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_第4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篇一:初中语文试讲题目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3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2、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4 、教学设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完成课前思考题:

3、那花那人那段经历2 、激发情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那人母亲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3 、疏通文章结构线索看花,3次1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2 )、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3 )、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4、思考,讨论:(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什么时候?喜出望外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烦不烦!絮絮叨叨(2)品味语言1 、找一找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2 、说一说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1 )、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2 )、学生讨论明确:如: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

5、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

6、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3 、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4 、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1)、“我”懂得了什么?(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7、?(四)、小结归纳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怀念那花菊花1 、“我不去”那人母亲索:看花2、“什么时候”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秋天的线3、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散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

8、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三、教学目标:基于新课标三个维度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 、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4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目标的设置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

9、点确定为:重点:5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6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难点: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八步,分别是:(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

10、学生谈感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2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

11、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1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学法指导: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2 、感悟语言的对称美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

12、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1 、指名读6、7段。2 、扮演角色,心灵对话。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3 、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

13、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4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

14、,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进一步补充培根的名言,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该坚持和发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1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2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为了学以

15、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第二道题,让学生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完成课堂练笔。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

16、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1 、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 、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设计意图:行胜于言,由言到行,行后有感,学生能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接受来自于生活的检验,用笔将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七、板书设计:散步莫怀戚我f母亲TJ妻子儿子尊老爱幼板书图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课的板书,设计了一个围着

17、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尊老爱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八、评价分析:我这堂课的主要宗旨就是具有实用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放手自学点拨到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引导,组织。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篇二: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

18、目的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2 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1 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 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3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4 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教学方法“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

19、,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二、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1 初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给段落标上序号。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2 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多音字:恶模薄折形似字:灸炙(二)具体

20、研习。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

21、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板书主要内容。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板书主要内容。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

22、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三、课堂小结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悬念的解决提问

2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四、布置作业1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2 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3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五、板书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二、检查作业情况。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二、研习课文1 研习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

24、不隐恶”的写作风格。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2 具体研习。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3 研习反馈。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

25、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

26、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

27、):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三、课堂总结1 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2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3 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故乡教学设计鲁迅【教学目标】:1 、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 、学会辨析段的类型。3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

28、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 、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3 、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4 、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1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2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

29、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三、复习小说知识: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四、整体感知:1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