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四校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湖北省襄阳市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四校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湖北省襄阳市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四校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湖北省襄阳市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四校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湖北省襄阳市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四校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襄州一中 枣阳一中宜城一中 曾都一中 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1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C为了教化子孙 D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

2、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3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B“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 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

3、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5.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6.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

4、苛政,休养生息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8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行省制 州郡县制 郡县制 道州县制A B C D9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B秦二世而亡,

5、汉推行郡国并行制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10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刑罚是德礼的体现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12“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

6、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D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13.“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14柳

7、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则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较为准确合理的是 A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宋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C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D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15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

8、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A B C D16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 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C全面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

9、南京条约的签订17.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8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抨击西方殖民侵略19. 1900年6

10、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20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21.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

11、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2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12、#160;D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23“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24国共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以下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 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 B. C. D. 2

13、5. 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他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 B C D 第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19分;28题15分.共计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

14、,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15、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

16、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4分)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4分) 27(19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

17、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四 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田年产工

18、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4分)(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要原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5分)(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 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一个恰当的课题。(2分)

19、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

20、央集权制” 材料三 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 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

21、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3分)(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 (4分)(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4分)(4)就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4分)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

22、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2.C【解析】考查宗法制的作用。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B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3.A【解析】A是法家思想,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进步的历史观;B.C.D分别是儒.道.墨家的主张,均有复古思想成份.4.D【解析】关键信息:“蝗. 旱.饥”均发生在秦统一前,秦统一后, “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使救济物资能够在全国畅通,排除A B C.5.B【解析

23、】西周实行分封制, A.C.D与史实不符.排除A.C.D,答案B6.B【解析】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与西汉初的经济政策调整无关,排除A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不选;D项是秦朝在文化方面的统一措施之一,不选。7.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B;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

24、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A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8. B【解析】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B项。9. B【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 导致新问题.10.B【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

25、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D。“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B项。11.D【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D符合题意。12.D【解析】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13. A【解析】“密折”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奏折权,体现政策的封闭性,故B不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标志是军机处,故C不正确;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尤其是地方官员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这说明

26、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D不是材料主要意思。故选A 。14. C【解析】本题考察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类型制度看法的变化,主要涉及到认识的变化,课结合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理论解答。15. D【解析】排除(各个)(都要)选D。16.C【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的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不是道光帝屈膝投降割让香港。其畏敌妥协也是封建腐朽的表现。17.B【解析】从“圆明园为夷人劫掠”一句,排除A项,作者肯定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从“奸民乘之”分析出,有中国人参与了洗劫。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晚清”判断,作者不是圆明园遭洗劫的亲历者,因此其作品不是一手史料,有可能是作者听信传闻等做出

27、的判断,该日记也不是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因此排除C、D项。18.D【解析】政治讽刺漫画,题中,“野蛮”行为不野蛮(正义),“文明”行为不文明(不正义),正是对八国联军对中国侵略掠夺这一本质的揭露。19.B【解析】1900年,清政府中央向列强宣战,南方的地方实力派却与列强勾结,这在本质上表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项错在“有效遏制”;地方实力派也未成为列强代理人,排除C;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列强的勾结是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不能说明“分庭抗礼”,排除D。20.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高举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为四万万人效忠”和所学史实说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先生强调

28、的“忠”并不是对君王的愚忠,而是号召中国民众要忠于祖国,爱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民族意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1.B【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A、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22.D【解析】从题中百分比数据对比来看,1923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前夕),更多的被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反映了对公正公平社会制度的渴望。23.D【解析】由关键词“上海”“全国的人民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