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件(可用)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_第1页
复件(可用)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_第2页
复件(可用)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_第3页
复件(可用)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_第4页
复件(可用)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2015.6一、七年级下册古文内容(一)5伤仲永一、重点实词。1、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3、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4、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6、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7、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8

2、、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二、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三、各种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1、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2、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1、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2、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1、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四、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

3、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五、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泯然众

4、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六、理清文章结构。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8道题)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

5、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6、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7、矣。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八、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

8、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

9、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

10、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

11、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九、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求仲永的诗。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文: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

12、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4、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 译文: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译文: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二)10木兰诗一、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贴上,2、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伙伴3、策勋十二转 策通册 ,登记二、古今异义:1、阿爷无大儿 :古义是:爸爸,今义是:爷爷、祖父

13、。2、雌兔眼迷离: 古义是:眯着眼,今义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3、但闻黄河流水:古义为副词,只;今:转折连词,但是4、出郭相扶将:古义指:外城;今多作姓氏。5、双兔傍地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6、不闻机杼声 :今义:用鼻子闻 古义:听到7、旦辞爷娘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 古义:离开三、一词多义:市: 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 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 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 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四、

14、词类活用:1、问女何所思:“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2、策勋十二转: “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原是动词,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4、愿为市鞍马:“市 ”,名词作动词用,买。五、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六、默写填空:1、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

15、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6、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7、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8、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9、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10、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11、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七、判断修辞手法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对偶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对偶3、东市买骏马,西市

16、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6、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7、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真8、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偶八、回答问题1、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磨刀霍霍和扑朔迷离。2、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3、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4、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

17、神。5、“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反问。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7、出自本文的成语扑朔迷离 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九、翻译句子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译文: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

18、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译文: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译文: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三)15孙权劝学一、通假字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二、一词多义1、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2、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9、(认清)三、古今异义词1、辞:古义:推托。(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2、治: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治理 3、及: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4、过: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5、更: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6、但: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7、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8、往事:古义:历史(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 9、大:古义:很(自以为大有所益)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10

20、、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独自,孤独 11、 就:古义:接近、靠近(蒙乃始就学) 今义:就。四、特殊句式1、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2、反问句 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五、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填原句)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吕蒙开始却以 军中多务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给吕蒙指出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

21、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两个成语是: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看)5、结合文中语句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孤”字表明孙权是三国时吴国国君,“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明孙权对部下关心爱护 且要求严格,“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表明孙权对下属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以为大有所

22、益。”表明孙权对下属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善于说服别人,对部下要求严格 ) 吕蒙:“当涂掌事”表明吕蒙是吴国名将。“蒙乃始就学”表明吕蒙能知错能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明吕蒙有军人的坦诚豪爽。(虚心肯学,知错能改,也很有幽默感)鲁肃:“与蒙论议”表明鲁肃是吴国谋士,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明鲁肃对朋友进步十分欣喜。“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表明鲁肃非常懂礼貌。(敬才爱才) 6、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1)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 (2) 学习不可等待,不可推辞,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增长知识才干。 (3)我们要以发展的

23、眼光看待别人,肯定别人的进步。 7、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B.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8.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9.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 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 的态度。10.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

24、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六、翻译以下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书成为博士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长兄怎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四)20口技一、词类

25、活用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2、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3、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4、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5、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6、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7、侧目(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看)8、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二、古今异义1、会,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2、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稍稍正坐)4、间,古义:夹杂 今义:事物两端之间(

2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股,古义:大腿 今义:或指臀部6、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几欲先走)7、是,古义:这,那 今义:判断动词,是(当是时)8、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9、善,古义:擅长 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10、闻,古义:听见 今义:嗅到 语音(微闻有鼠)11、名,古义:说出 今义:名字,或作量词(不能名其一处)12、微,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微小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13、施:施八尺屏障(古:设置;今:设施)14、奋:奋袖出臂(古:扬起;今:兴奋)三、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四、一词多义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通

27、“座”,座位)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7、备:众妙毕备(具备)8、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9、绝:以为妙绝(极点)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翻译: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翻译:凡是(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全都有了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在这时候,客人

28、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六、表时间的副词: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七、问答题。1、“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善字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出来的。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声音的?答:由远及近,由小到大。3、为什么交代道具时,连用四个“一”字?答:暗示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写出了听众的那些心理?这样写对

29、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感到满意,为表演者技艺所折服。对表达中心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5、结尾句“一人”起到了那些效果?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答:既照应开头,也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表演者技艺高超,有余音绕梁之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6、文中五次重复使用“百千”,有什么作用?答:“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急、火猛。也渲染了人们的紧张和慌乱。7、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答: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善”8、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答:两个 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

30、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9、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三次。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10、作者在选文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效果?答: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11、第段描摹一个声响场景,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按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的顺序。12、你能说出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答:作者按照时

31、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

32、句说明了什么?答: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14、第二段中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写出了那些心理和内心感受?答:“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15、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观众反应如何?答: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观

33、众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16、.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答:“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17、 “犬吠”这两字,有何作用?答:犬吠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由睡到醒的原由。18、“正坐”和前文何处形成照应?答:“正坐”和“伸颈,侧目”照应。19、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答:以动写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20、本文展示民间艺人技艺高超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这种写法的好处何在?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着力描绘听众的反应,这是

34、侧面描写。两者结合起来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一突出口技表演之“善”。21你认为口技艺人的表演“妙”在何处?(围绕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谈即可。) 22、请设计一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文字,更好的突出表达效果。答:他美妙的歌声在室内回荡,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伙伴们个个静静地倾听,神情是那样的专注,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神往23、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联系上下文有什么作用?答:写由醒到又睡的经过和宾客情绪变化,承上启下24、第四段中“忽一人大呼火起”一句声响有何特点和作用?答:声响突如其来,情势紧急,引出着火和救火场面。25、第四段中一家四口的声响可

35、想见当时什么情景?答:四口人突然感到祸从天降,陷入危难之中,紧张,忙乱。26、第四段中宾客的反应从那些方面表现的?答:从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方面表现的,反衬口技人技艺高超。27、那些声音说明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这些声音和“当是时”之后的声音有何不同?答:“欠伸”“呓语”“大啼”“絮絮不止”说明一家人由睡到醒,以上是单音表演,“当是时”后是混合声表演。28、由口技之精,我们可以联想到各行各业的技艺之善,如果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可就“德”和“才”“苦练”和“顿悟”等展开,有恒心,争取做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29、表演者技艺为什么这样出神入化?这给我们什么启迪? 答

36、:勤学苦练的结果,凡事都要下苦功,做到精益求精。八、翻译句子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声音。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译文: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的惟妙惟肖。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文: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5、中间力拉崩到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译文:中间夹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

37、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6、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译文: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是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五)25短文两篇一、一词多义饮:1、欲得饮 饮:名词,喝的水2、饮于河、渭 饮:动词,喝二、古今异义词走:夸父与日逐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河:饮于河渭 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维:地维绝 古义:绳子。今义:维持三、词性活用北: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

38、向北道:道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西北:天倾西北 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四、疑难字词焉: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 焉:“于之”“于此”,往那里五、特殊句式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六、翻译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未至,道渴而死。译文:还没有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弃其杖,化为邓林。译文:他遗弃的手杖,化作桃林。4、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译文:(共工)愤怒地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文: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

39、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七、问答题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 ,它们都是 神话(体裁)。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答: 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答: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表现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5、夸父是怎

40、样一个人物?答: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暴躁、刚烈。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答: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表现了失败后的愤怒与不甘心,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9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10从夸父逐日这个古

41、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1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12、如何理解本文主题?答: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六)30狼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重点词语 1、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2、缀行甚远(紧跟) 3、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4、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6、

42、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7、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8、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9、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10、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11、一狼径去(离开) 12、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13、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14、屠暴起(突然) 15、又数刀毙之(杀死) 16、一狼洞其中(打洞) 17、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18、止露尻尾(屁股) 19、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20、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21、狼亦黠矣(狡猾) 2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欺骗) 23、只增笑耳(罢了)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

43、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四、一词多义 止: 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

44、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 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

45、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五、古今异义 1、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2、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3、缀行甚远 (缀:古义:紧跟 今义:连接)六、翻译句子1、投以骨。译文:把骨头投向(狼)。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3、场主积薪中,苫蔽成丘。译文:场主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

46、过给人们增添点小廖罢了。六、问答题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狠)2、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3、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投以骨(对狼抱有幻想)。4、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贪婪。)6、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屠大窘,恐前后受其7、“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丢掉幻想,准备抵抗8、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9、狼的表现呢? 眈眈相向10、表现了狼的什么特

47、点?阴险狡诈,愚蠢11、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12、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13、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14、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

48、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15、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16.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17、作品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三、七年级下册文

49、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作家,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台湾作家。3.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丹麦作家,安徒生。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

50、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表现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光未然,本名张光年。现代作家、评论家。7.最后一课作者是都德,法国作家。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选自李大钊选集。作者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9.土地的誓言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作者是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10.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11.邓稼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

51、在闻一多全集中。作者臧克家,诗人。13.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七卷。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本文作者是何为。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济南文艺。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本文作者是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15.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6.社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本文是一篇小说。17.安塞腰鼓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是刘成章。18.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作者是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

52、家。19.观舞记选自冰心全集,作者是冰心。20.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作者是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的进士。21.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的创作方面。22.在沙漠中心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23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作者是郭超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24.真正的英雄选自世界名人演说经典。作者是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25.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集释。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6.猫选自郑振铎文集。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27.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作者是沈石溪。28.华南虎选自诗刊,作者是牛汉。29.马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是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30.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