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浅谈46958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浅谈46958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浅谈46958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浅谈46958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浅谈4695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浅谈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情景”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述了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理论依据、类别、方法和途径,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圆满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情景创设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应从过去的“填鸭式”“灌输式”“他主式”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因材实施,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提升课时效率?如何让每

2、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的互动与合作?笔者认为关键是老师是否备考好课及充分利用课本和合理地创设了教学情景。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化学学科特色,设计好探究实验,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模型及化学史等资料,巧妙地创设好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创设教学情景的理论依据情景也称情境,通常是指教学情景或学习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瑞士人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情景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情

3、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是构建主义的四大要素。知识具有情景性,知识从情景中来,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抽象地懂得一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的一些问题,只有在构建的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能更有效。情景创设运用得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另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二、教学情景的分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视频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情景,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技能的体验。1、真实情

4、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模拟真实情景用来在教学中实现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往往可通过视频、纸质资料等加以实现。3、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思考质疑,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4、实验情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创设情景的一大优势,让知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由于实验可以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情景,是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5、合作性教学情景通过合

5、作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师生互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三、教学情景创设的具体方法和实践(一)新课导入情景化“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化学新授课,必须避免平铺直叙,应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效,紧紧拴住学生的心,让课堂的精彩从第一分钟就开始。1、教学情景生活实例导入法实例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但又说不清道理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其求知欲,启发其思维,具有很好的学习导向性。在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随着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同分异构体数目增多,用习惯命名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

6、应如何用系统命名法给烷烃、烯烃、炔烃等命名呢?”对于系统命名法的优点及作用,我给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那就是居民的身份证的使用,生活中一个公民只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证号码,就如一种有机物只有一种系统命名法。这样引出本节课应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下去的兴趣。2、教学情景趣味实验导入法趣味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源泉,实验导入在新课导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解惑析疑的欲望。在选修5醇 酚的第二课时酚的新课之前,笔者用毛笔蘸取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然后把纸晾干,钉在木架上,上课时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雾器在白纸上喷上FeCl3溶液,当一幅惟妙惟肖的紫色图

7、画跃然于白纸上时,全班学生啧啧称奇,我趁机因势利导,引出了苯酚。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我作了许多尝试,如水果电池、火龙写字、滴水点灯等等。3、教学情景新闻播报导入法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通过视频展示一则新闻材料:2010年9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在浙江温岭大溪镇小溪岭,有一辆装满硝酸的储罐车在转弯时,由于司机处理不当,造成撞山事故,致使储罐内的硝酸泄漏,公路上顿时烟雾弥漫,接到报警后,公安、消防部门赶到现场进行紧急施救。当引入课题硝酸之后,利用这个生活实例提出了如下问题:硝酸泄漏后为什么会顿时烟雾弥漫?消防队员为什么要戴防毒面具?装运的储罐车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消防队员处置时撒一种白色粉末物质是什

8、么?这则新闻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通过后面的讨论及探究,对硝酸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到是那么的真切和实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化学。在教学中除以上方法创设课堂导入的情景之外,还可尝试事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多媒体课件导入法等等。(二)化学实验情景化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是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通过探究性实验的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都可通过创设合理的实验情景得以实现,知识的生成及理解,动手及实践能力形成,还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实验教学的情

9、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例如:在验证“过氧化钠性质”的学生实验中,学生要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一般会选择酚酞,此时酚酞会先变红后褪色。有的学生解释:过氧化钠有漂白性,是过氧化钠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而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中加酚酞,红色也会褪去,其原因也是因为过氧化钠的缘故吗?此时我没有直接给予解释,而是引发学生通过实验求证。让学生积极参与完成了以下对比实验:将水滴入盛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待不再产生气体约10min后,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一份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结果溶液产生变红后褪色,而另一份加入少许MnO2,静置到气体不再产生后,也滴入无

10、色酚酞试液,结果溶液变红但不再褪色。通过引导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书上的 2Na2O2+2H2O=4NaOH+O2不完全符合事实,还发生了反应Na2O2+2H2O=2NaOH+H2O2,顺势得出酚酞褪色,是由于H2O2的存在,而不是Na2O2的缘故。通过这一实验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要勇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质疑。加强实验教学的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除了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之外,还可补充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拓展其知识面,也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高三复习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取两片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分别放入盛有体积

11、和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结果发现铝片在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速率比在稀硫酸中快,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讨论,最生学生提出了两种假设:第一种观点认为Cl-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第二种观点认为SO42-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减慢了反应速率。接下来我让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对以上假设进行了验证,学生很快想出了办法:分别通过溶液中增加Cl-和SO42-,然后收集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氢气,并比较其体积的多少进行验证。通过这一补充实验,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是把热爱化学和勇于探究的情感意识转移到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上,其效果十分理想。(三)问题讨论情景化不思不疑,不

12、疑不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高中化学知识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认知冲突。如果通过加强对疑难问题的情景设置,开展热烈讨论,加上教师正确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化陌生为熟悉,化疑难为明白。例如,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可利用如下片段进行教学:(1)播放一段节日燃烧鞭炮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2漂白食品的影视;(2)展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以下问题,一是SO2和Cl2的漂白性有何差别?二是SO2中+4价的硫决定了它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反应后的产物又是什么?三是鉴别SO2和CO2两种气体有哪些方法?如何证明SO2气体中含有CO2?如何除去CO2的

13、SO2?四是SO2气体通入BaCl2 溶液无明显现象,若要生成白色沉淀,可采取哪些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让学生动手动脑,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四)化学史教育情意化我国著名化学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开展科学史、化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现在的各种教材中都有许多诸如“化学史话”“拓展视野”“资料卡”等专栏,我们要充分利用。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过程: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在实验条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奋斗了4年,进行了5671次实验,经历了458次失败,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从8t沥青残渣中分离结晶出0.12g氯化镭。还可在学习“燃烧和爆炸”时介绍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在学习“常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碳酸钠时介绍侯德榜的“候氏制碱法”等等。这些化学史情景的介绍,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科学和事业的执着精神也会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