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单元概述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
2、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朗
3、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北京的春节2课时腊八粥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藏戏1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北京的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简单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
4、开始做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5、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4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交流民俗资料。2读中感悟、交流探讨课文的表达顺序和写作特点。3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重点
6、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教师: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找老北京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难点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7、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
8、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9、,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
10、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
11、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第二课时1默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2学习课文安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
12、所写到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从而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三、领悟表达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
13、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
14、启发和帮助。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写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做年菜”和“吃团圆饭”两个场景,而课文对于这两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这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团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守岁等)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
15、残灯末庙)节日气氛:热闹、喜庆、团圆、祥和1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2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1.北京的春节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
16、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相关课件和视频、妙解学案练习卡2课时Ø 课时目标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Ø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师生交流:你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出示过春节的各种场景图片
17、)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指名说说从插图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文,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时间跨度大、热闹”等角度去交流。3.认读词语。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1)指名读,分组读,体会儿化音的读法。(2)学生交流不太理解的词语。(3)结合图片和资料(课件出示)介绍文中与
18、老北京地区春节的习俗相关的事物。4.指导书写。(1)听写词语。(2)根据听写情况相机点拨生字的书写。醋:左部是“酉”,不要写成“西”。燃: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摊:左中右结构,“又”写得窄而短。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2.全班交流,引导发现隐含的时间。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3.课件出示妙解学案练习卡,分组合作,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完成填写。4.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并在课件中逐条展示。5.学生借助表格,完整地说一说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借助表格这种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 合作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旨在让学生由
19、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为后面分清内容的主次、深入学习课文详写的部分等作好铺垫。四、分清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1.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一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2.学生在练习卡中把各部分的详略情况标注出来。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Ø 板书设计Ø 课时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Ø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
20、了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二、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1.学习“腊八”部分。(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腊八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3)指名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 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
21、个饺子。 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文章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课件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关键词语,结合生活经历,交流自己的感受。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 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课件出示课文“腊八”这一部分朗读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腊八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腊八节的美好, 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带着对腊八节的美好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4)对比阅读,思考:原文好在哪?原文: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
22、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改文: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
23、风俗特点更加突出,而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相机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究。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习俗,并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并简单地作批注。(2)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相机指导。3.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
24、分。 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课文: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 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感受: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 特点。 课文: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 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 事了。 感受: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其他小组交流补充:作者针对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小年吃糖人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祭灶王” 的风俗特点。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2)交流“除夕”部分。 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作者重点描写了除
25、夕这一天吃团圆饭、守岁、祭祖等习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课文: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 香味。 体会:从“家家”“赶”“到处”“香味” 等词语,可体会到除夕这一天的热闹。 课文: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体会: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 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对团 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指名读,读出除夕这一天“热闹、团圆”的气氛。(3)交流“正月初一”部分。 学生分小组交流。课文: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 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
26、待客人。城 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 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孩 子们特别热心去逛 感受: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同的人 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不同的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好。 学生分角色朗读初一人们各自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天与除夕不同的热闹。(4)交流“正月十五(元宵节)”部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 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 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将上面段落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 教师小结:同一意思用不同词语表达, 作家用丰富的语言使文章读来生动活泼。三、整体阅读课文,体会详略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酶类生化制剂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科罗索酸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中国马钱苷酸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聚酯漆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晋城市中医院护理科研资格认证
- 鄂尔多斯市中医院科室副主任年度绩效考核
-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儿科影像诊断考核
- 2025年中国清水混凝土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庆市人民医院血液病相关免疫学检测项目选择考核
- 晋中市人民医院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考核
- 2024年光伏电站运行专业知识题库
- 医疗器设计变更
- “夜经济”背景下喀什古城旅游发展策略
- 《机械制图(多学时)》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初级会计基础知识必背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4版黄丽亚课后参考答案
- 2023年高教版中职新版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册编制
- 新建2MW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英语日常交际用语200句
- DL∕T 1056-2019 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督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