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宏观把控单元知识第 26 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I五年考情分析五年考情分析I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 想:孔子与老子的思 想;百家争鸣;儒家思 想的形成。(2017江苏单科T4)孔子思想和宋明理学比较1.在新情境、新材料中深入 挖掘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特别 是儒家学派的观点。2.理解道家、法家和儒家关 于治国理念的内涵和异同。3.特别注重儒学思想体系中 的“正能量”,及其对构建 文明和谐社会的意义。(2013江苏单科,T2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第十三单元时空坐毋凡予创试“白竄tr泉学泯争鸣“V= = = ”= = ” = = = =公元前 盘元前 公元
2、熒书姿赠口家.VLK迪耳席术”脛学年川他年 14+1轉!H1 如髀单元概论诚俗御乂丸画 宋硏 JLittl庸泮活了印刷术阮杂剧_|_-|-+-p- (-1- 122 (年剧 I.年 制呂年頃匚年 喟計年 I 站 y年 炖岀年 1644年 IH-U)年 烹 t 閘制抽| 商比朝成单元主醍许述 r-fi*传统文化乜流思想的演变历稈&古代中国的料技文化成就.主雯包含际下内容 I1.主流蛊想:春秋战国时期岀现百糜争鸣間面,黑学兴起:汉代.免过进忡舒的改殖.谨歩哺此正址地位:宋明时柳.发展到理学加心学阶轻.成为由宋以后艮期居丁址洁腕位的官片侨学:明清时期对传统隅学批利地进乐. 构 tern 有时代特色的
3、新恩想体系。?.科技丈化:唱四大戏明为代盘的中国占代丈明鮎啣边国家乃至 lit 界丈明进找.产生了巨大影响;古代中国 务画一悴*古也文帮不断戻莊.井呈现平民化趟势。司甫楚聊企朮前骚尤前处询刘如蛊知缶公爲总芫前3070 乐拣 00 毎 UM6 军 T年 4T6 牢 475 22L207 牟豈朝曲飙西周年秋战国秦刖两氷甲脅文I- d-+造紙术ffi 15JL?i明希小说点剧+两宋元珮明诩苗期前期自主植理夯基Fl本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 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2014江苏单科,T1)董仲舒儒学与原始儒学的比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济:井田制
4、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知识点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二;强调 统治者“以德治民”:“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
5、家中的蔚然大宗孟子(1)政治:“仁政”;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自主植理夯基Fl本荀子(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 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老子(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二;(2)提 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对立的 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 上的自由道家思想得到发展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 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豕的发 展趋势【易错易误】区分诸子百家治国理念的特点儒家思想是“德治”与“仁政”; 道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6、 法家是“以法治 国”的思想;墨家是“选贤任能”的思想。考法突破摄升考赴考法 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史料研读史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 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史料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史料三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
7、以前之政治家,大 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 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解读史料型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民本思想。2据史料二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 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3.史料三信息“对于农商 一列平视, 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说明孟子主张农商平 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 始自商鞅”说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史料主要 体现了不同学派
8、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运用史料为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 政治理想。提示:(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根据史料三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提示:(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3)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史论归纳1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 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
9、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 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 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
10、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 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 “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 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考点二汉代儒学目主栋理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 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3)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11、(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维导图】 董仲舒的新儒学知识点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为确立儒家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 标准。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3)教育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I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易错易误】 “焚书坑儒”与“独
12、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奇基S“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考进突破丨蠢鑑黨氈軒建矗矗釜矗養矗提朋壁考法 1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典例(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 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 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 据题干可知,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 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
13、,不再是以民为本,故选B项。董仲舒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题干的话题并没有涉及仁爱 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 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汉代儒学抓关键“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体现了对原始民本思想的曲解。定方法 解答“说明”和“表明”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 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史实论证历史结论。【史论链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
14、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考法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史料研读史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 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 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
15、,以奉祀孔子的 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 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 史料二 五年春,臵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 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 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臵弟子员,汉书武帝纪 史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 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 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
16、 巩固和发展起了 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解读史料鱼1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2.史料二体现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 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的地位; “举遗举礼”“崇乡党之 化” “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3.史料三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臺用史题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提示:(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2)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
17、在 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 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史论归纳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 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 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作用。(3
18、)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 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 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2018南通、 扬州、 泰州三市模拟)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 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 百家争鸣 ”概念的理解及获取材
19、料信息作出正确 判断的能力。解答时据 “兼儒墨,合名法”等信息可知杂家的特点是糅合了诸子 百家各学派的主张, 这反映了战国诸子百家思想融合趋势的加强。 故正确答案是D项;A项与史实相悖;B项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西汉 “独尊儒术”结 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材料信息也不能证明百家争鸣局面是否结 束,排除C项。答案D2. (2018苏州调研)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20、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解析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表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君 子为政,以正己为先, 教禁为次 ” 的意思是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 以教育和 约束为次之,表明要自我节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的意思是以身作则,自我节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知行 合一 ”“ 止于至善 ”的意思是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就是最 好,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的意思是君子所作的带头示范作用,强调自律,故D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3. (2018苏州模拟)十
21、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 “The laziest(最懒惰的)governmentis the best 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A.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B.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C.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D.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解析 题干谚语意为: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强调政府无为。 “以德治 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 “仁”, 故A项错误; 墨家被形象的称为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因为它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 故B项错误;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体现的是道家,强调无为,顺其自然, 故C项正确; “专制君主的
22、参谋集团 ”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4. (2018镇江模拟)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 材料中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 儒 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言、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5. (2018苏州模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 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
23、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俭而难遵,是 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A.儒家、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 根据材料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 是墨家思想, “严而少恩 ”“正君臣上下之分 ”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 是法家思想,A项符合题意。答案A考点二 汉代儒学6. (2018南京、盐城调研)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 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
24、之子,宜承大统。 皇太子强, 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 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 .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解析 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适应 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利 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服务,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 故C项错误; 材料中东汉 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 引用 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 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 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
25、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答案D7.(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 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 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在 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 “正” ,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 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又说: “为国以礼。 ”孔子 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 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 他始终相信 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 礼的力量。宋石男 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
26、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 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 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 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 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 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 显示出了中国社会 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 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 “礼”来规范 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作
27、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 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关系:互相矛盾。(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 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课后巩固检测(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 儒家思想的
28、形成和发展1.(2018扬州模拟)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宣扬性善论 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 来 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A.B.C.D.解析 据材料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得出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故正确;据材料“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得出宣扬性善论,故 正确;据材 料“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29、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得出将治国理念与人生 修养结合起来,故正确;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可知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有渊源关系,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2. (2018南通模拟)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 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 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通过题干中的 “承其教而
30、发为 仁心仁政之 论”“仁、义、礼、智四德 ”,就可以判断出是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继承, 提出了 “仁政” 思想。答案选A。答案A考向二 诸子百家思想3. (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 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不是法家学派的 开创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 ”说明儒家
31、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儒法并用是汉代形成的,故C项错误;当时仍是儒家为主,二者并未融合为一体, 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4. (2017南京期初摸底)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 贱,此天下之害也。”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 该思想反对 “大国之攻小国 ”,主张非攻;反对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诈之谋愚,贵之敖贱 ”,
32、主张兼爱,符合墨家主张,故B项正确。答案B5. (2018无锡调研)“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 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解析 由材料 “仁义爱惠之不足用,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得知,作者主张严 刑峻法,反对实行 “仁政” 。 论语记载是孔子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 “仁”, 故A项错误;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故B项错 误;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的思想,主张 “仁政”,故C项错误;韩非
33、子是韩非子的著作,主张 “以法治国 ” ,与材料观点相符, 故D项正确。答案D6. (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解析 材料“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 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道家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善于用道治 国者,不是教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愚朴
34、,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智巧诡诈太 多,所以,以智治国乃国之灾害,不以智治国才是国家的幸福,“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对于老百姓, 只能使他们照我们的意志去做, 不能使他们懂 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7. (2017南京学情卷)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 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解析 “事君尽礼,
35、人以为谄也”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题意,故A项错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契合材料“弃 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 “ 圣王之 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 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8. (2017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模拟)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 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 超越主
36、义, 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 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 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解析 “现实主义,主张以 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 一方 ”是法家思想,“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 ” 是儒家思想,“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 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答案A考向三 董仲舒的思想9. (2017常州质检)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 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亦一时
37、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解析 本题引用史学家赵翼的言论材料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材料中 “西汉开国, 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 ”说明儒家思想当时得不到重用, 而东汉时期 “诸将皆有儒 者气象 ”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的原因, 由此说明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 故本题选 择B项;A在秦朝就已经结束;C不是材料反映主旨;D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 面原因;故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10. (2018金陵中学模拟)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38、()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占有亲子和养子财产的罪名的变化, 没有涉及 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 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 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 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 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 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11.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 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
39、,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解析 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董仲舒的推动只是客观原因,故A项错误;汉武 帝之所以采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 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 由,故D项错误。答案B12. (2018南京、盐城模拟)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
40、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解析 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 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 其二, 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 知道通过什么样 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 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 能。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董仲舒都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 仅仅是董仲舒,故B项错误;三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具有 唯物思想,董仲舒具有唯心思想,故C、D项错误。答案A考向四 汉代儒学的影响13. (2017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质检)“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一论断评 价的是()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韩非法家思想D.董仲舒新儒学答案D1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 吸收了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工智能导论核心知识点模拟试卷及答案
- (完整版)塔吊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 药剂科药物配制质量控制规范
- 剖腹产手术配合科普
- 著名公园设计解析
- 2025版狂犬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指南
- 幼儿园课件手不是用来打人的
- 2025年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儿科护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医学眩晕试题及答案
- 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2023年小学科学实验知识竞赛试题库含答案
- 《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
-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教程教案全书电子教案整本书课程设计
- 高三英语人教版一轮复习复习课应用文写作信课时2教学设计
-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监测-洞察分析
-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 高一女生安全教育
- 手术室夜班工作总结
- 2025营养指导员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度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安防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