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一中2015年高一年级能力测试_第1页
保康一中2015年高一年级能力测试_第2页
保康一中2015年高一年级能力测试_第3页
保康一中2015年高一年级能力测试_第4页
保康一中2015年高一年级能力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康一中2015年高一年级能力测试语文试卷第1卷 阅读题一、古诗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 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

2、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3、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

4、曰:“客何为者?” 跽:跪直身子。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答案】C(A应为“使跟从”;B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D面向西)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则与之斗卮酒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窃为大王之不取也    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

5、与”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为”字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为”字不同。【答案】A(“与”为“给”;第一个“为”“认为”第二个“为”介词“替”)3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亚父者,范增也。【答案】

6、60;C( C为被动句。ABD三项是判断句。)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

8、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4.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 B、/C、/ D、/【答案】A(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助词“的”/代词)3分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

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答案】C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答案】C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

10、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

11、全。【答案】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答案】(1)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关键词“急”“是”“过”各1分,大意2分)(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关键词“因”“敝”“其”各1分,大意2分)(二)现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有关“梅”的两首词,完成89题 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12、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0最能显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哪两句?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6分)思想境界:毛词_;陆词_感情基调:毛词_;陆词_【答案】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乐观自信,胸襟博大;陆词寂寞、孤独、苦闷;(4分,每点2分)11毛泽东说他的咏梅词是“读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请简析“反其意”指哪些方面?(4分)【答案】首先是立意,陆词借梅花抒发

13、受压抑之苦,表达遭打击而坚贞不屈之志;毛词借梅花抒发斗风雪迎春归的战斗豪情,表达无私奉献,不居功、愿与民同乐的志向;其次在梅花的环境设置,诗人志趣和词的格调上,毛词与陆词均有“反其意而用之”的不同。(4分,每个要点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2)携来百侣曾游,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4)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徐志摩再别康桥)(5)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6)满载一船星辉,_。 (徐志

14、摩再别康桥)【答案】(1)风萧萧兮易水寒(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到了颓圮的篱墙(4)那榆阴下的一潭(5)怅寥廓(6)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目 送龙应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

15、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

16、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17、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

18、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19、)( )(5分)A.文章构思精巧,看似散漫,实则严谨绵密。前半部分叙写了“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后半部分叙写了父亲的“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B.文章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如“我”拉着儿子的手送他上小学;“我”目送父亲的棺木进入火化炉等。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别有境界。这些片段,其实每天都在生活中不断上演,情感真实。C.“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的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反衬出孩子的无情。D.父亲的排泄物沾满了裤腿,“我”用手帕为他清理,结果“我的裙子也沾上了

20、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这表明父亲年岁大了,生活不能自理,给女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体现了女儿的无可奈何和心怀不满。E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和终点的深刻思索与关怀。【答案】C、D。(2)文章的题目是“目送”,作者分别记叙了哪两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1分)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2分)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1分)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2分)(每一点3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21、)(3)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答案】(3)第一次:表明儿女并不属于“我”,他们是“我”生命的延续,由“我”而生,“我”可以给他们亲情和爱,但却不能左右他们的思想,也无法控制他们生命的过程。(2分)第二次:表明父母的生命历程并不能按着“我”的想法行进。他们给予了我们亲情和爱,却常常不给我们充分的时间来回报。(2分)作者采用重复的手法,意在着重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

22、开始、成长、自立、逃离、衰老、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预设,无法阻止,无法追逐。(2分)(言之成理即可)(4)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领悟。(8分)【答案】文中的“我”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3分)对生命的感慨: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起点就有终点,一个终点又是另一个起点。对亲情的感慨: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珍惜,珍视亲情,珍视生命,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其他想法言之成理即可。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否则酌情扣分)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

23、(20分)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漫溯(shuò) 怅寥廓(kuò) 百舸争流(g) 夜缒而出(zhuì)B.颓圮(p) 大堰河(yàn) 挥斥方遒(qiú) 若不阙秦(qu)C.河畔(bàn) 峥嵘(zhng) 激扬文字(j) 以药淬之(cuì)D.忸怩(niè) 被八创(chuàng) 软泥青荇(xìng) 箕踞以骂(j)【答案】1、B(A.溯sù C.畔pàn D.怩ní 创chung)15、下列选项中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荒谬 笙箫 徜徉 偃旗息鼓B.惆怅 斑澜 彷徨 沧茫大地C.陷井 荡漾 荆棘 橘子州头D.长篙 冷寞 云宵 风华正茂【答案】2、A(B.斑斓 苍茫C.陷阱 洲D.冷漠 云霄)16下面句子中空缺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_高远,湛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真正的_,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作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