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1页
宫内感染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2页
宫内感染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3页
宫内感染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4页
宫内感染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宫内感染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妊娠期母体免疫监护作用下降,且绒毛的滋养细胞并非完整无缺,其上可有小的裂隙,因此病原体可自颈管上升,经胎膜而导致宫内感染;或经母血到胎盘,以及罕见经羊水穿刺、绒毛采样、羊膜腔镜、宫腔内胎儿脐血采样、宫腔内胎儿输血或手术而导致感染,即血行性感染。【1,2】两者都易导致围生儿感染【3】。1、 上行性感染1.1 病原体多为B族链球菌和梭形杆菌、解脲支原体、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滴虫、白色念珠菌及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多种厌氧菌【4,5】。1.2 发病机制1.2.1 上行性宫内感染多导致绒毛膜羊膜炎、绒毛板炎及脐带炎。早产

2、和胎膜早破与宫内感染密切相关。在所有发生胎膜早破的因素中,至目前的观察,细菌性感染最为重要。在早产胎膜早破中,约40%有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症状,约70%有绒毛膜羊膜炎的证据。宫内感染是早产伴有或不伴有胎膜早破的重要原因,约占有早产的25%30%【6,7】。Goncalves等【7】报道宫内感染最常见的微生物是解脲支原体、梭形杆菌属和人支原体。胎膜破裂后,病原体从阴道、宫颈部上行,经破裂的胎膜裂隙进入宫腔;胎膜未破者,病原体从阴道、宫颈部上升横向侵入蜕膜、平滑绒毛膜、羊膜,继而进入宫腔。Schendel8报道有绒毛膜羊膜炎者,其早产儿及足月产儿脑瘫的危险分别增高2倍和5倍;伴有脑瘫的早产儿和足月

3、儿,其羊水中和新生儿中细胞因子水平校对照组显著提高,是宫内感染的反应。Saliba等【9,10】报道从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证实,脑白质损伤,特别是室周白质软化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而宫内感染是最重要的产前因素。Berger等【11】报道上行性宫内感染可致围生儿的脑损伤。Duggan等【12】报道脐血中细胞因子IL-6,IL-1,IL-10,TNF及CD45RO(+)T淋巴细胞浓度增高预示胎儿脑内有病变。1.2.2 胎膜早破可能的原因 胎膜早破的原因与胎膜本身的病变,感染,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和子宫颈口关闭不全有关。现重点讨论宫内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胎膜早破可能导致宫内感染,而感染又是胎膜早破的

4、主要病因之一,二者互为因果关系。阴道内的很多细菌可产生蛋白酶、胶质酶和弹性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均可降解胎膜的基质及角质,导致胎膜早破;羊膜、绒毛膜及蜕膜的巨嗜细胞均含有过氧化酶活性,细菌感染时,其副产品中很多自由基的出现可破坏局部组织,使胶质肽链出现裂隙,导致胎膜早破;细菌可减少宫颈IgA及IgG的活性,使粘蛋白酶活性增加,粘液量减少,易于发生胎膜早破;Shobokshi等【13】评估IL-1,IL-6,TNF,IFN,EGF在早产胎膜中早破伴有和不伴有宫内感染者中的发病机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胎膜早破伴感染者,羊水中IL-1,IL-6,TNF,IFN,EGF均增高,其中半数血清细胞因子增高。但P

5、oniedzialek等【14】报道母体血清IL-6浓度在羊水指数(AFI)50mm者高于AFI<50mm者,而IL-1,TN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现已证明胎儿的白细胞也参与炎症的反应过程,胎儿白细胞也产生IL-1,胎儿的其他细胞因子浓度均超过成人;此外,胎膜中尚有花生四烯酸的前身,包括磷脂酰基醇、磷脂酶A2及C,这些磷脂可经细菌降解,其终末产物为前列腺素F2和E2,可刺激子宫收缩,导致胎膜早破【15】。2 血行性感染2.1 病原体2.1.1 细菌 血行性的细菌感染远较上行性的细菌性感染少见,病原体多为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李斯特菌、梅毒等。2.1.2 病毒 巨细胞病

6、毒、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微小病毒、风疹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肝炎病毒、麻疹、腮腺炎、人免疫缺陷病毒等。2.1.3 其他 弓形虫、结核杆菌、疟原虫等。2.2 发病机制 母体菌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病原体经血流侵入绒毛间隙;子宫内膜或肌层的局部感染灶侵入并突破蜕膜进入绒毛间隙;腹腔内感染灶通过输卵管经宫腔侵入蜕膜进入绒毛间隙;羊膜腔穿刺、绒毛采样、羊膜腔镜、宫腔内胎儿脐血采样、输血或手术将病原体带入羊膜腔,从胎儿逆行播散等。其中母体病毒血症为主要的血行性发病机制。胎盘的病变多表现为绒毛炎【1,2】。2.2.1 细菌性感染 微生物先经母体肺和肠道侵入引起母体菌血症后,经胎盘垂直传播

7、给胎儿,故胎儿败血症相对发生较晚。2.2.2 病毒性感染 病毒血症的病原体从母体血流经子宫动脉进入绒毛间隙,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此外,病毒可直接造成滋养细胞死亡、绒毛间质组织损伤或子宫胎盘血管病变,毒素亦可损伤胎盘组织或血管,而导致胎儿感染。现将常见者列举如下。CMV:近年已被列入性传播性疾病,可通过接吻、性交传播。CMV进入人体后,可借助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播散全身,几乎所有体液中均含有CMV。2.0%2.5%孕妇被原发感染,40%经胎盘垂直传播【6】。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虽与HSV同属疱疹毒科,但发病机制不同,VZV感染是全身性的,经胎盘垂直传播。孕妇在1320孕周感染VZV后,其

8、宫内感染率达2%【16】。柯萨奇病毒:存在于患者和柯萨奇病毒携带者的咽部,还可存在于脑脊液、血液、心包液、心肌中。病毒通常从患者的粪便和鼻咽分泌物中排出。主要是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也可能传播。孕妇感染柯萨奇病毒后,病毒经胎盘传播给胎儿【2,5】。肝炎:由于甲型肝炎病毒血症时间短,且无甲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故胎儿感染者罕见;无症状的乙型肝炎感染在低危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66%;丙型肝炎病毒虽有从母体慢性感染传染给胎儿者,但较少见。乙型肝炎病毒经胎盘传播者9%36%【6】。近来已在所有无症状携带者的胎盘中检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位于滋养细胞和霍夫包细胞中,也见于绒毛毛细

9、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中。胎儿也可被吞食的羊水感染【2】。风疹病毒:风疹病毒经患者的口、鼻及眼分泌物,直接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进入呼吸道,侵犯上呼吸道粘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局部炎症,继而颈部、颏下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栓塞或染色体受损而危及胎儿【2,6】。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孕妇患HIV者,通过母体HIV病毒血症,经胎盘直接传播给胎儿。感染HIV者早孕绒毛培养,证实有CD4及HIV抗原存在。文献报道胎盘中有罕见的肿瘤转移时,提示HIV感染存在的可能【2】。微小病毒B19:可能引起孕妇的传染性红斑,该病毒是被红细胞系细胞培养的,且仅有红细胞膜P抗原者易感,病毒经

10、胎盘传播至胎儿,可能引起胎儿水肿【5】。李斯特菌:是一种厌氧性杆菌,可散发流行,一旦感染往往呈典型的急性炎症。由于李斯特菌胎盘炎往往同时伴有绒毛膜羊膜炎,故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是上行性感染抑或血行性感染,或两者同时存在。弓形虫:人类感染弓形虫病有两种途径,或被感染的猫粪虫卵所污染;或进食了生的感染肉类(猪、羊肉)的囊泡和滋养体。弓形虫经口或经血行进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并侵入局部淋巴结,继而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孕妇感染后,出现弓形虫血症,弓形虫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梅毒:属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在孕早期就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晚期霉素虽然通过性接触一般已无传染性,但妊娠时仍可传播给胎儿【2,6】。 参考文

11、献1 陈中年,杜心谷,刘伯宁主编。妇产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22 曹泽毅主编 中华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3,6053 陶文琪,刘伯宁 围生儿尸检500例病因分析及出生缺陷与胎盘病理变化的关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6):3494 Gasanova TA。Parasitic diseases are a risk factor of inflammations of the small pelvis organs . Trichomoniasis. Med Parazitol (Mosk),2002,(1):35 Cunnin

12、gham FG,Gant NF, LevenoKL,et al. Williams Obsterics(英文影印版)21st ed.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99,14616 庄依亮主编 现代产科学 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3987 Goncalves LF,Chaiworapongsa T, Romero R.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prematurity . Ment Retard Dve Disabil Res Rev,2002,8(1):38Schendel DE .Infection in pregnancy and cerebral pal

13、sy . J Am Med Womens Assoc ,2001,56(3):1059 Saliba E ,Marret S.Cerebral white matter damage in the preterm infant :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factors .Semin Neonatol , 2001,6(2):12110 Saliba E ,Henrot A .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neonatal brain damage, Biol Neonate,2001,79(3-4):22411 Berger R,Garnie

14、r Y ,Jensen A .Perinatal brain damage: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neuroprotective strategies. J Soc Gynecol Investing,2002,9(6):31912 Duggan PJ, Maalouf EF, Watts TL,et al. Intrauterine T-cell activation and increas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cerebral lesions. La

15、ncet, 2001,358(9294):169913 Shobokshi A, Shaarawy M. Maternal serum and amniotic fluid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with and without intrauterine infection.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2,79(3):20914 Poniedzialek CE ,Leszczynska GB, Oleszczuk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