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7课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唯有淡淡袭来的薄雾和轻烟。看,月上东山,天宇云开雾散,云开雾散,光辉照山川。千点万点,千点万点,洒在江面。恰似银鳞闪闪,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扑棱棱飞过了对面的杨柳岸。听,清风吹来,竹枝儿摇,摇得花影零乱,幽香飘散。何人吹弄箫声笛声,笛声箫声和着渔歌,自在悠然。欸乃韵远,飘向那水云深处,芦荻岸边,唯有渔火点点,伴着人儿安眠,春江花月夜,怎不叫人流连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便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

2、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1作家作品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一为代答闺梦还,这首诗写闺情,诗风近齐梁体,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有春江

3、花月夜数首,其余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袭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3相关知识乐府:两汉时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元和四年(809)以后,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虽为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

4、了江南春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4文化常识【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1字音识记扁舟(pin)滟滟(yn)衣砧(zhn)霰(xin) 纤尘(xin) 碣石(ji)青枫浦(p) 汀(tn)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1)江流

5、宛转绕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2)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明亮的样子(3)可怜楼上月徘徊:可爱(4)愿逐月华流照君:追随月光(5)汀上白沙看不见:沙滩(6)落月摇情满江树:摇荡情思1对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人们意见不一。那么,你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分为两部分:层次起止描绘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无限感慨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组成了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意境表现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2这首诗从

6、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提示: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3在本诗中诗人描绘了两幅图: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下半篇的人生图。诗人是怎样由“自然”过渡到“人生”的?找出其中的过渡诗句并简要分析。提示:过渡句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荡漾

7、,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图转到了人生图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句诗中的“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提示: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5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的?提示: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

8、提供背景;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接着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写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6“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几种不同的景色?诗人突出这轮明月的用意是什么?提示:1课文主旨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

9、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2结构图示春江花月夜3写法赏析(1)韵律美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含蓄隽永。诗人内在的感情是那样的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从而诗的韵律也变得抑扬顿挫。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反复,音乐的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婉转而谐美。(2)情感美前八句紧扣题意,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织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后八句由“江月”联想“人生”,由写景转入抒情

10、。“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人类的存在与明月的存在相得益彰。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却并不颓废,并不绝望,这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3)哲思美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使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4课文译释春江花月夜如何鉴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一、知识讲解二、答题步骤答题要点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

11、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2准确捕捉诗中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句使用的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答题步骤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1)3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步骤2)4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步骤3)三、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12、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淀:通“靛”,深蓝色染料。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第一问)比喻,全诗几乎句句设喻,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排比,开头四句写长江、淮山、江帆和山泉,四个排比句,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夸张,如“白如练”“青如淀”“疾如箭”“飞如电”等,既是比喻又有夸张。(第二问)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课内素材【素材积累】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

13、月明!描绘海边夜景之美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人生无尽,生命不止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抒写望月抒怀的乡情【运用示例】4月12日,钱塘江进入春汛大潮期,壮观的“一线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潮来时,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上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落潮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动

14、静之间,彰显了大海力量的巨大雄壮。(优秀作文钱塘观潮)拓展阅读想象张若虚庄晓明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混血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

15、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

16、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胎出。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

17、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叹息。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已成了中国诗人所向

18、往的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博尔赫斯在他的一篇精彩随笔论惠特曼中曾写道:一直存在着两个惠特曼,一个是由一生枯燥乏味的日子构成的凡俗肉躯,另一个则是由诗歌的天国般的宇宙所提炼出的伟大象征。而后者在本质上,可能更接近真实。这使得我的这篇文章的展开,有了充足的勇气,甚至产生了更大的野心,试图同时从形而

19、下和形而上两方面,勾勒出一个诗歌艺术大师的形象。作为张若虚的同乡,我有资格这样要求自己,并进而索要一本完整的张若虚诗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又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张若虚仅留存下一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首仅为文史研究者知晓的代答闺梦还,这简直是造化弄人。看过代答闺梦还的朋友应有这样的感觉,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一般诗人作出此等诗来,应颇可自负了。然而,若站在伟大的春江花月夜身边,则不啻天上人间,显得局促,拘谨,没有能够充分地铺展,放开。这里,历史又出了一个谜:为什么这首平淡的诗作,能和春江花月夜一道,挂在张若虚的名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它应是张若虚的少年成名之作,

20、而有机会侥幸流存。如果仔细品味,此诗奏鸣曲式的结构,对时光流逝的怅然咏叹,都是张若虚的风格,并预示了日后的发展。但不论怎么说,此诗只能充当张若虚诗集的底座,在这底座与塔尖的春江花月夜之间,按常识推断,至少应布满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样风华的诗句。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古典时代,诗人作品的散佚,应属正常现象。然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至今仍有九百余首流传,连清心寡淡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亦传下了二百余首诗歌,何以张若虚独受此重大打击呢?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全唐诗仅有寥寥数语:“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

21、。”对于包融,我所知不多,至于贺知章、张旭,当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唐人那特有的饱胀的生命力,蔑视习俗,乖张行为,而名噪一时。张若虚当时能与此辈并提,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上,一定有不俗之处,从春江花月夜所透露出的气质分析,张若虚应与激情迸飞、外向型的贺、张辈相反,以内倾的沉思、哲人的孤僻而引时人注目。无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出版业和传媒均不发达的古代,对诗人并非幸事,遑论李白,即使方正拘谨的杜甫,也会怀揣诗章,壮游天下,四方拜谒,博取诗名,并有助于自己诗篇的流布。因此,许多平庸的诗卷,都能在全唐诗中占有醒目的篇幅。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尽管,他曾以最初的“文辞俊秀”,如代答闺梦还一类的作品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这一罕见的情形,可论证他彻底的孤独。与王维们的终南捷径相反,他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完全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几乎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想象着那样一个“清昼犹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