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期末论文_第1页
敦煌期末论文_第2页
敦煌期末论文_第3页
敦煌期末论文_第4页
敦煌期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题目(中) 敦煌文物“丢失”思考 姓名与学号 刘旭东 3140105251 指导教师 窦怀永 年级与专业 大三 临床医学 电话 敦煌文物“丢失”思考(浙江大学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浙江,杭州,310058)摘 要 敦煌文物在1900年被王道士发现,随后经过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欺骗使得许多文物被运到外国。本文假设敦煌文物没有被王道士变卖而是全部存留在中国,通过分析王道士的处事风格,文物各个时期的保护状况和的发展来映射当今文物的保护现状,并希望我们能够对文物的保护有更高的要求,能够使民众对文物,文化有更深的认同和敬畏。关键词 敦煌文物;王道士;结局;反思1. 引言1900年,王道士在敦煌发现

2、藏经洞,随后其挑选其中精美的画卷,经文送给当地官员,但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随后的时间内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先后来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精美的文物,在伯希和带往北京的几件文物被北京的学者发现后,中国人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认识这批文物的价值1。然而,结局并不美好,剩下的文物被运往北京的途中被各级官员不断克扣,而且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敦煌,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无法磨灭的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假设这批文物没有被卖到外国,而是留在了国内这批文物的结局,并能够通过分析了解国民对文化,对历史的真实感触。2. 文物四分五裂假若王道士没有把文物卖给中国人,我想他会继续送给他“欣赏”的中国人,直到有中国人发现敦煌

3、文物的价值,文物会接着被各级官员克扣,瓜分,破坏。写卷想必也会变得更为残缺,难以研究。2.1 王道士“送礼”王道士在发现藏经洞之后不断地把自己发现的经卷,画卷送给自己想要巴结的人。曾经把一 箱子写卷送给了驻扎酒泉的安肃道的道台兼兵备使廷栋,这位自负的满清官僚觉得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留下经卷,而没有表示特别的兴趣2。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人们鉴赏水平不高,所以在敦煌文物引起人们重视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虽然这个时间不好估算,但是肯定比后来北京学者意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时间要晚许多。从王道士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处事方面趋炎附势,喜欢巴结权贵。假若敦煌文物没有被外国的

4、探险家骗走,我想在这段时间内,王道士必定会继续挑选精美的文物送给当地官员。可以想象,在王道士的“送礼”过程中,大量的文物会被当地的官员,富商得到。然而,一旦文物到达富商手中,而不是在国家的管制之下,敦煌文物的研究必然存在许多的困难,我们如今也就很难看到完整的敦煌遗书。2.2 国家的不重视 按照我的猜想,敦煌文物由于过于精美,其价值被发掘也就是时间的问题,假若在当时有一天人们发现了其中的价值,那么必然跟北京学者看到伯希和带来的敦煌写卷后的结果相似,经卷会被押送到北京。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情况。负责收购经卷的官员并没有十分用心,虽然运到北京的残卷超过一万个编号,但留在当地的写本和残片也不在少

5、数地方官府对经费的截留,使王道士所得到的官府经费还不如斯坦因和伯希和给的多,于是他把一些书法整严的写经偷偷地藏了起来3。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历史上经卷在被押送的途中,不少经卷“流失”在当地,加上各级官员的贪污,经卷到了北京已经是折损大半。我们可以试想,要是这批文物被押送进京的原因不是伯希和的展览,而是一个学者猛然的发现,那么敦煌文物虽会引起重视,但在那个国弱民穷的时代此事必然不会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对应的,国家拨来的经费会少,王道士克扣的经卷会多,官员们押送的效率会低,我们看到的写卷会更加残缺。我们知道,流失在外国的写卷大多安放在各个国家的博物馆,而且被很好地保护着,加入写卷没有到达外国,而是像

6、我推测的那样分散在民间,流散写卷必然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我们应该更难看到敦煌的全貌。3. 敦煌文物被破坏3.1 民国时期遭破坏 民国北京政府建立后, 内务部认为“国家无保护之专章, 遂致易散而难集, 商人借贩运以营利, 因之积久而渐亡。”在 1916年 10月制定了保存古物暂行办法, “兹酌定暂行保管办法五条, 除通行各省外, 合行令知该尹通饬所属, 一面认真调查, 一面切实保管。4”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大量的与西方交流,民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为后来的新中国法律法规奠定了基础,文物保护也是如此。然而,当时民国政府虽然出台各种文物保护法规,但是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使得这些政策的推行十

7、分麻烦。我想,处于边远西部的敦煌应该也是看不到这些文物保护法规的。这样,一些列的问题应由而生,假如文物没被外国人骗走,我们后来发现敦煌文物价值的时间就会延迟,这样很有可能就是民国时期才被重视。这样的话,文物的保护很有可能是就地保护,在敦煌或者是甘肃地区设置场馆。这也会使当地官员,民众产生“天高皇帝远”的心理,对文物保护十分不利。一方面,莫高窟及其他洞窟会疏于管理,当地民众可能会哄抢和破坏。另一方面,在当地保存的经书写卷也会有很大的流失和破坏。3.2 新中国时期破坏 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程度,但是文物破坏的状况时有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在解放初期,在上海有大批文物被送到造纸厂回炉

8、,当时书商郑振铎曾大力回购,但奈何杯水车薪,无法挽回5。这只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民众不懂得保护文物,文物保护似乎成了口号,标语,而不是在人们真正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大多民众在当时没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那么他们手中的文物就可能被当做废纸对待。无论多完善多浩瀚的法规都改变不了人们内心真正的愚昧,假若在当时大多数人对文物古迹都有上述“垃圾”的心态,我想敦煌文物就算没有到达外国,而是像之前猜测大多散落在民间,这样也难免会有许多古迹被丢弃,破坏。4. 文物的丢失,走私当今社会,我们的国民在呼喊通过各种途径找回海外丢失文物的同时,文物的失窃,倒卖还在进行着。这些案件不断地出现,不停地讽刺着那些

9、高声呼喊文物保护的人们。当然,这种事件更容易引发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曾经近百年的耻辱的回忆。4.1 文物丢失据甘肃省文物部门提供的情况,甘肃省08年已有馆藏文物失窃6起,失窃文物15件,包括一级文物两件6。或许,不是因为这两件一级文物的丢失,没有人会想到文物还会有“失窃”。我们也可以猜测,真正的失窃数量远不止这些。虽然这些文物的失窃途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这些时间可以影射出来的,那就是我们的文物保护还有待提高。文物丢失绝对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地的文化保护单位在呼吁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在讲着保护经费的不足。经费的不足,只能说明我们有可能文物会有破损而不是说文物会丢失。在发生这

10、种事情之后,大多数单位会想尽办法,找足理由去敷衍过去,却不会真正去改善文物保护措施。我们在想起那个被帝国主义压迫的年代总是会把很多错误堆积到帝国主义的身上,文物保护也有这种倾向,而帝国主义离开之后,我们还要找理由推脱。这不是爱国主义情怀反映,而是不敢承认不足的体现。4.2 文物走私 以广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查获的文物走私案比1985年增加了50%,其中“越线文物”增加近两倍。查没的100件文物以上的案件有13宗。而且当时刚出土的兵马俑也有走私现象7。敦煌的文物没有全部留在中国,而是部分流失在外国。我没有查阅外国敦煌文物的保护状况,但是单单从中国上世纪的文物走私案件来看,敦煌文物要是

11、悉数保留在中国,那么随着其价值的被发现,文物走私将不可避免,盗窃敦煌文物也会十分严重。或者说,若是文物悉数保存,难免不会多出几个“王道士”。5. 敦煌文物“丢失”思考假如,只是假如,敦煌的经书写卷悉数保存至今,那么这些文物必然也会安放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之中,它们的命运是否跟甘肃文物部门口中的“15件”一样呢?敦煌的文书数量很大,其保护工作放到如今也应该是有些困难的,假如部分敦煌文物没有放到外国,而是全部留在中国,我想,它们也会有很多会不知踪迹。 我们在不停地呼吁保护文物,弘扬文化。但是当我们把大多数心思都放在了那些国家羸弱岁月的创伤上的时候,谁又能保证国家强盛时候不是真正的文化丢失。历来,

12、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字狱”,文物的破坏,书籍的损毁都是不计其数的,但是文化从来没有断过。文化的价值永远都是创造,我们固然为失去的心痛,但这不能代表我们可以永远用曾经的痛苦麻醉现在的灵魂。是时候,整理大脑,是时候,转变思维,也是时候,真正弘扬文化了。我们理应反思,是什么让我们把民族仇恨联系到了文化贫瘠上面,又是什么真正刺伤了中华文化。文物的丢失还会再有,古籍的保存再好也敌不过时间的摧残,只有国民真正重视文化,而不是通过亿万金钱买来文物却陈列在博物馆无人驻足欣赏,这样,文化才不会死。6. 结论历史不可逆转,但是假设可以发现问题。我希望,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可以做到更好,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文物可以长久

13、流传,文化可以长远影响。对于文物,不仅仅是敦煌文物,他们不应该仅仅是博物馆的摆设,更应该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灵魂。我们在假设中可以看到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不足,但这些不足同样可以成为历史,而不是今天和未来。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过去的一百年我们的文物保护的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使得敦煌文物“因祸得福”,但这不是我们该庆幸的地方,而是我们该反思之处。只有广大民众认识到敦煌的价值,能够自发性地保护敦煌文物,不去破坏,这样敦煌学才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敦煌。7. 参考文献1金荣华. 敦煌文物外流关键人物探微M. 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99-102.2A. stein. Steindia,,Oxford 1921,pp.802,803,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