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BA正确 B 错误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A正确 B 错误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BA正确 B 错误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AA正确
2、; B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AA正确 B错误6、?论语?是“四书之一。A A正确 B 错误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BA正确 B 错误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A正确 B错误国学经典考试模拟题一 单项选择题1师德的本质是 B A心地善良
3、 B树人和育才C德高望重 D诲人不倦2教人的目的是 C A教导 B教养C教化 D教授3五德“温良恭俭让的内涵指 A A温柔多情、善良慈祥、恭敬和蔼、节俭节省、谦让礼让B温和温顺、心地善良、恭维恭顺、勤俭节约、互相推诿C敦柔滋润、行不犯物、和从不逆、去奢从约、先人后己4国学经典的含义是 A四书五经 B经史子集C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典范、权威的著作D中国文学经典作品5教学教育艺术指( )A教学与艺术
4、; B艺术教学C教学方法 D创造性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
5、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那么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表达的教学艺术是 B10、小疑那么小C 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12、“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14、“乐的起因是:A 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C.?论语? D.?礼记?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C.?学记? D.?孟子?17、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1.?论语?是“四
6、书之一。 v 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v3.大乐必繁,大礼必复。x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v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v6.“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v7.?名夷访谈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x8.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x二、单项选择题。9.小疑那么小C A智 B聪 C悟 D愚10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1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7、B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12.“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13.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1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5.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6.“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
8、分限所及。假设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池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表达出的教学原那么是DA可接受性原那么 B循序渐进原那么 C启发性原那么 D因材施教原那么17.“少年智那么国智后应接哪一句CA少年强那么国强 B少年胜那么国胜 C少年富那么国富 D少年雄那么国雄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19.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20.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 B?易经? C?论语?
9、 D?礼记?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2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24.“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26.“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27.“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那么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
10、示教读刘伯颂等?。表达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三、多项选择题。29.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30.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 B学期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3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选项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32.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一、判
11、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错误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错误4、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正确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正确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错误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
12、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错误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正确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正确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正确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正确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正确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错误16、荀子否认道德先验
13、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确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正确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错误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祥。 错误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开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学记?23、?学
14、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表达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26、“学而优那么仕表达了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A.修身29、礼云:“欲不可纵,( )不可满。D.志30、自天子以至于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31、?中庸?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
15、?32、“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见之不假设知之,知之不假设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开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D.行与知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著作。A.哲学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后天的学习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38、是故君子有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39、孔
16、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适用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 D. 家庭教育42、黄宗羲认为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那么能尽人之性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45、黄宗羲大胆地对 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46、孔子在 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那么,重视身教。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占首位。B.道德教育49、
17、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51、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 的中和。B.主导与主体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那么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那么应是( )。B.循序渐进原那么56、 “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
18、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 不要“重男轻女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59、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 不偏爱对待。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 ?传习录?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的思想。C.初本论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64、王守仁是宋明 的集
19、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65、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67、?大学?强调的是 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同等的地位。A.天B.地C.君D.亲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小学D.大学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智慧B.仁爱D.道义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
20、切磋国学经典考试题二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正确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正确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
21、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正确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正确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 正确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阔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到达广阔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 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正确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
22、力。 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正确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正确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正确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那么 。 B.思愈远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那么能尽人之性23、 “是以父不慈那么子不孝,兄不友那么弟不恭,夫不义那么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重要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 C.认真思考 25、对“
23、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6、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明朝27、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 D. 教是为了学 2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B.有志的青年29、?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 B.教师3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C.?学记?31、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记 32、“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开而弗达33、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D.其他 34、怠者不能,而忌者畏人修。 A.修35、以自家去处之
24、,便私。 C.私意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表达了教学原那么。 B.启发性37、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孔子。 B.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39、?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40、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41、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表达较为明确的是。 A.国民素质教育观4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董仲舒43、 “知中有行,
25、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 B.一回事44、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纵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A. 尊重人45、?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表达了( )。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46、黄宗羲认为是教学最根本的原那么。 A.获取知识47、?中庸?继承了重视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B.主体48、“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的话说明。 A. 教育者一定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49、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50、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假设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假设出于吾之心,
26、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假设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熟读与精思51、。凡事豫那么立,不豫那么废。以下说法对的是 。 B.“豫同“预。52、“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的?习性诸论?。 D.王夫之 53、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54、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梨洲先生55、黄宗羲的籍贯在 。 B. 浙江 5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论语?公冶长?57、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应该是。 D.既为了养士也为了治国 5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 C.儒家礼教、思想 59、黄宗羲是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27、A. 明朝60、乐是由 。 A.从内心发出来的6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 D.必须重视实践 6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那么不得其正,有所恐惧那么不得其正,有所好乐那么不得其正,有所忧患那么不得其正。 C.忿惕63、 表达了荀子对教育、学习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C.我欲*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64、?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道而弗牵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学校? B.?取士上?66、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
28、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67、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6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69、以下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船山先生 C.一壶道人 70、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71、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同等的地位。 A.天 B.地 C.君 D.亲 72、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29、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国学经典与教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的 D &nbs, p;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
30、最早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表达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那么 B.启发性教学原那么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 D.稳固性教学原那么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
31、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那么A.循序渐进原那么 B.稳固性原那么 C.因材施教原那么 D.直观性原那么12.以下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
32、不发。这句话出自 B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33、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A.义 B.仁 C.礼 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开展的 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
34、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穿后返归到 A 上去。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
35、.墨子 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底。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时机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表达了 A A.教育起点时机均等 B.教育过程时机均等C.教育条件时机均等 D.教育结果时机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根底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4.孔子在
36、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5.“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A.因材施教原那么 B.稳固性原那么 C.启发性原那么 D.教学相长原那么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那么槁矣。孟子以这那么“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 的重要性。A.稳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37.孔子在 A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A.人性善 B
37、.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38、 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阻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46.以下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
39、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7.以下语句,哪一句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那么最早出自( B )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表达了 B A.循序渐进
40、的教学原那么 B.启发性教学原那么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 D.稳固性教学原那么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5
4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6.孟子认为有无 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开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
42、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那么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表达了 D 的精神。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 B.?荀子? C.
43、?孟子? D.?韩非子?61.?学记?用 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 。A.教材 B.教师 C.教
44、法 D.学法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67.“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的思想出自( C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那么坏乱而不修
45、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那么应是( B )A.因材施教原那么 B.循序渐进原那么 C.稳固性原那么 D.启发性原那么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那么。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71.在以下主张中,比拟准确地表达了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是 C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那么。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稳固性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
46、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 A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成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 D )。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稳固性 D.因材施教76.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这一段讲 C 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 C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79. B 表达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开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80.孔子主张 C ,扩大了教育对象。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81.“乐的起因是: 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素养测评模拟卷及答案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上学期音乐期中模拟卷及答案解析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全解全析)
- 2025年高中一年级数学上学期专项练习测试卷
- 2025年应聘会计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化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高中期末数学试题汇编-15三角恒等变换(人教版)
- 2025年贵州省公务员行测专项突破真题
- 个人简历模版(三页)带封面(可编辑)中国风
- 2025城镇公寓买卖合同
- 2025年郑州登封市公共交通运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工作人员35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公务员国考行测真题(含答案)
- 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合同范本及说明
- 退休人员返聘合同
- 智能物流设备维护操作指南
- 2025年学习两会精神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附含答案
- 水性涂料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2025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运营中的服务质量评估与改进报告
- 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版解读 3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工程资金监管协议书示范文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