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1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2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3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4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1. 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A.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大陆都是北宽南窄B. 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亚洲和澳洲,欧洲和非洲,南北美C. 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运河断续相连亚非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D. *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2. 比照分析世界大陆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主要特征。1大陆地形A. 地形上下起伏悬殊B.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C. 地形构造因洲而异2海底地形A. 深度大,高差大高差大于陆地,因为陆地削高填低B. 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C. 洋脊贯穿四大洋3. 运用海底扩学说和板

2、块构造学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特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假设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展大规模的运移4. 世界有哪些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及成因。(1) 陆地低纬度气候主要受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控制,全年高温,有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A. 赤道多雨气候: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到10度的围,包括南美的亚马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亚湾沿岸和马来群岛的绝大局部地域特点:多对流雨,全年皆夏,终年高温多雨,发育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

3、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B.热带干湿季气候: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度左右,也可延伸到25度左右。包括非洲的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之分。干季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枯燥、少雨。雨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C.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又称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南北回归线两侧的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到30度之间,包括撒哈拉沙漠等

4、特点: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枯燥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D.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特点: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的作用下,降水量大,形成雨季;在冬季风作用下,降水量少,形成干季;长夏无冬。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E.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南北纬10到25度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假设干岛屿,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夏威夷群岛等特点:这些地区位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上信风登陆后帝乡的抬升,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2) 陆地

5、中纬度气候陆地中纬度地区是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很显著;中纬度地区受海洋分割最厉害,往往表现出大陆东西岸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A.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35到55度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特点:气温与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相似,只是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如前者明显。因为,海洋吹来的西风进入较深,经过大陆变性作用,气温降低,降水较少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B.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南北纬40到60度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和安第斯山脉以区特点:全年盛行温带海洋气

6、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形成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C.温带季风气候:分布:35到55度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岭淮河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特点: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控制,寒冷枯燥,且南北温差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温差小,四季清楚,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D.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

7、地;南美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帕斯等地特点: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加上四周山地阻隔,湿润的海洋性气团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冬冷夏热枯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南美的此类气候区西风经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绝热增温,枯燥少雨,沿岸的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E.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北美大陆东部25到55度,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特点:冬夏季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降水分配也比亚热带季风区均匀,因为所处的大陆面积和海洋面积都较

8、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不能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F.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以北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特点: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行西北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受低气压控制,盛行东南风,降水较多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G亚热带夏干气候:又称地中海气候分布:南北纬30到40度的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地区、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

9、特点: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枯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泼,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枯燥,冬季温和多雨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H.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与亚热带大陆部。包括伊朗高原、美国西部的陆高原等特点: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3) 陆地高纬度气候A.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又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北纬50到70度之间,大陆西岸则60到70度之间。包括北亚大局部地区、欧洲北部、

10、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特点: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B.极地长寒气候:又称苔原气候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到75度特点:全年皆冬,降水稀少,云雾多,蒸发弱C.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局部地区特点:全年严寒,降水极少,暴风雪常见5. 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提醒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11、。A.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交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B.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因受海陆位置、地形构造、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表现:1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分异出假设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同属于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局部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型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帕米尔和青藏高原等的高

12、地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2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C.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随海拔变化而变化。(1) 形成原因: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2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一样且到达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到达永久积雪带。3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6. 何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增温现象其根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

13、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2拉尼娜:相反第2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根本格局1. 什么是自然带.全球陆地自然带的演化有什么特点.自然带: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每一带都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2.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容:A. 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要素必然会影响另外的要素,*一局部必然影响

14、另外的局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B. 空间组合性:自然地理环境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局部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展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构造C. 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能力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的,同时,要素和局部都有自身演化开展过程,从而使整体处在不断演化开展的过程中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部的分异性。包括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A.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

15、布的缘故。B.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C. 经向地带性属于非地带性规律之一。它是指自然地理现象近于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性,表现为大气湿度、降水等因素自海岸向陆递减及其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东西变异。经向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山脉南北走向等因素而造成的。D.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

16、向上增加有关。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在同一地理地带,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一样。3. 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分异现象的理性认识第3章 :全球海洋1.解释洋流的成因A. 梯度流: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B. 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产生的C.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形成的海流第6章 :亚洲1.亚洲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1.气候1强烈的大陆性气候: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2季风气候典型:由于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太

17、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最大、影响围最广和类型最复杂的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枯燥。3气候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具有极端性:这既是大陆性的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枯燥的极端地区。2.水资源:1径流丰富2河流输沙量大3流区面积广阔4水系构造多呈放射状3.地形1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2亚洲中部高耸且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丘陵和平原;3山脉构造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

18、高原和盆地严密结合。4.生物多样性. z-A.植物1植物种类多2生态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群落3森林覆盖率较小B.动物(1) 动物种类多(2) 亚洲的动物以大陆型动物为主。3特有动物少。4亚洲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 z-5. 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几个区的综合特征(1) 北亚大区:包括亚洲北部的广区。由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亚大区又进一步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3个亚区。A. 西西伯利亚平原区: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属过渡性的大陆性气候,河流属北冰洋水系,地表径流缓慢,为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湖泊沼泽广布。B. 中西伯利亚高原区:是亚洲大陆向北伸展最远的

19、自然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仅北西伯利亚和雅库特等地为平原低地。气候属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永冻现象广布。水系北流,水流湍急,为典型的山地河流,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与西西伯利亚相比,植被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不够典型,在泰加林带的南部缺少连续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带,但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C. 俄罗斯远东山地区:濒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海岸线长,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和山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4。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流区和无流区广布,植被主要为草原、半荒漠和荒漠。 (2) 中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由于深居陆,距海遥远,多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因此受海洋影响较小,形成典型的

20、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陆流域及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具有高山气候和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在中亚部,由于地形类型不同和受其影响而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根据自然景观的部差异,具体可分为5个亚区: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帕米尔高原区、蒙古高原区、-*高原区、青藏高原区。(3) 东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东濒太平洋,西接亚欧大陆,典型的季风型气候。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纬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区:朝鲜半岛区、日本群岛区、中国东部季风区。(4) 东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

21、区,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过渡地带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地带。根据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中南半岛区、东南亚岛屿区。(5) 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区。强烈的大陆性和枯燥性气候,依其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印度半岛区、斯里兰卡岛区。(6) 西南亚大区:也称西亚大区,位于亚洲西南部,根本上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为强烈的大陆性和枯燥性气候。多陆河流和陆湖泊,植被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伊朗高原区 、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岸区、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高加索山

22、地区。第7章 :欧洲1.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根本特点一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陆主体位于36°71°08N,66°10E9°34W。大局部属于北温带,少局部属于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根底。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怀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欧洲东与亚洲大陆山水相连,南与非洲隔地中海相望,西隔大

23、西洋遥望美洲。与亚非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轮廓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里的一大特点。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大致可以波罗的岸至黑海西岸的连线为界将地形分为东西两局部:1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2西部山地平原交织,地形比较复杂。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欧洲的南部和北欧的冰岛是世界上火山众多、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是大陆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脉是山地冰川中心,因此欧洲的冰川地貌特征明显,特别是北欧三气候特征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

24、候。大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001 000 mm之间,降水量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陆是降水稀少区。年温差小,冬季一般在-15 以上,夏季在1520 之间。气候类型区分布的地带性特征突出。气候区分布成因:1地带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决定的。2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区的分布, 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四河流与湖泊1、河流 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通航条件好,通航里程长,多国际性大河。以北部垄岗瓦尔代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达卢西亚山脉为界分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两大流域。主

25、要为雨水补给、雪水补给和冰川补给三种类型。2湖泊 湖泊广布,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这种分布特征与欧洲湖泊的形成主要受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具体可分为三个湖泊分布集中区:芬诺斯堪的亚湖区;东欧中欧平原北部湖区;阿尔卑斯山地湖区山区湖泊大多是河流的上源。湖泊类型: 主要为冰川湖,还有构造湖、喀斯特漏斗湖、泻湖、火口湖、牛轭湖以及综合成因湖泊等。第8章 :非洲1. 为什么说非洲是个古老的高原大陆.这主要是由它的地体发育史和地形特征决定的。A.古老的大陆 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局部。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场分裂,中上新世现代非洲大陆轮廓根本形成。 大陆主体以极古老的

26、前寒武纪结晶岩为根底,在太古代经过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全部夷平,形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自古生代以来,它的地质开展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进入第四纪,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在减弱,局部地区仍在持续进展。B.高原大陆 非洲大陆经过屡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750 m。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有“高原大陆之称。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局部:1低非洲 非洲西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500 m以下的低高原和台地。2高非洲 非洲东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原,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

27、原的沿海地带。 非洲东部有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全长约等于赤道的1/6,被称为“地球外表最大的伤疤。沿裂谷带形成了一系列的谷底和湖泊。 非洲大局部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非洲与地球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在自然带构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陆这一特点决定的。综上可知,非洲是个古老的高原大陆。2. 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突出特点,是怎么形成的.A.“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局部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只有南北两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平均气温低于20 。B.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 赤道附近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

28、量较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雨区。但全洲大局部地区降水量较少,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有“干旱大陆之称。C.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形成这样的气候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有: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缺少庞大的高原和山脉,赤道中贯,以及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等自然条件。3. 非洲地理环境特点1是古老的高原大陆;2是枯燥的热带大陆;3河网在气候和地形影响下对称分布;4植被土壤和动物界对称分布;5

29、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第9章 :美洲1. 美洲的地形有何特点.都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1) 地形特点:美洲大陆南北纵贯,地形区也呈南北纵列,且东、北、西三面分临三大洋。陆上局部自北而南分为北美大陆、中美地峡和附近群岛局部以及南美大陆三理单元。在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东西向主应力的作用下,美洲在地形上自西向东大致分属山地、平原、高原古老低山等三形系统。(2) 主要地形类型有:山地、平原、高原。2. 试分析美洲地表水分布及其水文特征的地域差异性。美洲大陆南北纵贯,地形区也呈南北纵列,且东、北、西三面分临三大洋,因此在构造、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美洲地表水分布及其水文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

30、差异,形成外流区与流区之间,东西、南北之间以及各大流域之间的强烈比照,由此充分表达了全洲地理环境构造的特点。 南北纵贯的落基山-安第斯山作为美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级分水岭,它首先把美洲大陆一分为二:西部属于太平洋流域系统,东部则包括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北冰洋流域系统,其中以大西洋流域面积为最广,又以外流区域占绝对优势。河流 美洲河流分属四大流域系统,其西洋流域围最大,包括墨西哥湾域哈得湾流域在,流域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63.5%;太平洋流域与北冰洋流域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洲面积的14.4%和11.5%。因此,美洲89% 的面积属外流区,流区面积仅占11%,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西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区以及南美

31、安第斯山间高原地。湖泊 北美洲湖泊众多,且以淡水湖为主,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面积1 000 km2以上的湖泊有22个,除大盐外,均为淡水湖,其中面积超过10 000 km2的大淡水湖有8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北半部。3. 试分析美洲地域分异的根本特征。一纬向地带性 在北美洲的高纬度地带和南美洲的低纬度地带,因处大陆东西最宽处,且地势起伏比较和缓,因而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纬向地带性分异特征,如高纬度的极地冰原带、极地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等。二非纬向地带性 美洲大陆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使美洲地理环境具有突出的非纬向地带

32、性构造。三从美洲全局来看 落基山-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区,地面平展,虽有高原、山地,但其高度和宽度显著逊于西部山地,对地理环境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干扰不大,因此各个不同类型区根本上都表达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即使在非纬向地带性构造突出的西部地区,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见的;山间高原局部,大致由高纬度的寒湿型逐渐过渡到低纬度的热干型,山地垂直带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纬度。当然,在以纬向地带性构造为主的东部地区,也有非纬向地带性构造的表现,尤其是在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带以及南美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带。综上所述,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构造的特征,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交织成美洲地理环境构造模式。据此,可以把美洲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大区,即北美极地岛屿区、北美东部区、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区、中美区、南美东部区和西部区。第10章 :大洋洲1.大洋洲有何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A.大洋洲的围狭义的大洋洲与广义的大洋大洋洲通常指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地跨赤道南北广阔海域中的大陆和岛屿。狭义的大洋洲由四个局部组成,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亚伊里安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