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试验报告_第1页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试验报告_第2页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试验报告_第3页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试验报告_第4页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试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报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背景知识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嘱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发射绿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GFP由3个外显子组成,长2.6kb;GFP是由238个氨基酸所组成的单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7.0kMr,其蛋白性质十分稳定,能耐受60c处理。1996年GFP的晶体结构被解出,蛋白质中央是一个圆柱形水桶样结构,长420nm,宽240nm,由11个围绕中心a螺旋的反平行3折叠组成,荧光基

2、团的形成就是从这个螺旋开始的,桶的顶部由3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发色团是由其蛋白质内部第65-67位的Ser-Tyr-Gly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420nm,宽1996年GFP的晶体结构被解出,蛋白质中央是一个圆柱形水桶样结构,长240nm,由11个围绕中心“螺旋的反平行3折叠组成,荧光基团的形成就是从这个螺旋开始的,桶的顶部由3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和表达一、实验目的学习掌握一种最常用的质粒DNA提取方法:碱裂解法。该法用于从小量培养

3、物中抽提质粒DNA,比较方便、省时,提取的质粒DNA质量较高,可用于DNA的酶切、PCR甚至测序。学习利用核酸蛋白测定仪测算核酸的浓度和纯度。掌握一种最常用的分离、鉴定、纯化DNA片段的比较方便、省时的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习使用限制型内切酶进行DNA酶切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点,以及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细胞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双酶切法鉴定重组质粒DNA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菌落PCR法鉴定重组质粒DNA的基本原理。了解菌落PCR法鉴定菌落及保存的操作方法。掌握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步骤。本实验除了

4、训练学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外,还需要掌握将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转移电泳技术,运用酶法显色蛋白质,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检测表达蛋白质这一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技术。二、基本原理1.质粒DNA的分离与纯化的原理:质粒是一类在细菌细胞内发现的独立于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稳定的遗传单位。迄今为止,从细菌中分离得到的质粒都是环型双链DNA分子,分子量范围从1kb到200kb。质粒DNA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在大多数情况下质粒DNA复制中的酶体系和细菌染色体复制时所用的酶是相同的。

5、有些质粒复制受宿主细胞复制作用的严格限制,因此每个细胞中只含一个或几个拷贝,称为严谨型质粒,有的质粒的复制受宿主细胞的控制不严,称为松弛型质粒,它们在每个细胞中的数目可达10-200个拷贝。当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时(例如经氯霉素处理),细菌染色体虽不再增加,但松弛型质粒DNA可继续被复制,以至每个细胞内的拷贝数可以增至一千到几千。质粒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它们往往带有一些抗药标记,当质粒DNA用人为的方法转化进细菌时,转化后的细菌会表现出质粒基因所具有的新的生物表现型,例如,把一个含有抗药基因的质粒转入细菌后,原来无抗药性的细菌则表现出抗药的新表型。借助转化菌获得的新表型特征,可证实质粒

6、已转入宿主细菌中,这样就可以作为转化菌的选择性标记。质粒作为基因克隆载体分子的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批量的纯化的质粒DNA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它们都包括三个基本的步骤:细菌的生长和质粒的扩增;菌体的收集裂解,质粒DNA的分离;质粒DNA的纯化。(1)细菌的生长和质粒的扩增从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到含适当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对于松弛型质粒(如pUC系列)来说,只要将培养物放到标准的LB或2YT培养基中生长到对数晚期,就可以大量提取质粒,而不必选择性地扩增质粒DNA。但对于严谨型质粒(如pBR322)来说,则需在得到部分生长的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氯霉素继续培养若

7、干小时,以便对质粒进行选择性扩增。(2)菌体的收集、裂解和质粒DNA的分离质粒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宿主菌(一般是大肠杆菌菌株)DNA与质粒DNA之间的两种主要性质差异:(1)大肠杆菌的染色体较一般的载体质粒DNA大得多。(2)从细胞中提取得到的大肠杆菌DNA主体是变性的线性分子,而大多数质粒DNA是共价闭合的环状分子。这里主要介绍碱裂解法的基本原理:在细菌悬浮液中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NaOH使菌体裂解(有时需要先使用溶菌酶水解细胞壁)。此处理可破坏碱基配对,故可使细菌的线状染色体DNA变性,但闭环质粒DNA链由于处于拓扑缠绕状态而不能彼此分开。当条件恢复正常时(如加入酸性的NaAc或

8、Kac中和碱性NaOH),质粒DNA链迅速得到准确配对,重新恢复成天然的超螺旋分子。通过离心,可以使染色体DNA与变性蛋白质、RNA分子一起沉淀下来,而质粒超螺旋分子仍滞留于上清中。(3)质粒DNA的提纯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抽提、RNA酶消化和酒精沉淀等简单步骤除去残余蛋白质及RNA,达到纯化的目的。质粒DNA分子具有三种构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SC构型)、开环DNA(OC构型)和线性分子(L构型)。在细菌体内,质粒DNA是以负超螺旋构型存在的。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不同构型的同一种质粒DNA,尽管分子量相同,但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率。其中走在最前沿的是SCDNA其后依

9、次是LDNA和OCDNA2.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影响DNAft琼脂糖凝胶中迁移速率的因素主要有:(1)DN6子的大小双链DNA子在凝胶基质中迁移的速率与其碱基对数的常用对数成反比。分子越大,迁移的越慢,因为摩擦阻力越大,也因为大分子通过凝胶孔径的效率低于较小的分子。(2)琼脂糖浓度给定大小的线状DNA段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迁移速率不同。在DNA电泳迁移速率的对数和凝胶浓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3)DNA的构象超螺旋环状(I型)、切口环状(n型)和线状(出型)DNA琼脂糖凝胶中以不同速率迁移。其相对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琼脂糖凝胶的浓度和类型,其次是电流强度、缓冲液离子强度和I型超螺旋绞紧的程度

10、或密度。一些条件下,I型DNAt:匕出型迁移得快;在另一些条件下,顺序可能相反。(4)所用的电压低电压时,DNM段迁移率与所用的电压成正比。电场强度升高时,高分子量片段的迁移率遂不成比例的增加。所以,当电压增大时琼脂糖凝胶分离的有效范围反而减小。要获得大于2kbDNA片段的良好分辨率,所用电压不应高于5-8V/cm。(5)电泳缓冲液DNA的泳动受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和离子强度的影响。缺乏离子则电导率降低,DNA或者不动或者迁移很慢。高离子强度时(如10Xbuffer),电导率升高,使得应用适中的电压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最严重时凝胶会熔化,DNA变性。3 .酶切及连接的原理:迄今已发现了3000多种

11、限制性内切酶。传统上将限制性内切酶按照亚基组成、酶切位置、识别位点、辅助因子等因素划分为三大类。II型酶在其识别位点之中或临近的确定位点特异地切开DNA链。它们产生确定的限制片段,因此是三类限制性内切酶中唯一用于DNA分析和克隆的一类。II型限制性内切酶中最普遍的是象EcoRkHindIII、BamHI和NotI这样在识别序列中进行切割的酶。这一类酶是构成商业化酶的主要部分。大部分这类酶都以同二聚体的形式结合到DNA上,因而识别的是对称序列;但有极少的酶作为单聚体结合到DNA上,识别非对称序列。一些酶识别连续的序列(如EcoRI识别GAATTCHindIII识别AAGCTT;BamH织另ijG

12、JGATCC;NotI识别GCJGGCCGO;而另一些识别不连续的序列(如BglI识别GCCNNNNNGGC。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后形成两种类型的末端:(i)两条链断裂的位置是交错地,产生粘性末端,如EcoRI酶切后产生末端;(ii)两条链的断裂位置处在一个对称结构的中心,产生平末端,如HaeIII酶切后产生DNA连接酶能够催化在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这种酶需要在一条DNA链的3'-末端具有一个游离的羟基(-OH),和在另一条DNA链的5'-末端具有一个磷酸基团(-P)。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原理:外源DNA只有转化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才能得到扩增。感受

13、态指细菌细胞具有的能够接受外源DNA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大肠杆菌的感受态可用CaC2处理而诱导产生:将正在生长的大肠杆菌细胞在0c下加入到低渗的CaC2溶液中,便会使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改变,此时的细胞即呈现为感受态。这一方法可以用于批量制备感受态细胞,其转化效率可达到5X106-2X107个转化克隆子/g超螺旋质粒DNA。制备好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可在-70C冻存。在0c下外源DNA可吸附到感受态细胞表面,短时间的热刺激(42C,90s)诱导细胞吸收DNA。转化了质粒DNA的大肠杆菌随后在培养基中37c培养1hr,可使质粒DNA中编码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得以表达,因此,转化了质粒DNA的大肠杆菌细胞

14、可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没有转化的细胞则无法生长。5 .重组质粒DNA的鉴定(双酶切法和菌落PCR法)的原理:重组质粒DNA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如BamHI和NotI)分别酶切基因片段和质粒后,利用基因片段和质粒DNA一端带有相同的粘性末端连接起来的重组质粒,如果再利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重组基因片段两侧的酶切位点,通过酶切下的重组片段的大小与连接的基因片段大小是否相同判断质粒DNA是否为重组质粒。单菌落或提取的质粒DNA也可以通过PCR方法鉴定正确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简称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典型的PCR

15、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等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周期,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主要步骤是:将待扩增的DNA置于高温下使之解链,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甘酸引物在低温下分别在目的片段两侧与DNA两条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72c将单核甘酸从引物的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从5'-3'方向延伸,合成DNA的新互补链。具体地说,PCR反应系统有寡核甘酸引物,反应缓冲液,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脱氧核甘三磷酸底物和靶序列(即模板)等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PCR技术能在试管中建立反应,经数小时之后,就能将极微量的某一特定的目的DNA片段扩增106倍以上,

16、而无需经过烦琐的基因克隆程序便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精确的DNA拷贝。它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结果也较为可靠,为基因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对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PCR技术产生的时间虽不长,却以惊人的速度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它可用于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核甘酸序列分析、突变体和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遗传病和传染病的诊断、肿瘤机制的探索及法医鉴定等诸多方面。6 .GFP蛋白的诱导表达的原理:IPTG(异丙基硫代3-L半乳糖甘)是一种常见的诱导基因表达的诱导剂,结构类似乳糖。GFP基因连接到pET-28a的多克隆位点(MCS),

17、GFP基因的表达受其上游T7启动子和操纵基因O位点以及结合到这些顺式作用元件的蛋白因子的控制。LacI基因编码调节蛋白,可以四聚体的形式结合到操纵基因。位点上,关闭GFP基因的表达。IPTG可与四聚体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改变调节蛋白的构象,使调节蛋白不再与O位点结合。接着BL21编码的T7RNA聚合酶结合到T7启动子位点,从而启动GFP基因的表达。7 .Western-blotting的原理: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是将蛋白质转移并固定在化学合成膜的支撑物上,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以一抗作为探针,与目的蛋白作用并连接,再用带有标记的二抗与一抗作用,最后显色,显色位置即为目

18、的蛋白。这种以高强力形成印迹的方法被称为Western-blotting技术。作为抗原的物质:天然蛋白、重组蛋白、偶联多肽等。抗原通常是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的。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由一个B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Moncloneantibody)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体,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就是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由于其可识别多个抗原表位,制备时间短,成本低的原因广泛应用于研究和诊断方面。第一抗体就是能和非抗体性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种类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第二抗体是能和抗体集合,即抗体

19、的抗体,其主要作用是检测抗体的存在,放大一抗的信号。二抗是利用抗体是大分子蛋白质具有抗原性的性质,去免疫异种动物,由异种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一抗充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二抗上带有可以被检测的标记,如荧光、放射性、化学发光或显色集团。His标签是蛋白质重组技术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标签,其序列为六个组氨酸,其特点是分子量小、基本不改变蛋白质的生物结构、蛋白质的溶解性,在目的蛋白质检测和纯化方面极为方便。His标签抗体可以用于检测和His标签融合蛋白的表达、细胞内定位,以及定性或定量检测His融合表达蛋白等。免疫印迹的实验包括5个步骤:(1)固定:蛋白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

20、GE)并从胶上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2)封闭(blocked):保持膜上没有特殊抗体结合的场所,使场所处于饱和状态,用以保护特异性抗体结合到膜上,并与蛋白质反应。(3)初级抗体(第一抗体)是特异性的。(4)第二抗体或配体试剂对于初级抗体是特异性结合并作为指示物。(5)被适当保温后的酶标记蛋白质区带,产生可见的、不溶解状态的颜色反应。三、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1 .实验材料含pEGFPN3大肠杆菌液和含pET-28aDNA勺大肠杆菌液,DH5a,BL21,pET-28aM组质粒DNA,正向引物:5'-gggCATATggTgAgCAAgggCgAgg-3反向引物:5'-gggCT

21、CgAgTTACTTgTACAgCTCg-3第一抗体(兔源His标签抗体),第二抗体(羊抗兔Ig多克隆抗体)。2 .使用仪器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制冰机、台式离心机、掌中宝离心机、小型混合器,冰箱,移液枪、核酸电泳仪、小型混合器、冰箱、蓝盾可见光透射仪、水浴锅、移液器、电泳槽、电泳仪、振荡器、蓝盾可见光透射仪、凝胶成像仪、高压灭菌锅、离心机、PCRZ、1.5ml离心管、蛋白质电泳槽,蛋白质电转移槽一套(百晶公司),硝酸纤维素滤膜,直径为20cm和10cm的培养皿各一个,剪刀、镣子、刀片,普通滤纸。3 .试剂BamHI(10U/科L)(TaKaRa公司),NotI(10U/科L)(T

22、aKaRa公司),T4ligase、1哂脂糖凝胶,LB(Luria-Bertain)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四、实验步骤1 .质粒DNA勺分离与纯化:(1)取2.0mlDH5“培养液倒入2.0mL离心管中,13000rpm离心1min。(2)重复1。(3)弃上清,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数分钟,使液体流尽。(4)菌体沉淀重悬浮于100J1L溶液I中(需剧烈振荡),室温下放置10min。(5)加入新配制的溶液n200dL(SDS与NaOH等量混匀),盖紧管口,快速温和颠倒离心管5次,以混匀内容物(千万不要振荡),冰浴5min。(6)加入150ML预冷的溶液出,盖紧管口,并倒置离心管,温和振荡欷,使沉淀混匀,冰

23、浴中15分钟,13000rpm离心10min。(7)吸取400人上清液移入干净离心管中,加入800M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振荡混匀,静置10min(可重复)。(8)将水相300山移入干净离心管中,加入800M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振荡混匀,13000rpm离心2min。(9)将水相移入干净离心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振荡混匀后,置于室温下10min,然后13000rpm离心10min。(10)弃上清。(11)吸除上清液,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液体流尽,室温干燥。(12)将沉淀溶于30山ddH2O中,取溶解的质粒液18也进行加入酶切体系,剩余的12L保存在-20C冰箱中

24、。(13)同样的流程和方法将pET-28a的质粒也提出来,保存在-20C冰箱中。2 .酶切及连接按如下双酶切体系(30WL)混合:反应物pEGFP-N3(科L)pET-28a(科L)质粒1818BamHI22NotI2210XbufferK33ddH2O55(1) 37c水浴酶切2-3h。(2)配制1.0%(M/V)普通琼脂糖凝胶30ml。(3)适当放置冷却,60c左右倒于电泳胶板上,插好梳子。(4)待凝胶凝固好以后,拨下梳子。(5)酶切样品中加入5科上样缓冲液(含GeneFinder)混匀,全部上样。(6)1XTBEBuffer,80V(3-4V/cm)下电泳30min。观察结果,并且拍照。

25、(7)用干净的刀片将需要的DN原带从凝胶上切下来,称取重量。以0.1g凝胶对应300dL的体积加入PN3(8)50c水浴放置10min,期间不断温和上下翻动离心管至胶完全融解。(9)将上一步得到的溶液加入到一个吸附柱中,吸附柱再放入收集管,静置3min再在13000rpm离心60s,弃掉废液。(10)加入750dL漂洗液PW13000rpm离心60s,弃掉废液,重复一次。(11)取出吸附柱,放入一个干净的离心管中,在吸附膜的中间位置加入适量洗脱缓冲液EB30L,洗脱缓冲液先室温放置2min,13000rpm离心1min,然后将离心的溶液重新加回离心吸附柱中,13000rpm离心1min。按照以

26、下连接体系进行,16C或室温下连接过夜。反应物体积/(1L回收纯化的pET-28a质粒512gfp基因片段T4连接酶缓冲1夜110X)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3. 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1)将活化的DH&或BL21培养液转入2m啕心管中,冰上放置10min,然后于4c下4000rpm离心5min。(2)弃去上清,用预冷的0.1mol/L的CaCl2溶液600d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20min,4C下4000rpm离心5min。(3)弃去上清,加入300dL预冷的0.1mol/L的CaCl2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5min,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可-80C长期

27、保存。3.2转化涂板(1)取2个无菌离心管,分别加入100dLDH&感受态细胞悬液,第1管加5“无菌水,第2管加入质粒DNAm5“,轻轻摇匀,冰上放置30min。(2) 42c水浴中热激90s,热激后迅速置于冰上冷却5min。(3)分别向管中加入100科LLB液体培养基,混匀后在37c振荡培养30min。(4)从管1中取50dL涂布于含抗生素和不含抗生素的平板上,从管2中取50科L涂布于含抗生素的平板上。正面向上放置约10分钟,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倒置培养皿,37C培养20小时。凝胶成像系统采集图片。管1管1管250dL50dL50dLddH2OddH2O重组质粒4.重组质粒DNA

28、勺鉴定(菌落PC祛)(1)挑取菌落随机挑取1个菌落。首先使用无菌枪头挑取菌落,在已准备好的含有卡那抗菌素,分好区的固体培养基中轻划一下(为保菌种),然后将余下菌置于离心管中(作为PCR反应模板)。2 2)PC阪应体系(206)反应物体积/dNTP(10mM2左引物0.5右引物0.5Taq酶(5U/科L)0.5MgCb(25mM)1.210XBuffer2ddH2O13.33 3)PCFRf环:95C5min予变性(95C30s;58c30s;72c60s)30cycles72C10min延伸4 4)PCFT物的检测PCfT物力入56澳酚蓝-GeneFinder混合液,分别按编号加入DN麻脂糖凝

29、胶电泳的加样孔,使用1%京脂糖电泳分离。(5)用荧光激发器看结果采集照片。5 .GFP®白的诱导表达(1)取3组培养好的含重组质粒DNA勺大肠卞f菌液2ml与2ml离心管中,加入IPTG3L,分别诱导0h,1h,2h。(2)分别取1.5ml,10000rpm离心5min,去除上清,收集沉淀,再重复一次收集沉淀。(3)观察蛋白表达:用紫外线照射菌体沉淀及培养平板,可以看到绿色荧光。分别对均匀涂布的平板以及表达蛋白的样品管照相,保存照片。6.Western-blotting6.1蛋白质电泳(1)洗净电泳用的玻璃板,晾干,按仪器使用说明装好。(2)配12%分离胶8mL,分别取:30%丙烯酰

30、胺3.2mL,1.5MpH8.8Tris-HCl2.08mL,(分离胶缓冲液)8L,10lL,2.64mL混匀后加30dL混匀,灌胶。10%SDSTEMED双蒸水10%过硫酸镂(3)灌好分离胶,上面用双蒸水封好。(4)待分离胶凝固后(凝胶时间半小时左右),配6%浓缩胶(2.3ml)30%丙烯酰胺0.45mL,0.5MpH6.8Tris-HCl0.6mL,(浓缩胶缓冲液)10%SDS22.5L,TEMED2人双蒸水1.2mL,混匀后加10%过硫酸镂20L。混匀。(5)吸净上面的水,灌入浓缩胶,插入梳子,凝固半小时以上。(6)待胶凝固后,拔出梳子,加入电泳缓冲Buffer。(7)沉淀用200dL1

31、XSDSh样缓冲液悬浮,煮3分钟,1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8)按顺序上样,同时上标准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样品。上样顺序为:Marker(5L),样品(15(iL),Marker,样品。(9)开始电泳时用80V,待样品全部进入胶后增大到160V。(10)澳酚蓝指示剂电泳到分离胶底部时(距底部1.5cm左右),停止电泳。(11)聚丙烯酰胺电泳后,将凝胶从中间位置切成两等份。(12)第一份胶用于考马斯亮蓝染色:先用固定液固定半个小时(可省),再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液染色0.5小时,然后脱色2个小时。6 .2电泳转移(1)转移第二份胶,切割有效部分。(2)量好尺寸,按尺寸大小切割硝酸纤维素

32、膜(硝酸纤维素膜不能用手接触,注意正反面,NE面)。(3)在转移板上按顺序操作,每一步不能有气泡:用转移Buffer浸湿后的海绵片一张(接触转移板黑色部分)用转移Buffer浸湿后的普通滤纸两张放上切割好的胶胶上放硝酸纤维素膜,正面贴胶湿滤纸两张湿海绵片一张(接触转移板白色部分)(4)合上转移板,放入电泳槽,注意电极胶靠负极。倒入300mL转移缓冲液(甲醇现用现加)。(5)插入电极,120mA恒流电泳1.5h。(6)转移结束后,取出硝酸纤维素膜。7 .3免疫印迹(1)用TBS缓冲液洗膜10min,在摇床上轻轻摇动。(2)将膜用封闭溶液封闭,用摇床轻轻摇动45min。(3)轻轻地转移掉封闭溶液,

33、并用TBS溶液洗膜两次。悬浮洗膜一次,第二次10min。(4)将1块润湿的滤纸放在大平皿中,滤纸上放一块比滤纸稍小的Parafilm膜。(5)取500dL一抗溶液(一抗原液:封闭液=1:500)在Parafilm膜上面均匀点上液滴。(6)将纤维素膜蛋白面(即硝酸纤维素膜正面)朝下铺在一抗上,之间不要有气泡。盖盖保湿室温过夜。(7)去掉第一抗体溶液,用TTB跳膜3次,每次10min,置于摇床上轻轻摇动。(8)按照和一抗同样的操作将纤维素膜贴在二抗上(羊抗兔的辣根过氧化酶)。二抗:抗体稀释液按1:500稀释。(9)室温结合1.5h。(10)用TTB耽2次,每次10min(为了更好的看到免疫的条带,

34、可洗一次至两次)。(11)用TB骼液洗膜一次。(12)显色(试剂盒)。用平皿准备10mLTBS,预热到60C,取206DABt液(20X)。迅速混合到小平皿中,力口20dL过氧化氢(20X),混匀,迅速加入硝酸纤维素膜,晃动5min,等条带显出来以后,加去离子水终止反应,用滤纸保存。(刘佳楠、李洁)已做好(13)观察条带,然后照相。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质粒DNA勺分离与纯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图1琼脂糖凝胶电泳在蓝盾可见光透射仪下观察的结果(按顺序:1.N32.N3含GFP基因的质粒3.Marker4,28a没有酶切的5.28a酶切后的)结果:28a质粒经双酶切后电泳得到一条带,该带切下后可作为质粒载体;N3质粒经双酶切后电泳得到两条带,跑在最前端的是GFP基因片段(我们组得到的条带并不明显),切下后可为目的基因与质粒载体连接成为重组质粒。分析:电泳得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