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出题人:陈贞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每题3分,共3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监(jiàn)生 渣滓(z) 涟漪(yí) 混(hùn)水摸鱼B.醪(láo)糟 倏(sh)地 气氛(fèn) 皮开肉绽(zhàn)C.狭隘(ì) 缱绻(jun) 皴(cn)法 位置相戾(lì)D.纤(xin)丽 肖(xiào)像 苍劲(jìng) 命途多舛(chun)2. 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烟霭 胡诌 撬开 推崇 生生不

2、息B. 跋涉 戕害 僻静 摇篮 更胜一筹C. 清晰 纯粹 掩蔽 恢宏 不容质疑D. 慰藉 摧毁 沧桑 窒息 油然而生3. 对下列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不更事:经历的事情少 遐想:不切实际的联想B.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玩索:细细地体会探寻C.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D. 荒诞不经: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缱绻:形容感情好难舍难分4.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

3、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B 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C 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

4、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D “一国两制”给予香港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使香港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6.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时注意力越是集中,大脑留存读物的信息量就越多。所以速读过程是感知、思维高度活跃的过程。人的注意力与阅读速度存在着某种“正”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的速度才可能加快;注意力不集中,思绪游离于读物之外,阅读速度自然会慢。不断回视,复读,速度慢了,信息量自然也就小了。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其他念头必定会:“乘虚而入”,从而造成“视而不见”或者前读后忘的结果。A. B. C. D.7.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

5、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B.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C.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D. 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中西洋画简史篇)。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B.王羲之,西晋大书法

6、家。字逸少,世称王右军。善书法,被后世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C.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唐代文学家,有“小杜”之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D.六国论的作者是贾谊,作者旨在借古讽今,以六国破灭之因来劝谏宋王朝不要采用屈辱投降的政策。9. 下列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用意识流的手法创作的春之声是一篇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散文。B.舒婷是中国著名女诗人,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她的致橡树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爱情诗。C.雷雨是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曹禺还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屈原、孔雀胆等经典剧作。D.古希腊的石头选

7、自中国当代作家、民俗文化学者冯骥才的珍珠鸟。10. 下列关于外国作家作品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桑地亚哥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硬汉形象。B.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指英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印度的泰戈尔。C.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最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的米洛的维纳斯阐述了他对残缺美的独特见解。D.肖邦故园的作者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雅·伊瓦什凯维奇。11. 下列交际语,使用谦辞敬语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我近期的绘画作品,请您惠存。B.令爱这次获儿童画大奖,多亏了您的悉心指导。C.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您留步,

8、恕不远送了。D.谢谢你给我的礼物,这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36分)材料1 甲午战争中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德国强占胶州弯,接连而至的打击极大地刺激了国人。“在野之有识者,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无柄可操,则不得不藉报纸以抒发其意见。”时代迫切需要通过办报当作舆论武器,借以救亡图存。创办报刊,利用报刊这种反应敏捷、传递快速、针对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泛而稳定的大众传媒形式,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创造变法风气,为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做舆论上的准备。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迫切的求变渴望的推动下,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道路参与政治,而以变法为宗旨的维新报刊恰好能满足他们的

9、心理需求。将办报与政治活动化为一体,实现自己参政愿望,是维新派作为报人角色存在的最基本的特色。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中国受辱数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上下不通”和“内外不通”,创办报馆、印发报刊是“起天下废疾”的“导端”,是一条全新的救国途径。 晚清时期,社会风气非常闭塞,“中国人士寡闻浅见,专以守残,数百年如坐暗室之中,一无知觉”。维新派认为,打破这种社会风气的方法就是办报。通过办报,可以达到上下内外之间的沟通、联系、和谐和统一。严复在国文报缘起中云:“国闻报何为而设者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康有为提出要以具有“匡政府所不逮”、可使“民隐得以上达”“借鉴敌情”、使知“新政”之功能

10、的报纸改变“士大夫不通外国政事风俗”的局面。1895年5月,康有为在其著名的公车上书中首次提出了开设报馆的建议。他通过宣扬报纸是“先王遗制”,争取清末统治者开放言禁,提倡办报。他建议光绪帝奖励办报,广布政教,并把设立报馆以“通其耳目”使“舆论渐明”作为维新派“举会”的先决条件。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再次提出“开报馆”“设报达聪”等主张,把发展近代传播事业作为变法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较之康有为,梁启超更加重视报纸这一传媒的宣传作用和话语权力,他认为,强弱之源在于吧“通”和“塞”,报馆的作用就在于“去塞求通”,假以时日,“则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由此,办报成为首要着手进行的一项工作。

11、1895年8月17日,筹备多时的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将“设报达聪”的主张变成了实际行动。 对于当时的“民智愚陋”,康有为深有体会,“甲午一役,鄙人当时考求时局曾上书请及时变法自强,而当时天下皆以为狂”,自此,他认识到“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所以他一再强调“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认为开民智的方法第一是办学校,二是兴学会,三是开报馆。而报纸一出“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较之学校、学会,报刊的影响更加深远、广泛。梁氏将报刊作为战场,希望改变民众,去掉群盲“积千年旧脑之习惯”。12. 下列关于原文1、2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争的惨败、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列

12、强的入侵,使得有识之士迫切需要把办报当作舆论武器,借以救亡图存。B. 维新派人士利用报刊应敏捷、传递快速、针对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做舆论上的准备。C. 将办报与政治活动融为一体,实现自己的参政愿望,是维新派作为报人角色存在的最基本的特色。D. 梁启超认为中国受辱数十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上下不通”和“内外不通”,创办报馆、印发报刊是唯一的救国途径。13. 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唯有办报才能救亡图存。B. 康有为认为“民智愚陋”,应把报刊作为战场。C. 梁启超比康有为更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和话语权力。D. 光绪帝非常支持康有为办报。14. 下列不属于有识之士“去塞

13、求通”“开民智”的途径的一项是( )A. 办学校 B.设报达聪 C.办报与变法分开进行 D.兴学会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晚清时期,社会风气非常闭塞,保守派孤陋寡闻,见识短浅,抱残守缺,数百年来不曾觉悟。B. 康有为通过宣扬报纸是“先王遗制”,争取清末封建统治者开放言禁。他认为,报馆的作用就在于“去塞求通”。C. 将“设报达聪”的主张变成实际行动的标准是筹备多时的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D. 有识之士认为开民智的方法一是办学校,二是兴学会,三是开报馆。较之学校、学会,报刊的影响更加深远、广泛。16. 根据原文,对有识之士办报目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4、是( )A. 通过办报以唤醒国人救亡图存。 B.通过办报以满足参政愿望。C.通过办报以疏通社会风气。 D.通过办报抒发个人郁愤。17. 下列给这篇文章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办报刊,创造变法风气 B.近代国人自办报刊第一次高潮成因C.把报刊当做武器和战场 D.康有为、梁启超自办报刊达到高潮。材料2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

15、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

16、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由之出

17、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 )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 )不还是阿的传统?( )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 )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

18、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18.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倘 岂 倘

19、 就 B.如果 就 那么 就 C.虽 但 若 则 D.尽管 那 可是 还1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拟修辞的一项是( )A. 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B.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C.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D.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

20、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1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3分) 22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21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21、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小则获邑(邑:城镇) B.暴秦之欲无厌(厌:厌倦)C.奉之弥繁(弥:

22、更加) D.以地事秦(事:侍奉)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 则秦之所大欲26.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7.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3、)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A. B. C. D. 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四、写作(共2题,计60分)1.你叫张蒙蒙,2014年12月25日,你向好友张莉莉借了123456789元人民币应急,两人说好三年内还清。请你写一张借条。(10分)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学习生活是忙碌而枯燥的,不停地听课、作业、复习、考试,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不断地查缺补漏、复习巩固,收获的是希望;有人说,学习生活是冰冷的,友情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淡薄;有人说,学习生活是温馨的,友谊在你助我帮的学习中深厚.请以“我的职校学习生活”为话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与话题有关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想、体会。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答题卡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每小题3分,计33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 二. 现代文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计36分)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0答案21:_ 22: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共7小题,计21分)题号2324252627答案28. 四.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