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讲评_第1页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讲评_第2页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讲评_第3页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讲评_第4页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讲评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讲评事实上,方程就是一个含未知数的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要将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用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而在这种等式中的每个式子又都有自身的实际意义,它们分别表示题设中某一相应过程的数量大小或数量关系。由此,解方程应用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基本量,找出相等关系”。卜面就一元一次方程中常见的几类应用题作逐一讲评,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1 .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中有三个基本量:路程、时间、速度。关系式为:路程路程度=丽;时间=羸。可寻找的相等关系有:路程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在不同的问题中,相等关系是灵活多变的。如相遇问题中多以路程作相等关系,而对有先后顺序

2、的问题却通常以时间作相等关系,在航行问题中很多时候还用速度作相等关系。航行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其速度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顺水(风)速度=静水(无风)速度+水流速度(风速);逆水(风)速度=静水(无风)速度-水流速度(风速)。由此可得到航行问题中一个重要等量关系:顺水(风)速度-水流速度(风速)=逆水(风)速度+水流速度(风速)=静水(无风)速度。例 1.某队伍 450 米长,以每分钟 90 米速度前进,某人从排尾到排头取东西后,立即返回排尾,速度为 3 米/秒。问往返共需多少时间?讲评:这一问题实际上分为两个过程:从排尾到排头的过程是一个追及过程,相当于最后一个人追上最前面的

3、人;从排头回到排尾的过程则是一个相遇过程,相当于从排头走到与排尾的人相遇。在追及过程中,设追及的时间为 x 秒,队伍行进(即排头)速度为 90 米/分=1.5 米/秒,则排头行驶的路程为 1.5x 米;追及者的速度为 3 米/秒,则追及者行驶的路程为 3x 米。由追及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追赶者的路程一被追者的路程=原来相隔的路程”,有:3x-1.5x=450.1.x=300在相遇过程中,设相遇的时间为 y 秒,队伍和返回的人速度未变,故排尾人行驶的路程为1.5y 米,返回者行驶的路程为 3y 米,由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总路程”有:3y+1.5y=450,y=100故

4、往返共需的时间为 x+y=300+100=400(秒)=速度 X 时间;速路程例 2 汽车从 A 地到 B 地,若每小时行驶 40km,就要晚到半小时:若每小时行驶 45km,就可以早到半小时。求 A、B 两地的距离。讲评:先出发后到、后出发先到、快者要早到慢者要晚到等问题,我们通常都称其为“先后问题”。在这类问题中主要考虑时间量,考察两者的时间关系,从相隔的时间上找出相等关系。本题中,设 AB 两地的路程为 xkm,速度为 40km/小时,则时间为X为 45km/小时,则时间为45小时,又早到与晚到之间相隔 1 小时,故有XX4045=1x=360例 3 一艘轮船在甲、乙两地之间行驶,顺流航

5、行需 6 小时,逆流航行需水流速度每小时 2km。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X讲评: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xkm,则顺流速度为6km/小时,逆流速度为8km/小时,由航行问题中的重要等量关系有:62=S+2x=962.工程问题工程问题的基本量有: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系式为: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量X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12,工作效率=多时间。工程问题中,一般常将全部工作量看作整体 1,如果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为 t,则工作1效率为常见的相等关系有两种:如果以工作量作相等关系,部分工作量之和=总工作量。如果以时间作相等关系,完成同一工作的时间差=多用的时间。X40小时;速度8 小

6、时,已知在工程问题中,还要注意有些问题中工作量给出了明确的数量,这时不能看作整体 1,此时工作效率也即工作速度。例 4.加工某种工件,甲单独作要 20 天完成,乙只要 10 就能完成任务,现在要求二人在 12 天内完成任务。问乙需工作几天后甲再继续加工才可正好按期完成任务?讲评:将全部任务的工作量看作整体 1,由甲、乙单独完成的时间可知,甲的工作效率为 20,乙的工作效率为 10,设乙需工作 x 天,则甲再继续加工(12x)天,乙完成的工12-x12-X作量为 10,甲完成的工作量为 20,依题意有 10+20=1.X=82例 5.收割一块麦地,每小时割 4 亩,预计若干小时割完。收割了 3

7、后,改用新式农具收割,工作效率提高到原来的 1.5 倍。因此比预计时间提前 1 小时完工。求这块麦地有多少亩?讲评:设麦地有 x 亩,即总工作量为 x 亩,改用新式工具前工作效率为 4 亩/小时,割x221完 x 亩预计时间为 4 小时,收割 3,亩工作时间为 3,/4=6 小时;改用新式工具后,工作11XX效率为 1.5X4=6 亩/小时,割完剩下 3:亩时间为 3/6=18 小时,则实际用的时间为(6+18)小时,依题意“比预计时间提前 1 小时完工”有XXX4-(6+18)=1x=36例 6.一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水管,力口、乙是进水管,丙是排水管,甲单独开需 10小时注满一池水,乙单

8、独开需 6 小时注满一池水,丙单独开 15 小时放完一池水。现在三管齐开,需多少时间注满水池?2J工讲评:由题设可知,甲、乙、丙工作效率分别为 10、6、15(进水管工作效率看作正数,排水管效率则记为负数),设 X 小时可注满水池,则甲、乙、丙的工作量分别为 10,6、15,由三水管完成整体工作量 1,有 10+615=1x=53 .经济问题与生活、生产实际相关的经济类应用题,是近年中考数学创新题中的一个突出类型。经济类问题主要体现为三大类:销售利润问题、优惠(促销)问题、存贷问题。这三类问题的基本量各不相同,在寻找相等关系时,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情景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正确列出方

9、程。销售利润问题。利润问题中有四个基本量:成本(进价)、销售价(收入)、利润、利润率。基本关系式有:利润=销售价(收入)成本(进价)【成本(进价)=销售价(收利润入)-利润】;利润率=成本(进价)【利润=成本(进价)x 利润率】。在有折扣的销售问题中,实际销售价=标价 x 折扣率。打折问题中常以进价不变作相等关系。优惠(促销)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促销活动,不同的购物(消费)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优惠。这类问题中,一般从“什么情况下效果一样分析起”。并以求得的数值为基准,取一个比它大的数及一个比它小的数进行检验,预测其变化趋势。存贷问题。存贷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中考命题时最好选取的问题情景

10、之一。存贷问题中有本金、利息、利息税三个基本量,还有与之相关的利率、本息和、税率等量。其关系式有:利息=本金 X 利率 X 期数;利息税=利息 X 税率;本息和(本利)=本金+利息一利息税。例 7.某商店先在广州以每件 15 元的价格购进某种商品 10 件, 后来又到深圳以每件 12.5 元的价格购进同样商品 40 件。如果商店销售这种商品时,要获利 12%,那么这种商品的销售价应定多少?讲评:设销售价每件 x 元,销售收入则为(10+40)x 元,而成本(进价)为(5X10+40X12.5),利润率为 12%,利润为(5X10+40X12.5)X12%。由关系式有(10+40)x-(5X10

11、+40X12.5)=(5X10+40X12.5)X12%.x=14.56例 8.某种商品因换季准备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七五折出售,则赔 25 元,而按定价的九折出售将赚 20 元。问这种商品的定价是多少?讲评: 设定价为 x 元, 七五折售价为 75%x,禾 1J 润为25 元, 进价则为 75%x (25) =75%x+25;九折销售售价为 90%x,禾 1J 润为 20 元,进价为 90%x20。由进价一定,有75%x+25=90%x20.x=300例 9.李勇同学假期打工收入了一笔工资,他立即存入银行,存期为半年。整存整取,年利息为 2.16%。取款时扣除 20%利息税。李勇同学共得到本

12、利 504.32 元。问半年前李勇同学共存入多少元?讲评:本题中要求的未知数是本金。设存入的本金为 x 元,由年利率为 2.16%,期数为 0.5 年,则利息为 0.5X2.16%x,利息税为 20%X0.5X2.16%x,由存贷问题中关系式有x+0.5X2.16%x20%X0.5X2.16%x=504.32.x=500例 10.某服装商店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 200 元买这种卡后,凭卡可在这家商店 8 折购物,什么情况下买卡购物合算?讲评:购物优惠先考虑“什么情况下情况一样”。设购物 x 元买卡与不买卡效果一样,买卡花费金额为(200+80%x)元,不买卡花费金额为 x 元,故有200+8

13、0%x=xx=1000当 x1000 时,如 x=2000 买卡消费的花费为:200+80%X2000=1800(元)不买卡花费为:2000(元)此时买卡购物合算。当 x300,该同学加水未过量。设应加入浓度为 20%的酒精 y 克,此时总溶液为(1000+300+y)克,浓度为 60%,溶质(纯酒精)为(1000+300+y)X60%;原两种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1000X80%、20%y,由混合前后溶质量不变,有(1000+300+y)X60%=1000X80%+20%y=505 .数字问题数字问题是常见的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数字问题多是整数,要注意数位、数位上的数字、数值三者间的

14、关系:任何数=汇(数位上的数字 X 位权),如两位数=10a+b;三位数一,=100a+10b+c。在求解数字问题时要注意整体设元思想的运用。例 1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和是 17,百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大 7,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 3 倍。求这个数。讲评:设这个数十位上的数字为 x,则个位上的数字为 3x,百位上的数字为(x+7),这个三位数则为 100(x+7)+10 x+3x。依题意有(x+7)+x+3x=17.x=2.100(x+7)+10 x+3x=900+20+6=926例 13.一个六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是 1,如果把这个数字移到个位数的右边,那么所得的数等于原数的 3

15、 倍,求原数。讲评:这个六位数最高位上的数移到个位后,后五位数则相应整体前移 1 位,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被扩大 10 倍,可将后五位数看成一个整体设未知数。设除去最高位上数字 1 后的 5 位数为 x,则原数为 101+x,移动后的数为 10 x+1,依题意有 10 x+1=10J+x.x=42857 贝 U 原数为 1428576 .调配(分配)与比例问题调配与比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合理安排工人生产,按比例选取工程材料,调剂人数或货物等。调配问题中关键是要认识清楚部分量、总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调配问题中主要考虑“总量不变”;而在比例问题中则主要考虑总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或是

16、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 14.甲、乙两书架各有若干本书,如果从乙架拿 100 本放到甲架上,那么甲架上的书比乙架上所剩的书多 5 倍,如果从甲架上拿 100 本书放到乙架上,两架所有书相等。问原来每架上各有多少书?讲评:本题难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将另一书架上书的本数表示出来。在调配问题中,调配后数量相等,即将原来多的一方多出的数量进行平分。由题设中“从甲书架拿 100 本书到乙书架, 两架书相等”, 可知甲书架原有的书比乙书架上原有的书多 200 本。故设乙架原有 x 本书, 则甲架原有 (x+200) 本书。 从乙架拿 100 本放到甲架上, 乙架剩下的书为 (x-100

17、)本,甲架书变为(x+200)+100 本。又甲架的书比乙架多 5 倍,即是乙架的六倍,有(x+200)+100=6(x100),x=180 x+200=380例 15.教室内共有灯管和吊扇总数为 13 个。已知每条拉线管 3 个灯管或 2 个吊扇,共有这样的拉线 5 条,求室内灯管有多少个?讲评:这是一道对开关拉线的分配问题。设灯管有 x 支,则吊扇有(13x)个,灯管13-x!13-工拉线为3条,吊扇拉线为2条,依题意“共有 5 条拉线”,有+2=5x=9例 16.某车间 22 名工人参加生产一种螺母和螺丝。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丝 120 个或螺母 200 个,一个螺丝要配两个螺母,应分配多

18、少名工人生产螺丝,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每天生产的产品刚好配套?讲评:产品配套(工人调配)问题,要根据产品的配套关系(比例关系)正确地找到它们间得数量关系,并依此作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本题中,设有 x 名工人生产螺母,生产螺母的个数为 200 x 个,则有(22x)人生产螺丝,生产螺丝的个数为 120(22x)个。由“一个螺丝要配两个螺母”即“螺母的个数是螺丝个数的 2 倍”,有 200 x=2X120(22x).x=1222-x=10例 17.地板砖厂的坯料由白土、沙土、石膏、水按 25:2:1:6 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公 5600 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

19、各称了多少千克?讲评:解决比例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按比例设未知数,并根据题设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本题中,由四种坯料比例 25:2:1:6,设四种坯料分别为 25x、2x、x、6x 千克,由前三种坯料共 5600 千克,有 25x+2x+x=5600 x=20025x=50002x=400 x=2006x=1200例 18.苹果若干个分给小朋友,每人 m 个余 14 个,每人 9 个,则最后一人得 6 个。问小朋友有几人?讲评:这是一个分配问题。设小朋友 x 人,每人分 m 个苹果余 14 个,苹果总数为 mx+14,每人 9个苹果最后一人 6 个,则苹果总数为 9(x1)+6。苹果总数

20、不变,有17mx+14=9(xl)+6,x=9-阳 xm 均为整数,9m=lx=l7例 19.出口 1 吨猪肉可以换 5 吨钢材,7 吨猪肉价格与 4 吨砂糖的价格相等,现有 288 吨砂糖,把这些砂糖出口,可换回多少吨钢材?讲评:本题可转换成一个比例问题。由猪肉:钢材=1:5,猪肉:砂糖=7:4,得猪肉:钢材:砂糖=7:35:4,设可换回钢材 x 吨,贝 U 有 x:288=35:4x=26207 .需设中间(间接)未知数求解的问题一些应用题中,设直接未知数很难列出方程求解,而根据题中条件设间接未知数,却较容易列出方程,再通过中间未知数求出结果。例 20.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是 43,甲

21、数的 2 倍加 8,乙数的 3 倍,丙数的 4 倍,丁数的 5 倍减去 4,得到的 4 个数却相等。求甲、乙、丙、丁四个数。讲评:本题中要求 4 个量,在后面可用方程组求解。若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如果设某个数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未知数表示很麻烦。这里由甲、乙、丙、丁变化后得到的数相等,1-8Ix+4故设这个相等的数为 x,则甲数为2,乙数为3,丙数为4,丁数为5,由四个数x-8IIx+4的和是 43,有2+3+4+5=43.x=36x-8IIx+4_=14 二=12=9=8例 21.某县中学生足球联赛共赛 10 轮(即每队均需比赛 10 场),其中胜 1 场得 3 分,平 1 场得 1 分,负

22、 1 场得 0 分。向明中学足球队在这次联赛中所负场数比平场数少 3 场,结果公得 19 分。向明中学在这次联赛中胜了多少场?讲评:本题中若直接将胜的场次设为未知数,无法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负的场数和平的场数,但设平或负的场数,则可表示出胜的场数。故设平 x 场,则负 x3 场,胜 10-(x+x3)场,依题意有 310(x+x3)+x=19x=410(x+x3)=58 .设而不求(设中间参数)的问题一些应用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不够满足基本量关系式的需要,而且其中某些量不需要求解。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出这个量,并将其看成已知条件,然后在计算中消去。这将有利于我们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例 22.一

23、艘轮船从重庆到上海要 5 昼夜,从上海驶向重庆要 7 昼夜,问从重庆放竹牌到上海要几昼夜?(竹排的速度为水的流速)分析:航行问题要抓住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基本量,一般有两种已知量才能求出第三种未知量。本题中已知时间量,所求也是时间量,故需在路程和速度两个量中设一个中间参a数才能列出方程。本题中考虑到路程量不变,故设两地路程为 a 公里,则顺水速度为5,aaaa逆水速度为 7,设水流速度为 x,有 3x=7+xx=35,又设竹排从重庆到上海a的时间为 y 昼夜,有 35x=ax=35例 23.某校两名教师带若干名学生去旅游,联系两家标价相同的旅行社,经洽谈后,甲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1 名教师全部

24、收费,其余 7.5 折收费;乙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全部师生 8 折优惠。当学生人数等于多少人时,甲旅行社与乙旅行社收费价格一样?1若核算结果,甲旅行社的优惠价相对乙旅行社的优惠价要便宜32,问学生人数是多少?讲评:在本题中两家旅行社的标价和学生人数都是未知量,又都是列方程时不可少的基本量,但标价不需求解。中设标价为 a 元,学生人数 x 人,甲旅行社的收费为 a+0.75a(x+1)元,乙旅行社收费为 0.8a(x+2)元,有 a+0.75a(x+1)=0.8a(x+2)x=3中设学生人数为 y 人,甲旅行社收费为 a+0.75a(x+1)元,乙旅行社收费为 0.8a(x+2)1元,有 0.8

25、a(x+2)a+0.75a(x+1)=32x0.8a(x+2),x=8。重新认识“钟面角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看钟表,然而我们对钟表表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夹角(即“钟面角”)问题可能并没有在意.其实钟面角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钟面角”问题吧.一、认识“钟面角”要分析钟面角,我们首先要结合其图形特点,寻找并发现它们的变化规律.钟表的表面特点:钟表的表面都是一个圆形,共有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间有 5 个小格.圆形的表面恰好对应着一个周角 360,每个大格对应 30角,每个小格对应 6角.表面一般有时针、分针、秒针三根指针.钟表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情况:时针

26、每小时转 1 大格,每 12 分钟转 1 小格,每12 个小时转 1 个圆周;分针每 5 分钟转一大格,每 1 分钟转 1 小格,每小时转 1 个圆周;秒针 5 秒钟转 1 大格,每 1 秒钟转 1 小格,每 1 分钟转一个圆周.时针、分针、秒针的转速: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很容易计算出相应指针的转速:钟表的时针转速为: 30/小时或 0.5/分钟; 分针的转速为: 6/分钟或 0.1/秒钟; 秒针的转速为: 6/秒.有了这些对钟面角的基本认识,我们就可以探究与钟面角有关的问题了.二、解决与钟面角有关的数学问题L 计算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时针(分针)转过的角度公式法:时(分)针从某一时刻到另一

27、时刻转过的角度=时(分)针转过的时间 X 时(分)针的转速(注意统一单位).观察法:若时(分)针转过了 a 大格 b 小格,则时(分)针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转过的角度为:30a+6b.例1.从 3:15 到 7:45,时针转过度.从 1:45 到 2:05,分针转过度.分析:从 3:15 到 7:45,时针走过的时间为 4.5 小时(270 分钟),时针转过的角度为:4.5X30=135(或 270X0.5=135)或用观察法:日针共走了 4 大格 2.5 小格,时针转过的角度为:4X30+2.5X6=135.从 1:45 到 2:05,分钟走过的时间为 20 分钟,分针转过的角度为:20X6

28、=120.或用观察法:分针共走了 4 个大格(或 20 小格)分针转过的角度为:4X30=120(或:20X6=120).2.计算某一时刻时针(分针)与分针(秒针)之间的夹角求差法:以 0 点(12 时)为基准到某一时刻止,时针转过的角度与分针在整点后的时间转过的角度差,即时针、分针之间的夹角.观察法:某一时刻时针、分针相差 a 个大格 b 个小格,时针分针的钟面角=30a+6b.例 2.4:00 点整,时针、分针的夹角为.11:40,时针、分针的夹角为分析:4:00 整,时针、分针相差 4 个大格,夹角为:4X30=120.作差法:11:40,以 0 点(12 时)为基准2时针转过的角度为:11X30=350分针转过的角度为:40X6=240,时针、分针的夹角为:350240=11022观察法:11:40 分针、时针相隔 3 弓个大格,时针、分针的夹角为:33X30=1103 .求时针、分针成特殊角时对应的时间方程思想:时针、分针成特殊角时对应的时间问题,通常以 0 点(12 时)为基准将时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