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宜铁路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_第1页
汉宜铁路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_第2页
汉宜铁路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武汉至宜昌铁路监理HYJL4标段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那么编制人专监理工程师:审核人总监理工程师: 河南长城工程建立咨询汉宜监理站编制时间:二00八年十月二十工程测量监理施行细那么一、工程概况及监理范围 新建铁路武汉至宜昌工程为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组成局部东起汉口站西至宜昌东站途经汉川、仙桃、天门、潜江、荆州、枝江、宜昌等线路全长293.096km。全线设汉口、汉川、仙桃、潜江、荆州、枝江、宜昌东等7个车站其中5个新建站、2个既有站汉口站、宜昌东站。全线共划分6个标段本标属第6标段。起止桩为DK206+500DK293+623.24正线全长87.41km。主要工作内容有正线桥梁34577.4m

2、/39座双线、4665.63m/6座单线隧道及明洞2375m/8座路基47.81km。正线铺轨170.40km站线铺轨14.09km。制架梁4030片。 HYZQ-6标地处湖北荆州和宜昌境内工程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12°北纬30°31°。其中,荆州至枝江为南北向垄岗地貌,垄岗与宽阔的沟谷相间,地势平坦开阔,高程3050M。枝江往西进入丘陵区高程50210M,相对高差30130M,宜昌附近进入低山区。沿线除农作物用地外植被发育。本细那么适用于武汉至宜昌铁路工程DK206500DK293623.24段内设计院交桩复测桥涵、隧道、路基、轨道等工程施工全过

3、程进展监理。 二、编制根据1 、合同根据2、技术根据1?时速200250KM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 ?铁建立2007】76。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TB10101-99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18314-20015?三、四等水准测量?GB/121-916新建武汉至宜昌铁路工程相关。三、测量监理工作流程1、根据监理合同约定和工程工程的规模配置测量设备和仪器设备和仪器应能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2、检查施工测量人员的资格测量仪器和设备的检定情况审核施工的测量方案。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写测量监理施行细那么。4、对施工施工测量的内、外业资

4、料进展检查对其内、外业成果资料的正确性和完好性进展复核采取抽查或旁站的对测量过程进展检查和复测。5、监理工程师应特别注意相邻合同段搭接处测量结果及资料的符合性必要时应组织相邻合同标段进展贯穿测量和跨标段联测。6、催促施工在测量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级复核制完成交桩复测、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测量、开工测量以及导线网、导线点和水准点保护等工作。熟悉图纸核对原始资料施工前准备接控制网、点桩基准控制网、点复测申请使用基准控制点设置工程控制桩(加)申请使用工程控制桩工程放样计算施工放样参与交桩、复核基准控制网、点复核审批使用基准控制点复核工程控制桩审批使用工程控制桩放样计算复核放样复核、抽测开工测量开工测

5、量审核监视检查施工过程控制工 作 流 程 图四、组织现场交桩1、开工前组织设计向施工进展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桩橛交接并与设计、施工一起签署交接桩记录履行交接手续。设计向施工交桩的范围应包括:1GPS点、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表及点之记。2桩橛包括GPS点、导线点、水准点等。3大型建筑物如桥梁、隧道等或复杂地段的平面控制桩及设计提供的测算和精度评定资料。4测量技术。2、按照和要求检查交桩数量、精度签署纪要各种数据应齐全并报建立。假设重要桩位丧失不能满足复测和施工测量需要时应向建立和设计院。施工应对测量成果进展全面复测复测内容如下:1GPS点的基线边长度。2导线点的转角、导线点间的间隔 。3水准点间的高

6、差。五、 CPI、CPII控制网测量及CPIII控制点施测1、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1CPI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2CPII主要为勘测和线下工程施工提供控制基准。3CPIII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按表1执行。2、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1GPS测量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1 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测量等级点间距备注CPIGPSC1000M4一对点CPIIGPSD600800M导线四等400600MCPIII导线五等150200M表2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I1.71/

7、100000CPII2.01/60000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边长M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II440060052.510140000±5n四等CPIII1150200345120000±8n五等 3GPS测量作业应满足表4中的根本技术要求。表4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根本技术要求 级别工程BCDE静态测量卫星高度角°?15?15?15?15有效卫星总数?5?4?4?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0?20?15?15时段长度mi

8、n?90?60?45?45观测时段数?2121212数据采样间隔S1560156015601560PDOP或GDOP?6?8?10?103、CPIII控制网的测量1 CPIII控制点应在CPII的根底上采用导线测量施测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施工应根据施工控制的需要进展选点埋石并按相应规定埋石且作点之记。2CPIII导线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CPIII导线测量应起闭于CPII控制点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5+5PPM的全站仪施测。导线测量程度角观测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导线测量程度角观测技术要求控制网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2C较差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CPIIIDJ12696DJ2

9、48139 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间隔 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各项限差应满足表6的要求。表6 间隔 和竖直角观测限差仪器精度等级测距中误差同一测回各次读数互差测回间读数较差竖直角指标差较差竖直角测回间较差往返侧平距较差I<5571010?2II5101015 注:Md=+×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 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比例误差系数; D测距边长度。 电磁波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划分测距长度为1时: I级 d?5 II级 5<d?10 CPIII导线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平差计算。4、高程控制测量(1) 高程控制测量应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施

10、测。宜使用水准仪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2)水准点可与平面控制点共桩也可单独设置新建线路单独设置的水准点据线路中线间隔 宜在50150M之间。(3) 重点工程大桥、長隧及特殊路基构造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平安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保存的地方。表7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尔中误差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限 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道路或环线闭合差左右道路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三等水准?3.0?6.02012128四等水准?5.0?10.030202014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道路长度为。(4)

11、 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应满足表8的要求。表8 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精度要求序仪器名称最低型备注1水准仪DS3用于水准测量2水准尺木质区格水准尺用于水准测量条码式水准尺用于数字水准测量3全站仪1 2+2PPm用于三等跨河水准测量2 2+2PPm用于四等三角高程测量六、施工测量按照设计图纸及要求检查施工的测量结果并签署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施工放样结果制止施工。根据工程的情况监理工程师应在施工过程中检查线路、桥梁、隧道、轨道、房建、设备安装的施工放样审核施工放样测量结果。1、对于大型和重点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和设计中要求进展变形测量的工程在工程开场时监理工程师应催促施工进展变形测量其质量控制要点如下:审核

12、测量方案和测量方案;检查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位置和精度。每个工程至少有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工作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变形测量的观测周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条件综合考虑。在观测过程中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应作适当调整。检查变形测量的测量、测量精度和测量结果。2、施工应对复测内容进展全面复测GPS点的施工复测按表4中的根本技术要求执行。 CPI控制网按C级GPS控制网要求进展复测。基线边长度复测较差到达180000时应采用设计勘测成果。CPII GPS控制点按D级GPS控制网要求进展复测。基线边长度复测较差

13、到达150000时应采用设计勘测成果。CPII导线点的施工复测按表3四等导线的精度和要求进展。复测结果与设计勘测成果的不符值在以下规定范围内时应采用设计勘测成果。程度角 检测较差5; 闭合差5。间隔 导线边长22d同一高程面; 相对闭合差140000。3、水准点复测应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展复测复测高差与设计勘测成果的不符值20L时应采用设计勘测成果。4、当复测结果与设计提供的勘测成果不符时必须重新复测。当确认设计勘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与设计协商对勘测成果进展改正。5、施工控制网加应符合以下规定:施工平面控制网加按CPIII控制点的要求进展选点、埋石和测量。 施工高程控制点加测量按

14、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6、桥梁、隧道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应根据桥轴线精度、隧道贯穿精度建立的桥梁、隧道施工控制网。桥涵的控制测量监控:1一般特大桥、大、中、小桥和涵洞复测的质量控制要点桥梁施工前应对桥梁的平面控制网三角网、水准点跨河水准点、线路中线等进展复测。复测时监理工程师按规定比例抽检。特大桥、大桥施工水准点测设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桥头应各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中、小桥和涵洞水准测量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设置水准点。并行线桥梁施工放样应以左线为准先放出左线墩台位置后再根据设计图上左右线墩台关系放出右线墩台位置。左右线间距较大的双线桥、设计图上两桥分开设计成曲线布置的应按两桥分样。测设墩

15、心时应自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展间隔 方向应起、闭于桥头控制点。也可根据地形自中间墩向两端测设。桥跨短、跨数多的曲线桥采用偏角法测设曲线确定墩位。首先测出各墩位的线路中心然后从线路中心向曲线外测量出偏心距定墩位中心。2复杂特大桥及重要大桥复测的质量控制要点检查控制三角网的等级和精度。测得的斜距应加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倾斜改正、于轨底或墩台高程的改正。检查程度角观测测回数、程度角观测、三角形闭合差的限差。检查水准测量等级。检查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前后视距累积差及高度限差。隧道的控制测量:(1) 隧道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催促施工做好隧道控制测量工作洞外控制测量、洞内控制测量对于采用竖井开挖的隧道还应考虑洞

16、外和洞内的联络测量以保证隧道中线和高程能按规定精度要求贯穿并使隧道内平、纵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及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2) 对于直线隧道长度大于1000m曲线隧道长度大于500m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根据横向贯穿精度要求进展隧道平面控制测量设计;洞外两开挖洞口包括横洞口、斜井口间水准道路长度大于5000m应根据高程贯穿精度要求进展隧道高程控制测量设计。(3) 洞外控制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检查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洞外控制测量应在每个洞口附近测设不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包括洞口投点及其相联络的三角点或导线点和两个水准点作为洞内测量的起测根据。如施工被破坏或移设应按原测精度进展补设同时对原有三

17、角点、导线点进展检测。洞外控制测量的程度角观测以程度方向观测法为主。隧道水准点的高程应利用一端洞口线路定测水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高程进展测量并传算至隧道另一端洞口与定测高程闭合。(4) 洞内控制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布设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组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洞内水准道路应由洞口高程控制点向洞内布设结合洞内施工特点每隔200m至500m设立一对高程控制点并应定复核。5 施工放样复核 监理工程师应按照设计图纸及验标要求检查施工的放样测量结果并签署施工放样结果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工程制止施工。 根据工程的情况监理工程师应在施工过程中检查隧道的施工放样审核施工放样测量结果。6 开工测量审核主

18、体工程完工后监理工程师应催促施工做好开工测量并设置永久性控制桩及水准点。 监理工程师检查开工测量的永久性控制桩和水准点的设置情况。 审核施工提交的开工测量成果资料及检查记录。 按设计图纸要求,监理工程师实测实量抽查构造物的各部位位置、尺寸、高程等数据。隧道开工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检查测量隧道净空断面包括内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轨顶面以上1.1m、3.0m、5.8m处宽度、铺底或仰拱高程均以线路中心为准。检查埋设永久中线点及其标志。复核永久中线点、水准点的实测成果及示意图。 7 、施工放样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施工放样前应在CPII复测的根底上用附合导线加施工控制点CPIII其平均边长以200M为宜

19、。施工放样应置镜于CPI 、CPII、 CPIII控制点上采用极坐标法测设。中线控制桩放样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得大于10。中线控制桩包括曲线五大桩和长曲线上、直线上每200M一个的中线控制桩。中桩和加桩放样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得大于30。 涵洞、200m以下中小桥、1000m以下短隧道施工定位测量应满足涵洞中心、墩心、隧道洞口中线控制桩放样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得大于10。放样测量完成后应进展检核测量涵洞中心、墩心应与相邻中线控制桩闭合闭合差不应超过20隧道进出口中线控制点间应沿线路中线敷设导线闭合闭合差不应超过40。 路基开挖边桩、挡土墙的定位可在中桩或加桩上按设计位置直接放样。七

20、、开工测量监控1、主体工程完工后催促施工做好开工测量并设置永久性控制桩及水准点。2、检查开工测量的永久性控制桩和水准点的设置情况。3、审核施工提交的开工测量成果资料及检查记录。4、按设计图纸要求监理工程师实测实量抽查构造物的各部位位置、尺寸、高程等数据。5、线路开工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1检查路基开工测量的限差。2在有桥、隧地段的线路开工测量中线贯穿应以桥、隧中线为根据向两端进展引测贯穿同时还应检查该直线上建筑物是否超限路基中线偏向是否在允许范围内。3开工测量时水准点应移设于接近线路的稳固建筑物或在桥梁墩台上水准点间距不应大于2 Km。4线路中线贯穿测量后直线上的转点、曲线上的控制点及交点桩均应进

21、展固桩。5复核加设的线路中桩和设置水准点、地界桩等。6、桥梁开工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1桥梁开工后应测定桥梁中线、跨距、墩台、梁部尺寸和桥面顶标高。2检查顶帽及支承垫石的高程。3检查支置及底板高程。4特殊桥梁应按相关规定。7、隧道开工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1检查隧道净空断面包括内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轨顶面以上1.1m、3.0m、5.8m处的宽度。2检查埋设永久中线点及其标志。3复核永久中线点、水准点的实测成果及示意图。8、房建开工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1检查建筑物、构筑物的坐标和几何尺寸。2所有建筑物的室内净空和地面高程。3复核永久水准点的实测成果。八、铺轨测量 1、铺轨前施工应进展线下工程开工测量包括

22、中线测量、构筑物测量隧道限界、桥梁墩台高程等和路基横断面测量。线下工程开工测量完成后建立组织运营理、轨道铺架施工、监理进展验收现场复测并交验。 2、线下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按要求设置基桩、线路中线控制加桩。曲线上按CPIII的测量精度每60m左右设置一个加基桩在铺轨基桩点间加曲线的直缓、缓圆、曲中、圆缓、缓直、边坡点里程以及竖曲线的起、终点里程应各增设一个。线路中线控制基桩距线路中线的外移间隔 一般为2.54m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应设置混凝土桩并符合CPIII控制桩的有关规定。 3、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在直线局部宜设在下行线左侧路肩上基桩的测设平面应按表1及表3和CPIII导线的要求施测;高程应按四等水

23、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4、线路中线控制基桩测设后施工根据基桩距中线的外移间隔 进展中线测量。测量后的线路、桥梁、隧道中线应相符合其位置应满足路基宽度和桥梁、隧道等建筑限界的要求。 5、线路中线控制加桩设置直线地段每25m加桩曲线地段每10m加桩。曲线五大桩、道岔中心、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桥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道砟厚度变化点、跨越线路的电力线、通信线和地下线中心等处均应设置加桩。 6、铺轨前施工应对线路控制点进展贯穿测量线路控制点包括:曲线上的直缓、缓圆、曲中、圆缓、缓直、直线转点等。测量成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核

24、。线路中线贯穿测量的和精度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 控制点贯穿测量时与CPIII进展联测联测时后视不得取用短边。程度角采用全测回法测量右角观测一测回2个半测回间角值较差的限差为10.边长测量可用I级或II级测距精度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进展;间隔 和竖直角的测量限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 控制桩贯穿测量闭合差的限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程度角闭合差 f15,为测角个数; 间隔 相对闭合差 LL115000程度角平差。 7、铺轨平面测量满足以下要求: 直线上利用外移控制桩采用穿线法测量进展轨道铺设控制。点为横向误差的限差每150m不超过5。 采用10m弦量的轨向铺设精度时速200公里时不应超过3、时速250公里

25、时不应超过2。 曲线上利用贯穿测量设置的曲线控制基桩和加基桩进展轨道铺设控制测量。有砟轨道曲线静态圆顺度满足表9的要求。 表9 有砟轨道曲线静态圆顺度()曲线半径m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圆曲线正矢连续差圆曲线最小正式差缓和曲线圆曲线R35002345R35001234弦20m 8、铺轨时竖曲线测量满足以下要求: 在竖曲线里程范围内直线上以左轨、曲线上以内轨为基准线在钢轨上每5m标注一个里程点; 计算每个里程点的设计高程曲线外轨应加上设计超高值; 用中平法测量每个里程点的高程应在一个测站上完成整个竖曲线的测量; 竖曲线范围内里程点的高程与设计值之差应小于±39、轨道工程开工测量1检查测量

26、碴肩宽度、道床厚度、轨面标高。2检查轨道和道岔几何尺寸。3检查线路中桩、支线、夹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起始点。4测量检查轨道正线间距、站线线间距、车站主要建筑物和设备与线路中心间距。10、全线开工后施工应向运营理交接以下资料: 线路平、纵断面图; 构筑物的开工图; 各种测量资料、桩橛桩橛包括CPI点、CPII点、水准点、铺轨基桩CPIII等。九、隧道监控量测监控1、设计为复合式衬砌的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进展监控量测。2、工程开工前施工应将监控量测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监控量测方案应包括量测工程及、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内容。 3、监控量测施行1现场观察

27、A检查开挖面地质素描及状态记录表、围岩级别断定卡填写情况。B检查初支护观察记录。C检查洞外地表沉陷、边仰坡稳定情况等工程观察记录。2现场量测A检查量测频率及量测记录。B抽查测点布置位置合理性及稳固情况。4监控量测资料整理与反响1复核根据监控量测数据绘制的时态曲线及回归分析计算书。2复核隧道稳定性断定结。3催促监控测量按经审批的监控量测方案向设计反响监控测量成果。附:1、隧道监控量测工作要点:隧道施工必须进展监控量测。现场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理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内容。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它不仅能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平安而且通过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动态的信息数据为修正和确定初支护参数混凝

28、土衬砌支护时间提供信息根据为完善隧道工程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可靠的足够的数据确保施工平安和质量。量测的测点、测频、严格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J721-2007、?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TB10108-2002的要务施行设专人专及时量测认真分析数据资料。隧道监控量测的工程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量测工程可分为必测工程和选测工程两大类。选测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及其他要求有选择地进展。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布设测点并根据详细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内容。根据本线隧道的特点必测工程包括:洞内、外观察;

29、二次衬砌前净空变化、拱顶下沉;3地表下沉浅埋隧道必测H02b时;1隧道监控量测方案围岩段必测工程是洞内外观察净空程度收敛量测拱部下沉量测及浅埋隧道地表量测等;当浅埋地段隧道上方有建筑物或线等需要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应进展爆破振动监测;对新建与既有线间距小于20m的现有隧道和其他构造物进展必要的监测。2监控量测内容与仪器设备A、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初支护状况观察两局部开挖工作面应每次开挖后进展地质情况根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展一次。对初支护的观察也应每天至少进展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支护状况。根据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作地质素描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

30、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观察开挖面附近初支护状况包括喷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钢架是否压屈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和初支护的可靠性并进展评估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及量测等级选择的根据。B、二次衬砌前净空程度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在隧道每个量测断面各布置一个拱顶下沉测点和二条净空程度收敛量测测线,测点间距一般级围岩为510m级围岩为1030m级围岩为3050m级围岩地段可根据需要酌情设置测点。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为掌握各级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应在各级围岩起始地段增设量测断面.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在整个隧道进展。净空变位量测在开挖后尽早进展初读数在开

31、挖12小时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读取采用无尺量测法。C、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测浅埋地段隧道地表下沉测量断面布置宜与洞内程度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在同一断面内。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在建筑物周围增设下沉测点。横断面方向在隧道中心及两侧间距25m施设下沉测点,每断面施设710个测点。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外。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面前方隧道埋置深度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场直到衬砌构造封闭下沉根本停顿为止。同时在横向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主断面沿主断面布设测点以理解地表沉降的横向影响范围。详见下表: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埋置深度H量测断面间距mH>2B2050B<H<2B1020H<B5

32、10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无建筑物时取表中上限值隧道监控量测假设发现异常还需要对以下工程进展监控量测: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要点:隧道施工必须进展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正常施工工序。超前地质预报是工程勘察工作的延续是保证隧道施工平安、优化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根底。施工应参照?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工程开工前施工应将监控量测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超前地质预报根本要求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要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预报内容、预报频次、施行方案

33、提出仪器设备配置和操作要求、信息判释、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报成果编制等技术要求应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和形成各种预报互为补充和验证的预报系统。施工中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要求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法包括TSP、HSP、红外探水、孔内摄影、跨孔CT等和超前钻探方式综合分析岩溶发育情况判断掌子面前方岩溶、断层、破碎带及突水突泥位置、规模、水压力分析其潜在的危害性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工艺确保施工平安杜绝灾害性事故发生。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地质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其工作分为A既有资料搜集;B地质素描;C洞内外水文调查;D监测测试;F超前地质;G综合超前预报和防灾等六项任务。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内容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地段:隧道通过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