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李仕婷1邓稼先 课题邓稼先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2.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4.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

2、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2.学习作者杨振宁,做一个对民族、对祖国、对朋友充满至情至爱的人。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

3、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文体知识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宰割(zi) 元勋(xn) 氢弹(qn) 直肠癌(ái)奠基(diàn) 妇孺皆知(rú) 选聘(pìn) 夐(xiòn)曛(xn) 铤(tn) 筹划(chóu) 殷红(yn)挚

4、友(zhì) 彷徨(pán huán)辨清字形愧(kuì)惭愧 摄(shè)摄影槐(huái)槐树 慑(shè)威慑魁(kuí)魁梧 镊(niè)镊子理解词语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热泪满

5、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萦带:环绕。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结构独特,角度新

6、颖。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2.选材精确,突出主题。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

7、几个小标题即可。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邓稼先是一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写的是大科学家,用的是大手笔,因此课也要上得大气。作者把邓稼先放在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中,放在中华民族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突出表现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格,表达自己深挚的朋友之情与民族情感。因此,上课时就必然要把品析邓稼先的精神品格放在首位,把理解作者的大手笔与至情至义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了解了两个大写的中国“人”,从而深受教益。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

8、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了解写作背景。3.了解对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体会文章的中心。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3.品味文章含蓄精炼,富于情感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

9、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出版的诗集有淮上吟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读准字音典籍(jí) 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衰微(shui) 目不窥园(ku) 兀兀穷年(wù)沥尽心血(lì) 群蚁排衙(yá)

10、 硕果(shuò)校补(jiào) 赫然(hè) 心会神凝(nín)迥乎不同(jin) 迭起(dié) 气冲斗牛(du)辨清字形籍(jí)典籍 迥(jin)迥然藉(jí)狼藉 炯(jin)炯炯有神理解词语弥高:更高。弥,更加。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

11、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诗人和勇敢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臧克家写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去深入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结构严谨,衔接紧密。2.选材精当,中心突出。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方

12、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你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本教案设计有三点是较突出的。第一是朗读教学。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始终。第二,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有序性,依据阅读的整体性原则,由整体感悟推进到具体深入的探究品味,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第三,问题设计与探究,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留足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品、听、说以及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

13、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作者萧红和文章主人公鲁迅先生。过程与方法1.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4、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读准字音咳嗽(ké sou) 调羹(tiáo n) 阖(hé) 抹杀(m)揩(ki) 忧郁(yu yù) 喘(chun) 腻(nì)校对(jiào) 悠然(yu)辨清字形喘(chun)喘气 揩(ki)揩油 踹(chuài)踹倒 楷(ki)小楷 湍(tun) 湍急 谐

15、(xié)和谐理解词语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揩:擦,抹。调羹: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新课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扶持,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下面,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去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吧!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悟精彩句子】【把握文章主旨】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选材视角独特。2.平淡中蕴含深情。3.细节描写成功。【方法活

16、用,片段作文】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熟悉的人。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描写大文学家鲁迅的文章。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伟人形象。而在上课时则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绝妙的描写手法,并能运用到日常习作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鲁迅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从而获得教益。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17、2.了解作者及作品。3.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读准字音卿(qn) 邪(yé) 涉猎(shè liè)岂() 遂(su&#

18、236;) 孰若(shú)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当涂,当道、当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邪,语气词,后写作“耶”。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一词多义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文言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面省略介词“于”)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