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设计15.自相矛盾 【教材分析p 】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互相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巩固得很,随意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意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接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课题 自相矛盾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的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

2、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络上下文猜想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开展、高潮和结局,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开展、高潮和结局,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开展、高潮和结局,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

3、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络上下文猜想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假如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

4、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化的道理。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

5、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7.老师范读课文。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的根底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浸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新课 教学 33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

6、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3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适宜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理解文言文。【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2鬻(yù):卖。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5利:锋利。6以:用。7弗:不 。8应:答复。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7、?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老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老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根底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展理解。2运用:比方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

8、/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学生练习朗读。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4.老师范读。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根底。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的字注音。楚人有鬻 盾与矛

9、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 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二、把以下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楚人 卖。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誉 楚国人。陷 锋利。利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以 答复。弗 用。应 不 。【答案】 一、yù dùn máo wú _iàn fú 二、楚人:楚国人。鬻: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利:锋利。以:用。弗:不 。应:

10、答复。第二课时  教学 目的 1.理清故事的起因、开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新课 教学 36分钟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3小组合作,

11、质疑问难,共同讨论。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老师相机指导并小结。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存。但凡古今意义一样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4“换”,就是交换。用现代词汇交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

12、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根底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老师相机指导并小结。故事范例: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荣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快乐,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

13、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夸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他又举起他的矛,夸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场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巩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惭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从那之后,商

14、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化感悟。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

15、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6.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答复。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答复?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誉。二深化理解,探究寓意。1.互相交流,深化理解。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开展、高潮和结局。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老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

16、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巩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1谈话激趣:假如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老师巡视。3指名小组

17、现场表演,师生评议。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表演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场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5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假如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3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接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

18、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p ,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 内容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说说以下“之”“其”是什么意思。1誉之曰 之:2又誉其矛曰 其:3吾盾之坚 之:4其人弗能应也 其: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二、读下面

19、短文,答复以下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那么寓言名叫 ,选自 作者是 时期 家 。2.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以下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4.这那么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那么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场面。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3同伙间不要互相争吵或冲突。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答案】 一

20、、1代指他的盾。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3的。4卖盾又卖矛的人 5的。二、1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战国 思想 韩非子 2.1的人。2穿透。3用。4不。3.1夸耀它说。2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1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学习新课时,先听老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纯熟,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

21、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理解。学生在读通的根底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严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夸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详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p 】 自相

22、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互相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巩固得很,随意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意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接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作者介绍】 韩非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华最多的二人之一(

23、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与效益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擅长用大量粗浅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

24、会人生的深化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搏斗兵器。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长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锋芒,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锋芒。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锋芒。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搏斗兵器。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锋芒,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开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

25、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场,较多使用钢铁锋芒。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锋芒才逐渐取代青铜锋芒。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进步,锋芒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盾: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一般在战场上或单人搏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国君芈音M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 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如今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局部

26、地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文言文 1.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根底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根底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创造,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异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

27、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别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如今语法与词汇两方面。2.翻译方法 1录:但凡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 “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络上下文,选准它确实切解释。3理:

28、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

29、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6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成心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标准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寓 言 1.定义: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挖苦或劝诫的性质。2.特点:1寓言的篇

30、幅一般比拟短小,语言精辟简练,构造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挖苦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化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表达。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4常用手法:比喻、夸大、象征、拟人等。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3.分类: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4.作家评价: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

31、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清楚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翻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泼。” 5.成语故事和寓言:成语故事可以分为三类 1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阿拉伯人和他的骆驼2历史:铁棒磨成针狡兔三窟三顾茅庐老马识途吕后执政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孙庞斗智3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旱神女魃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精等。6.寓言故事的来历:“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表达一个小故事,而又于详细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化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述辞理的手段。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7.四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韩非子语录 1.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