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单元 美好品质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进行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的美好品格和伟大精神,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同时,初步了解记叙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学会叙写一件简单的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时要注意,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默读效率;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三是不要拔高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司马光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水瓮救出落水孩子的故事。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
2、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及与现代文的差异。2-3课时灰雀本文讲述了列宁在寻找惹人喜爱的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通过交谈引导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人物的精神;体会列宁和男孩对灰雀不一样的爱。2课时手术台就是阵地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的动人事迹。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结合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2课时一个粗瓷大碗本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赵一曼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动
3、人事迹。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1课时口语交际请教学会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人请教、追问。1课时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向大家介绍一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能清楚地写一次玩的过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学会默读,掌握做记号、请教、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的方法。能交流、总结默读的方法;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和“目”有关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句
4、子;学会分类整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朗读、背诵、积累。2课时识字加油站认识和“目”有关的字、词,并认识5个目字旁的字。词句段运用辨析“陆续、连续、继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写一句话;按类整理购物清单。日积月累积累关于关爱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名言警句。24 司 马 光教学目标“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难点)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重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司、跌”等5个生字,自主识记。2.能按照文
5、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小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上官、诸葛、欧阳)2.简介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
6、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1)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识字方法:学习“庭、众”等字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司、持”等字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学习“庭、跌、众、皆”可以用汉字加减法进行识记。(2)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没()”“得()”的认读。(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
7、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4)听音频朗读,齐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留意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1)指名说说课文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或提问。(2)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水迸,儿得活。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8、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四、课文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布置课后思考题:文言文的用词写句,与现代汉语具体有哪些区别?2.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背诵课文。(“学案”,“”)1.结合注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2.体会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老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二、研
9、读课文,重点探究1.词句理解:群儿戏于庭。(1)指名读,理解词语。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2)说说句子的意思。提示: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2.词句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1)引导学生理解“瓮”
10、“登”“没”等词。(2)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3)这句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前文“戏”可见玩耍的愉悦,后文“没”可见情况凶险,前后反差营造危急气氛。)3.词句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理解词意、句意。(2)理解“众皆弃去”。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示例: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3)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
11、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一读,培养文言语感。(4)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4.词句理解:水迸,儿得活。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出示句子:水迸,儿得活。)(1)理解“迸”“得活”,说
12、说句意。(“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2)危机解除了,此时众人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5.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三、感悟形象,复述故事。(1)小孩落水后,孩子们都有哪些反应?(2)从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司马光怎样的品质?(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4.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1)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2)增加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使故事情节更生动。(
13、3)善用肢体语言使讲述更吸引人。5.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拓展材料: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
14、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四、比较差异,熟读成诵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
15、文,容易理解。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课文。五、指导书写,作业设计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司、庭、登、跌、众、弃、持)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3.布置课后作业。(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16、。(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学案”,“”)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17、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梳理、总结,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24 司马光课题司马光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
18、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1.(课件出示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
19、自由朗读,简单交流句子的意思。 3.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语言的不一样,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5.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6.(课件出示3)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设计意图:出示文言文句段,把学
20、生不知不觉得带到学习文言文中来。】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4)s tn dn di zhn q ch ji 司 庭 登 跌 众 弃 持 皆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后鼻音“庭、登”。 去掉拼音读,齐读。2. 指名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3.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
21、意思。)5. 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课件出示6、7)(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2)戏:玩耍。(3)于:在。(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5)一儿:一个小孩。(6)登瓮:爬到瓮沿上玩。(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瓮里。(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9)众:别的孩子们。(10)皆:都。(11)弃去:跑到外面。(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13)击瓮:使劲向瓮砸去。(14)破之:瓮破了。之,它,指瓮。(15)水迸:水流了出来。(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 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
22、师评议。(课件出示8)(1) 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瓮,一个小孩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里。瓮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 (5)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7.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引导学生注意课件中红色的文字,告诉学生,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23、8.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9)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瓮,一个小孩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里。瓮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指名朗读,自由读。)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 司马光砸瓮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 3.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
24、司马光很聪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10)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板书: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4.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1. 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
25、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司 庭 登 跌 众 弃 持1.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跌 持”为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写的左窄右宽。“登、弃”是上下结构,“庭”是半包围结构。 2.师指导写字“庭”半包围结构,注意“广”作偏旁时,要写得宽大一些,横、撇要长一些。“登”,上边部分“癶”旁,不要写错,看清笔画,下面的“豆”穿插进去,要写紧凑。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设计意图:从字词句到文言文的朗读,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文言文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意图:根据注释尝试理
26、解,不懂的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探究和自学的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设计意图:红色的字的展示,教会学生学会补白,领会学习古诗文的正确方法。】板书设计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课堂作业新设计1选择正确的读音,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 di)没(mi m)水中。众皆(ki ji)弃去,光持(ch c)石击瓮破之,水迸(bn bn),儿得活。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答案】1 di m ji ch bn 2
27、(1)戏:玩耍。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2)登瓮:爬到瓮沿上。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瓮,有个小孩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里。(3)破之:水瓮破了。 之:它,指水瓮。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
28、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
29、,讲的是司马光砸瓮救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一、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二、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技术在行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 心理辅导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 抖音商户编导短视频开头吸引力制度
- 全球石油市场供需格局调整与价格走势对能源市场供需预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报告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杭州上城区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岭中学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公路客运行业2025年转型升级与智能停车场建设研究报告
- 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与突破路径报告
- 2023贵州毕节市纳雍县人民医院招聘第一批编外专业技术人员30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儿童疼痛与舒适度评估量表
-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数英物化五科试卷及答案
- 新华书店读者问卷调查表
- GB/T 20946-2007起重用短环链验收总则
- GB/T 18391.3-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3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
- GB/T 10610-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 济源幼儿园等级及管理办法
- 房地产开发全流程培训讲义课件
- DB44-T 2163-2019山地自行车赛场服务 基本要求-(高清现行)
- 云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