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_第1页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_第2页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_第3页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黄祖珩【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家谱】又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内容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及相关的各种内容。【家乘】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宋黄庭坚有宜州乙酉家乘是日记性质。后人撰写家族之史,袭用家乘之名,其内容比家谱更广泛、更详尽。如即墨黄氏家乘内有明清皇帝诰命,圣旨、敕谕,家族名臣给皇帝奏疏、议,家族贤达传记、墓志、科举、著作目录、诗词文章等。【玉牒】 1、古帝封禅所用文书。2、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 3、典册。 4、神仙名籍。【考】老。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 :

2、 “生曰父死曰考。 ”【妣】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母亲。尔雅·释亲 :“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礼·曲礼下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 “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 【出嗣、

3、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乏嗣】缺乏承继人。【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早卒】早年去世。【流寓】寄居他乡。【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嫡、庶】“嫡”与“庶”相对, “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

4、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司厅】即驿丞。明清时,各州县设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本以文学备顾问,得参谋议,其时医、卜、伎、术、方士僧道,皆得待诏翰林,非尽文学之士。玄宗开元初始置翰林院,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制。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

5、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明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中特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设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以及学正、助教、主教、主事、收掌、对读等学官,品秩为从正四品到九品。【内三院(内翰林) 】清官署名,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

6、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 。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 )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

7、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 、“貤赠”。【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恩荣】由皇帝批准下旨,赐与荣典,予以褒奖,为“

8、恩荣” 。清中期以后 ,冠以恩荣的官秩,多由朝廷筹饷特许而捐纳取得的品级。【拣选】各省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署理】是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的意思。【庠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廪生】明洪武二年,朝廷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后来名额增多,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称附学生员。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廪生可依次升国子监学生,称岁贡。童

9、生应试,例须觅廪生具保无冒籍、顶替、匿丧等情,称廪保。【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太学)肄业,称为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举人】明清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凡列衔皆先书赐进士及第或出身。【大学士】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政归六部,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仅

10、五品。其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清因之,设殿(保和、文华、武英)阁(体仁、文渊、东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庶吉士】官名,明洪武初采尚书·立政 “庶常吉士”之义,置庶吉士,六科及中书皆有之,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以进士之擅长文学及书法者任之。清因之,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后朝考前列者,得选用为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再经考试,按等第而分别授职,谓之散馆。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入选者,内用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外用知县。【六科给事中】官名,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开始

11、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每科又设都给事中一人及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以总司之。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又合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清初沿明制,六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秩为正五品。雍正元年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撤销六科,仍通设给事中。【光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清正一品。【荣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从一品初

12、授荣禄大夫;清从一品。【资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清正二品。【通奉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清从二品。【通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清正三品。【中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清废。【中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加授中议大夫;清从三品。【中宪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清正四品。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朝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

13、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从四品。【奉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奉直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承德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正六品。【儒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文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徵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为从七品初授从事郎,升授徵仕郎。清从七品。【修职郎】文职

14、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清正八品。【修职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清从八品。【登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九品初授将士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登仕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九品初授将士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清从九品。【骠骑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镇国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昭勇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护将军,加授昭武将军。【怀远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

15、加授安远将军。【明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宣武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威将军。【武德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武略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昭信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乘信校尉。【忠显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建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一品。【振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一品。【武显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二品。【武功将军】武职官员的官

16、阶称号。清从二品。【武义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三品。【武翼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三品。【昭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四品。【宣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四品。【武德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五品。【武德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五品。【武略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六品。【武略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六品。【武信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七品。【武信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七品。【奋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八品。【奋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八品。【修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九品。【修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

17、称号。清从九品。【云骑尉】清代为世爵名。为奖赏作战有功或阵亡将士而授的爵位。【翰林】翰林,即文翰之林。翰林院是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 ,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翰林院待诏】明清时,翰林院中置有待诏官职,掌校对章疏文史,官秩从九品。【主事】明代为各部司等官中最低的一级,官秩正六品。清代沿袭。进士分到各部,先补主事,递升员外郎、郎中。【署正】在清代,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神乐署,官秩为正六品。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典籍】官名。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官秩从九品。【礼

18、部儒士】明清时在礼部设的文笔官员。【光禄寺署正】光禄寺为掌管宫廷膳食的官署。下设四署,署的主官为署正,官秩从六品。【鸿胪寺序班】鸿胪寺为掌管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的官署。主官为鸿胪寺卿。序班为鸿胪寺属员,官秩从九品。【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 ,为明清省级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布政使,官秩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布政司理问】布政司设理问所,掌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一人,官秩初为正四品,后降为从六品。【布政司经历】布政使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秩为从六品。【卫经历】卫设经历司,管理文牍、军民词讼及儒学等。经历司设经历职官一人,官秩从七品。【攒典】明代称仓

19、库、务、场等处的吏役。【知府】官名,明清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明为正四品。清沿明制,官秩为从四品。【府同知】官名,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官秩为正五品。【府通判】知府的属官,主管地方治安,官秩为正六品。【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秩为正八品。【府大使】府中管理专项业务的官员,官秩从九品。【知州】州的行政长官,官秩一般是五品或六品。【州同知】明代地方各州之副职,官秩从六品。【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官秩均为从六品。【州判】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同分掌粮务、水利、海防、

20、巡捕诸事,均从七品官。【学正】学官名。明清时州设学正,掌教诲所属生员。官秩为从六品。【州吏目】州官的属员,掌理官署内部事务,官秩从九品。【知县】官名。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官秩为正七品。【县丞】官名。县之副职,官秩为正八品。【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官秩为正九品。【教谕】学官名。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官秩为正八品。【训导】学官名。明、清于府、州、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教谕教诲生员。官秩为从八品。【典史】官名,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官秩为从九品。【吏员】吏员是衙门中操办具体事务的人员,又称典吏。【都司】明清武官名,官秩正

21、四品。【守备】明清武官名,官秩正五品。【镇抚】明代武官名,主管巡察、缉捕,官秩从五品。【千总】明清武官名,官秩正六品,又分为营千总、卫千总、守御所千总等。【把总】武官名,明设营的统兵官位次于千总;各地总兵属下军官,位次于守备。【千户、百户】宋元明卫所掌兵千人的武官名,元置大都督府,管辖三卫三府。卫府都有千户所,有行军千户、屯田千户、守城千户、钦察千户等名称。后千户所改为兵马司。明京卫也有千户所。千户下设多个百户所。【外委】清代额外的下级武官。外委千总官秩为正八品,外委把总官秩为正九品。【舰船正管】清代海军武官名,即舰长,由千总充任。【巡检】明清时,掌管社会治安的武官,官秩为九品。【土官】“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少数民族地方官。【致仕】官吏因年老或有病不能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