - N (0,二), J J 可设直线 BN 解析式为 y=k

21、x+ ,把 B 点坐标代入可得 2=2k+ ,解得 k=, -或 /5 M (- / C (1 , - 1), Z COA=Z AOB=45 , 且 B (2, 2), OB=2 , OC= , / P03A MOB, 加0B .少=0C =2, Z POC=/ BOM, 当点 P 在第一象限时,如图 3,过 M 作 MG 丄 y 轴于点 G,过 P 作 PH 丄 x轴于点 H ,1 4X i 一 ,联立直线 BN 和抛物线解析式可得 y v = 2* -血 ,解得 32 ), 图】 直线 BN 的解析式为 y= 综上可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 【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与直线

22、 y= / MOG= / POH,且 / PHO=/ MGO, =2, / M /-y ,OG=, 1 PH= - MG= 3 J6 过 M 作 MG 丄 y 轴于点 G,过 P 作 PH 丄 y 轴于点 H, 同理可求得 PH= - MG=丿 q, P (- lb ) ; 45 3 3 )或(- Th 曲) 交于点 B( 2, t) 兀一次方程组,求出 MOGs POH, /j p (小, 16 ) ; 3 P,其坐标为( x 出点 B 的坐标,再将点 A、B 的坐标分别代入 y=ax2+bx,建立,可求 a、b 的值,即可求得答案。 (2) 过 C 作 CD/ y 轴, 交 x轴于点E,交

23、0B 于点 D,过 B 作 BF 丄 CD 于点 F,可知点 C、 D、E、F 的横坐标相等,因此设设 C (t, 2t3 4- 3t),贝 V E (t, 0), D (t, t), F (t, 2), 再表示出 OE、BF、CD的长,然后根据 SOBC=SACDO+SA CDB=2,建立关于 t 的方程,求出 t 的值,即可得出点 C 的坐标。 (3) 根据已知条件易证 AOBBANOB,就可求出 ON 的长,得出点 N 的坐标,再根据点 B、N 的坐标求出直线 BN 的函数解析式,再将二次函数和直线 BN 联立方程组,求出点 M an 的坐标,求出 OB、OC 的长,再根据 POSA M

24、OB,得出少 -,/ POC=Z BOM, 然 后分情况讨论:当点 P 在第一象限时,如图 3,过 M 作 MG 丄 y 轴于点 G,过 P 作 PH 丄 x 轴于点 出证厶 MOGPOH,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点 P 的坐标;当点 P 在第三 象限时,如图 4,过 M 作 MG 丄 y 轴于点G,过 P 作 PH 丄 y 轴于点 H,同理可得出点 P 的坐 标,即可得出答案。 6. 已知,如图 1,抛物线 y= ax2 + bx+ 3 与 x 轴交于点 B C,与 y 轴交于点 A,且 AO= 3 求抛物线解析式; 4 如图 2,点 P 是抛物线第一象限上一点,连接 PB 交 y 轴于点

25、 Q,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t,线段 OQ 长为 d,求 d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在的条件下,过点 Q 作直线 I丄 y 轴,在 I上取一点 M(点 M 在第二象限),连接 AM,使 AM = PQ,连接 CP 并延长 CP 交 y 轴于点 CN、CM.若/ MCN+/ NKQ= 45 时,求 t 值. 1, 二 A (0, 3), 0A=0C=3, / BC=4, 0B=1, B (- 1, 0), C (3, 0), 3, t2= 3,不符合题意,舍去, t= . 【解析】【分析】(1)根据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的坐标特点,得出 A 点的坐标,再根 据点到坐标轴的距离得出 0A

26、=0C=3,又 BC=4,从而得出 0B 的距离,进而得出 B,C 两点的 坐标,再将 B,C 两点的坐标代入抛物线 y=aX+bx+3 中得出一个关于 a,b 的二元一次方程 组,求解得出 a,b 的值,从而得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 P 作 PG 丄 x轴于 G,根据 P 点的横坐标得出 P 点坐标设 P (t, - t2+2t+3)( 0 v t v 3),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出 BOQsBGP,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OQ: PG=OB: BG 从而得出 d 关于 t 的 函数关系式; (3) 连接 AN,延长 PN 交 x

27、 轴于 6,由(2)知:OQ=3- t, OA=3,从而得 AQ=OA- OQ=3 -(3 - t) =t,进而得 QN=OG=AQ=t,从而判断出 AQ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 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QAN=45 , AN= . t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出 PG: OK=CG: OC,故 OK=3t+3, AK=3t,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出 / ANK=Z MCN,判断出 NG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NC=. ( 3 - t), / GNC=4,再判 断出 AKNS NMC,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A K : M N = A N : N C,再利

28、用 HL 判断出 RtAAQM RtA QNP, 故 MQ=PN=- t2+2t+3 -( 3- t) =- t2+3t,从而得出关于 t 的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得出答案 7. 书籍开本有数学开本指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如图 ,将一张矩形印刷用纸对折后可 以得到 2 开纸,再对折得到 4 开纸,以此类推可以得到 8 开纸、16 开纸 若这张矩形印刷用纸的短边长为 a. (1) 如图,若将这张矩形印刷用纸 ABCD(AB BC 进行折叠,使得 BC 与 AB 重合,点 C 落在点 F 处,得到折痕 BE;展开后,再次折叠该纸,使点 A 落在 E 处,此时折痕恰好经 Ab 过点 B,得到折痕 BG,求

29、 的值. (2) 如图,2 开纸 BCIH 和 4 开纸 AMNH 的对角线分别是 HC HM .说明 HC 丄 HM . (3) 将图中的 2 开纸、4 开纸、8 开纸和 16 开纸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依次连接 点 A、B M、I,则四边形 ABMI的面积是 _ .(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 果) 【答案】(1)解: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BC / C 90 . 第一次折叠使点 C 落在 AB 上的 F 处,并使折痕经过点 B, / CBE 1/ FBE 45 , / CBE T/ CEB 45 , BC CE 1 a, BE . 第二次折叠纸片,使点 A 落在 E 处

30、,得到折痕 BG, AB BE , | | =刍 Lur=4 (2)解:根据题意和(1 )中的结论,有 AH BH , AM AH 胶 2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 / B 90 , MAHs HBC, / AHM / BCH. / / BCH / BHC 90 , / AHM / BHC 90 , / MHC - | 90 / HC 丄 HM . r oil r 根据题意知(1)中的结论,有 BC=AD= - a, AF=IG=_ a, NI=MP= 3 a, OP= ? a, 又/ / C=Z ADE=90 , / BEC 玄 AED, :.?BCE ?ADE, - S ?B

31、CE=S?ADE, 同理可得,S?AFH=S?IGH, S ?INQ=S ?MPQ, 四边形 ABMI 的面积=S 矩形ADOF+S矩形IGON+S梯形BMPC 【分析】(1)利用矩形的性质及第一次折叠使点 C 落在 AB 上的 F 处,可得出 / CBE=Z FBE=/ CEB=45,可得出 CE=BC 利用勾股定理可用含 a 的代数式求出 BE 的长, 再根据第二次折叠纸片,使点 A 落在 E 处,得到折痕 BG,可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出 AB 的 长,然后求出 AB 与 BC 的比值。 (2)利用(1 )的结论,可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出 AH、BH、AM 的长,就可求出 AM A/i

32、 胡 班,利用矩形的性质可得出/ A = / B,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MAH HB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去证明 / AHM + / BHC = 90 ,然后利用垂直的 定义可解答。 (3)利用已知条件证明?BCE?ADE,可证得 S ?BCE=S?ADE , S ?AFH=S ?IGH, S ?INQ=S ?MPQ ,再 根据四边形 ABMI 的面积=S矩形ADOF+S矩形IGON+S梯形BMPC ,可求出答案。32 (3) 【解析】【解答】解:(3)如图, & RtAABC 中,/ ACB= 90 AC= 3, BC= 7,点 P 是边 AC 上不与点 A、C 重合的一

33、点, 作 PD/ BC交 AB 边于点 D. 如果 AP: PC= 5: 1,连接 DD, 且 DD= . AD,那么请直接写出点 D到直线 BC 的距 离 【答案】(1)证明:将 APD 沿直线 AB 翻折,得到 APD, / ADP= / ADP, /AE/ PD, / EAD= / ADP, / EAD= / ADP, AE= DE (2)解:/ DP/ BC, APA ACB SP AA , 旋转, AP = AP, AD= AD, / PAD= Z PAD, APf ADf Z PAC= Z DAB,川厂 /厨 AP8A ADB (1)如图 1,将厶 APD 沿直线 AB 翻折,得到

34、 APD,作 AE/ PD 求证:AE= ED; (2 )将厶 AP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得到 APD,点 P、D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 P、D, 如图 2,当点 D在 ABC 内部时,连接 P和 DB,求证: APCsAADB; 线于 M , J / AP: PC= 5: 1, AP: AC= 5 : 6, A 作 AF 丄 DD,过点 D 作 DM 丄 AC,交 AC 的延长若点 D在直线 BC 下方,如图,过点 同理可证: AMD DPA,AP PL 二 AC BC = 6 / BC= 7, 35 :.PD= , 旋转, AD= AD,且 AF 丄 DD, Db 1 D L 5 AL 2

35、 cosZ ADF=抠 = 肋= AD I 9 / ADF= 45 / ADF= 45 : / DAD= 90 / DAM+ / PAD- 90 ; DM 丄 AM, / DAM+ / ADM = 90 , / PAD= / ADM,且 AD = AD, / AMD = Z APD, ADM 也厶 DAP PD= AM = / CM = AM - AC= CM = 点 D到直线 BC 的距离为 若点 D在直线 BC 的上方,如图,过点 D作 DM 丄 AC,交 CA 的延长线于点 J/f - DF= DF= DD, / ADF= / ADF, 35 :.AM = PD=, / CM = AC+

36、AM, CM = 3+ 石=, N 点 D到直线 BC 的距离为 综上所述:点 D到直线 BC 的距离为&或& ; 【解析】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 EAD= Z ADP= Z ADP,即可 得 AE= DE;( 2) 由题意可证 APAACB,可得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 AP= AP, AD= AD, Z PAD= Z PAD,即 Z PAC= Z DAB ,,则 APC ADB;分点 D在 APr ADf 直线 BC 的下方和点 D在直线 BC 的上方AB两种情况讨论,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 的距离. 9. 如图 1, ABC 与厶 CDE 是等腰直角

37、三角形,直角边 AC、CD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 M、 N 分别是斜边 AB、DE 的中点,点 P 为 AD 的中点,连接 AE、BD. (1)_ 请直接写出 PM 与 PN 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 _ ; (2)_ 现将图 1 中的 CDE 绕着点 C 顺时针旋转 a ( 0 aV 90 ,得到图 2, AE 与 MP、 BD 分别交于点 G、H.请直接写出PM 与 PN 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 _ ; (3) 若图 2 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使 BC= kAC, CD= kCE,如图 3,写出 PM 与PN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答案】 (1) PM 丄 PN, PM = PN

38、 (2) PM = PN, PM 丄 PN (3) 解:PM = kPN, 例,可求 35 PD= 6 35 ,通过证明 AMD DPA,可得 AM = PD= “,即可求点 D到直线 BC / ACB 和 ECD 是直角三角形, Z ACB= Z ECD=90: Z ACB+Z BCE= Z ECD+Z BCE. Z ACE= Z BCD. / BC= kAC, C kCE, BC CL 五-云=k. BCMA ACE. BD= kAE, 点 P、M、N 分别为 AD、AB、DE 的中点, 1 1 :.PM = BD, PN=匸 AE. PM = kPN. 【解析】【解答】解:(1) PM=

39、 PN, PM 丄 PN, 理由如下: ACB 和 E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 BC, EC= CD, / ACB= / ECD= 90 AC = BC ZACB = NECB =财 在厶 ACE 和厶 BCD 中 工 CD , ACE BCD ( SAS , AE= BD, / EAC= Z CBD, / Z BCD= 90 Z CBD+Z BDC= 90 Z EAC+Z BDC= 90 点 M、N 分别是斜边 AB、DE 的中点,点 P 为 AD 的中点, 1 1 PM =力 BD, PN= - AE, PM = PN, 点 M、N 分别是斜边 AB、DE 的中点,点 P 为 AD

40、 的中点, PM / BC, PN/ AE, Z NPD= Z EAC, Z MPN = Z BDC, / Z EAC+Z BDC= 90 Z MPA+Z NPC= 90 Z MPN= 90 即 PM 丄 PN, 故答案为:PM 丄 PN, PM= PN; (2 ) PM= PN, PM 丄 PN, 理由:/ ACB 和厶 E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 BC, EC= CD, Z ACB= Z ECD= 90 Z ACB+Z BCE= Z ECD+Z BCE. Z ACE= Z BCD, ACE BCD ( SAS . AE= BD, Z CAE= Z CBD. 又/ / AOC= /

41、BOE, / CAE= / CBD, / BHO= / ACO= 90 点 P、M、N 分别为 AD、AB、DE 的中点, I :.PM =2 BD, PM/ BD; 1 PN= J AE, PN / AE. PM = PN. / MGE+Z BHA= 180 Z MGE= 90 Z MPN= 90 PM 丄 PN. 故答案为:PM 丄 PN, PM= PN 【分析】(1 )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判断出 ACEA BCD,得出 AE=BD, 再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即可得出结论;( 2)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3)利用两边对 应成比例夹角相等,判断出 BCDAACE,得出 BD=kA

42、E 最后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即可得 出结论. 10. 如图,已知抛物线 卜辽:食 衣 创过点 A 和 B空,过点 A 作直线 AC/x轴,交 y 轴与点 Co V/ n D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在抛物线上取一点 P,过点 P 作直线 AC 的垂线,垂足为 D,连接 OA,使得以 A, D, 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OC 相似,求出对应点 P 的坐标; 1 5 AAOC -乍川炯 (3)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Q,使得 3 ?若存在,求出点 Q 的坐标;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点 A、B 在抛物线上, 3a # VJ/J = - 3 * f 盹 (2)当 P 在直线

43、 AD 上方时, PD= OC CA 当厶 OCAA ADP 时, 113 解得:x= 即 x= 此时 P ( 当厶 0CWA PDA 时, 整理得: ,即 x2-忌m 解得: 此时 P ( 4 . ,6); 当点 P ( 0,0)时,也满足 OCWA PDA; 解得: 抛物线解析式为:y= x2 x. 3 3 A/j 寸x十* 即 ? yf3 OC CA PD AL ,即 J r 3 X - A/3 -r - x 十 3 当 P 在直线 AD 下方时,同理可得,P 的坐标为( 综上,P 的坐标为( (3) 解:/ A | :*.: AC= ,0C=3, )或(4气仁,6)或( 心 1G ),

44、 )或(0,0) L 2 A/5 ,则有 AD=x-., 整理得:3x2-9 . x+18=2、x-6, 3x2-11 , x+24=0. 53 土 英/3 卫 ,即 x=尿或、,(舍去), h= 又I = J 磁, AOQ 边OA上的高=3h=, 过 O 作 OM 丄 OA,截取 OM=,过点 M 作 MN / OA 交 y 轴于点 N ,过 M 作 HM 丄 x轴,(如 图), / MNO= / AOC=30 , OM 丄 MN , ON=2OM=9 , / NOM=60 即 N ( 0,9), / MOB=3O MH= OM=, 93 OH=IV 曲-时=T, M g M ( ,), 设

45、直线 MN 解析式为:y=kx+b, 直线 MN 解析式为:y=- x+9,0A=2 ., OCAC=J OAh= K I A/0 V5 c o / AC= , / AOC=30 , 又 MN / b = 9 M = -弋 右=9 / x - . x-18=0, (x-3 . ) (x+2 ) =0, x =3 ,x =-2 f7 , Q 点坐标( 3 , 0)或(-2 . , 15),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Q,使得 【解析】 【分析】(1)将 A、B 两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组,解之即可得抛物线解析式 . 1 M (2)设 P 坐标为(x,f 2 ),表示出 AD

46、与 PD,由相似分两种情况得比例求出 x 的值,即可确定出 P 坐标。 (3)根据点 A 坐标得 AC= . ,OC=3,由勾股定理得 OA=2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OC 边 OA 上的高 h=,又点.啣=3%曲得厶 AOQ 边 OA 上的高为 E ;过 O 作 OM 丄 OA,截取 OM=,过点 M 作 MN / OA 交 y 轴于点 N ,过 M 作 HM 丄 x轴,(如图), 根据直角三角形中, 30 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从而求出 N ( 0,9),在 RtA MOH 中,根据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勾股定理得 M ( ,);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 MN 解析式,再讲直线 MN

47、 和抛物线解析式联立即可得 Q 点坐标. 11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中, ,虫栄號-耀,二 5. , 垂直平分 .点 从点 出发,沿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同 时,点 从点 出发,沿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扌.ri、 当一个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 也停止运动过点作 挖,交 于点 ,过点 作 ,分别交 , 于点 (1 )当 为何值时,点 在 的平分线上? (2) 设四边形 的面积为卜必厲:,求 与旧的函数关系式 (3) 连接腐,.,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使|淘上疥?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解:在 中,_4谷 &厂,初 .沁二代, 旳 i : .I. / BPE=Z BCA=90 又/ B=Z B 当 为 4 秒时,点 在 L 卍喊 4 的平分线上 (2)解:如图,连接 ,I网. S 因谊眈EG - * $3 何-5d 右(SAOPC s A OBC) 1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