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案_第1页
《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案_第2页
《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案_第3页
《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案_第4页
《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具体内容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授课教师: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周课时:4总课时:52授课班级:授课学期:授课日期第一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了解物联网是什么?教学重点 和难点物联网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物联网定义课堂主要内容:物联网定义、发展概况。物联网框架结构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物联网的定义、发展概况、以及物联网框架结构等知识。概念起源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于1999年最早提出,其理念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 (RFID)、电 子代码(EPC)等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实

2、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即 物联网。本质体现一、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 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物联网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使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 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主要特征全向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 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

3、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 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 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 « 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 “物联 网”的概念,并且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然而, 报告对物联网缺之一个清晰的定义,并且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2009年初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即旧M ,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认为:信息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具体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 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

4、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 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其目的为希望欧洲通过构建新型物联网管 理框架来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2009年8月日本提出“智慧泛在”构想,将传感网列为国家重要战略,致力一个 个性化的物联网智能服务体系授课日期第二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了解物联网关键技术和难点教学重点 和难点物联网应用领域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物联网关键技术课堂主要内容: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应用了领域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

5、握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领域等知识。25RFID 和 EPC物联网中让物品 开口说话”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中,通过EPC编 妈,RFID标签上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 居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 的识别专感控制技术在物联网中,传感控制技术主要负责接收物品饼话”的内容。传感控制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 券、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及评 价改进等活动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中,物品与人的无障碍交流,必然离不开高速、可进行大 枇量数据传输的无线网络。 无线网

6、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 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的蓝牙技术和工外技木组网技术组网技术就是网络组建技术,分为以太网组网技术和ATM局域网组网技术,也可分为有线、无线组网,在物联网中,组网技术 起到 桥梁”的作用,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无线自组网技术,它能将 分散的节点在一定范围之内自动组成一个网络,来增加各采集节自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采集到的信息外,该节点还能获取f 范围之内的其他节点采集到的信息,因此在该范围内节点采集到的信息可以统一处理,统一传送,或者经过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它们协商传送各自的部分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

7、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技术。在物联网中,人工智 能技术主要负责将物品说话”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技术标准问题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项目组。2009年9月,传感器网络标准组正式成立了 PG1(国际标准化卜PG2(标准 体系与系统架构卜PG3(通信与信息交互卜PG4(协同信息处 理)、PG5(标识)、PG6(安全)、PG7(接口)和PG8(电力行业应用调研)等8个专项组,开展具体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数据安全问题信息采集频繁,其数据安全必须重点考虑P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 就需野-个地址。 物

8、联 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资源即将耗尽,那就需要 IPv6 来支撑。IPv6协议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应用阶段物联网终端问题物联网终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入等功能,且不向行业需求千差万别,如何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对运营商来说是一大挑战授课日期第三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掌握R F I 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教学重点 和难点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系统组成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掌握R F I D射频识别技术系统组成课堂主要内容: 掌握R F I 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RFID发展历史RFID

9、应答器的原理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RFI 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ORFID系统主要由应答器、阅读器和高层组成。其中应答器是集成电路芯片形式,而集成芯片又根据它的封装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阅读器用于产生射频载波完成与应答器之间的信息交互的功能。高层功能是信息的管理和决策系统。在RFID系统中,识别信息存放于电子信息载体中,这个电子信息载体就是应答器,应答器在具体不同应用领域有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应答器的基本是由天线、编 /解码器、电源、解调器、存储器,控制器以及负载电路组成。从应答器传送信息到阅读器,状态数据在CPU的控制下,从存储器中取出经过编码器和负载调制单元发送

10、到阅读器。应答器可以分为只读应答器、读 /写应答器和具有识别功能的应答器。应答器天线部分主要用于数据通信和获取射频能量,给应答器的其他电路提供合格的直流电源。应答器能源不同可以分为:无源(被动式)应答器、半无源(半被动式)应答器和有源(主动式) 应答器。有源应答器,这种应答器工作所需的能量完全来自于自身的电源模块,它会主动地与阅读器信息传输。由于这样的就需要比较大能量供应,所以有源应答器的体积往往比较大,重量也较重。控制器是应答器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可读可写应答器,需要内部逻辑控制对读写的使能,读写的 操作的支持,对于有密码的答器,要求控制器能进行数字验证操作。抽样定理:一个频带限制在(0,

11、t )内的时间连续信号 X(t),如果以不大于1/2的间隔对它进行等 间隔抽样,则 X(t)将被所得到的值完全确定。也可以说,若对信号以fs>2的抽样速率进行均匀抽样,则X(t)可以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确定。非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采用压扩技术按输入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分布量化电平。实现非均匀量化的方法之一是把输入量化器的信号X先进行压缩处理,再把压缩后的信号进行均匀量化。常用的RFID编码方法为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也叫做相位编码,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 术,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天线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把前端射频信号功率接收或辐射出去的装置,是电路与空间的界面器

12、件, 用来实现导行波与自由空间波能量的转化。在RFID系统中,天线分为电子标签天线和读写器天线两大类,分别承担接收能量和发射能量的作用。当前的 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 LF、HF (13.56MHz)、UHF (860960MHz )和微波 频段,波瓣宽度方向图通常都有两个或多个瓣,其中辐射强度最大的瓣称为主瓣,其余的瓣称为副瓣或 旁瓣。在主瓣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强度降低3 dB的两点间的夹角定义为波瓣宽度(又称波束宽度或主瓣宽度或半功率角)。天线的极化天线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波。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构成。人们规定:电场的方向就是天 线极化方向。一般使用的天线为单极化的。如图所示为两种基本的单极

13、化方式:垂直极化是最常用 的;水平极化也是要被用到的。授课日期第四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教学重点 和难点WSN/ZigBee 技术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WSN/ZigBee技术课堂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ZigBee 技术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物联网的WSN/ZigBee技术等知识。(1)什么是ZigBeeWSN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的简称,即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无线传感网络内的各个要素通过

14、一个统一的协议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个协议就是Zigbee。什么是ZigBeeZigBee是IEEE 802.15.4协议的代名词。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 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一名称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传递信息,并构成了群体中的 通信网络。目前超过150多家家成员公司正积极进行ZigBee规格的制定工作。当中包括7位推广委员,半导体生产商、无线技术供应商及代工生产商。7位推广委员分别为:Honeywell, Invensys, Mitsubishi,Freescale, Philips, Samsung, Chipcom, ember。(如下图)ZigB

15、ee是采用数据帧的概念,每个无线帧包括了大量无线包装,包含了大量时间、地址、 命令、同步等信息,真正的数据信息只占很少部分,且这正是ZigBee可以实现网络组织管理、实现高可靠传输的关键。同时,ZigBee采用了 MAC技术和DSSS (直扩序列调制)技术,能够实现高可靠、大规模网络传输。(2) WSN/ZigBee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描述ZigBee定义了两种物理设备类型:全功能设备 FFD(Full Function Device)精简功能设备 RFD(Reduced Function Device)。(2) WSN/ZigBee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描述在交换数据的网络中,有三种典型的设备类型:(

16、i)协调器(ii)路由器和(iii)终端设备。一个ZigBee由一个协调器节点、若干个路由器和一些终端设备节点构成。设备类型并不会限制运行在特定设备上的应用类型。2) WSN/ZigBee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描述协调器用于初始化一个ZigBee网络。它是网络中的第一个设备。协调器节点选择一个信道和一个网络标识符(也叫PAN ID ),然后启动一个网络。WSN/ZigBee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描述图所示展示了一个示例网络,它具有 ZigBee协调器(菱形),路由器(矩形)和终端节点(圆 形)。授课日期第五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物联网组网技术教学重点

17、和难点现场总线技术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现场总线技术课堂主要内容: 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在控制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中,都有现场总线的应用。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物联网的现场总线技术等知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和分布式 控制系统(DCS)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电器、现场仪表及现场设备与控制室主机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基本概念工业现场+根导线=现场总线现场总线

18、的特点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并联信号传输和连接方 式的方法,它依次实现了控制层和现场总线设备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在保证传输实时性的情况 下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开放性。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在控制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中,都有现场总线的应用。基本概念WiFi 全称 Wireless Fidelity,又称 802.11b标准。IEEE 802.11b无线网络规范是 IEEE 802.11a网络规范的变种,最高带宽为11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Mbps、2Mbps和1Mbp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WIFI无线网络

19、结构WiFi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两种,即: Ad-Hoc和Infrastructure。两种结构如下图所示:WIFI优点: 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WiFi的半径则可达 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 WiFi技术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1 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蓝牙技术概述蓝牙技术是一个开放性、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标准。蓝牙技术的特点1 .能传送语音和数据;2 .全球范围适用,使用频段无需申请;3 .低成本、低功耗和低辐射;4 .安全性、抗干扰性和稳定性强;5 .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对等连接,

20、支持点对多的通信方式;蓝牙技术的应用蓝牙SIG (蓝牙技术联盟)定义以下几种基本的应用模型。授课日期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物联网智能空间技术教学重点 和难点智能网络空间技术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智能网络空间技术课堂主要内容:智能网络空间技术智能空间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物联网智能网络空间技术等知识。智能空间主要包括如下特点:1)智能空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甚广,要解决的问题繁多,须综合各种技术进行构建 ; 2)是一个嵌入性和移动性都很高的计算环境;3)用普适

21、网络联系物理世界,是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的融合;4)可做出实时的、上下文敏感的决策;5)系统具有适应性,能提供便捷性的应用;6)与智能空间相结合的物理范围,形成了所谓的广域智能空间智能空间中包含有大量作为接口 ”的硬件设备,根据用途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1)用来维持正常运行的系统设备; (2)用来提供日常服务的用户设备;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大类设备之间并不是严格区分的,有的设备可以同时归为系统设备和用户设备,如机器人、生物传感器等 智能空间中对硬件设备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1)具有很强的硬件通信、信息处理、存储能力;2)要求设备尺寸多样化、重量轻型化、功耗微小化、成本廉价化 ; 3)为设备提供充

22、足的能量,同时要求芯片节能; 4)要求用户界面富于表达情感、能与用户方便地交流。 要在智能空间中构建一个安全、保密、可信任的普适网络,应具备如下要求:物联网智能空间技术分类:通信介质的选取研究( WIFI,WSN,PLC,232 ) 服务中心/网关/控制器的研究 子网适配器/控制器的研究 软件中间件/MULTI-AGENT 技术 智能算法与服务模型 数据挖掘技术 云计算技术 实时数据库技术系统软件(software infrastructure)的作用是对智能空间中大量的物体、信息设备、计算实体 进行管理,为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消息交互、服务发现、任务协调、任务迁移等提供系统 级的支持。智能空

23、间中的系统软件主要有两个基本特点:物理集成(physical integration)和自发互操作(spontaneous interoperation)。智能空间:要在智能空间中构建一个安全、保密、可信任的普适网络,应具备如下要求:授课日期第七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物联网终端教学重点 和难点物联网终端的基本原理及作用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物联网终端的基本原理及作用 课堂主要内容:物联网终端技术物联网终端分类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物联网终端技术等知识。物联网终端的基本原理及作用原理:物联网终

24、端基本由外围感知(传感)接口,中央处理模块和外部通讯接口三个部分组成, 通过外围感知接口与传感设备连接,将这些传感设备的数据进行读取并通过中央处理模块处理后, 按照网络协议,通过外部通讯接口,发送到以太网的指定中心处理平台。作用:物联网终端属于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的中间设备,也是物联网的关键设备,通过他的转换和采集,才能将各种外部感知数据汇集和处理,并将数据通过各种网络接口方式传输到互联网中。如果没有他的存在,传感数据将无法送到指定位置,物”的联网将不复存在。物联网终端的分类1、按照行业应用分类主要包括工业设备检测终端,设施农业检测终端,物流 RFID识别终端,电力系统检测终端, 安防视频监

25、测终端等。2、按照使用场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和手持终端。按照传输方式分类主要包括以太网终端、 WIFI终端、2G终端、3G终端等,有些智能终端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接口。4、按照使用扩展性分类主要包括单一功能终端和通用智能终端。5、按照传输通路分类主要包括数据透传终端和非数据透传终端。物联网终端的广泛应用1、终端推广的最大障碍 终端的标准化:硬件接口标准化数据协议标准化2、终端的广泛应用分析物联网终端实例1家用机器人物联网终端实例3物联网智能药盒物联网终端实例2物联网控制子网关授课日期第八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物联

26、网的标准体系教学重点 和难点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课堂主要内容: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物联网标准体系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物联网标准体系等知识。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网络传输层标准、感知控制层标 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及共性支撑标准,如下表所示。应用服务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物联网标准体系共性支撑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云(资源池)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私有云(专用云)是由单个客户所拥有的按需提供基础

27、设施,该客户控制哪些应用程序在哪里运行,拥有服务器、网络和磁盘,并且可以决定允许哪些用户使用基础设施。公用云是由第三方运行的云,第三方可以把来自许多不同客户的作业在云内的服务器、存 储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上混合在一起。最终用户不知道运行其作业的同一台服务器、网络 或磁盘上还有哪些用户。混合云把公用云模式与私有云模式结合在一起。客户通过一种可控的方式对云部分拥有,部分与他人共享。云应用(Cloud Application)是通过网络访问、从不需要本地下载的软件应用。云架构(Cloud Architectures)是可以通往网络访问和使用软件应用的设计。云计算Vs并行计算云计算的萌芽一并行计算在并行

28、计算中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需要巨额的投资并且,传统的并行计算机的使用是一个相当专业的工作,需要使用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云计算将服务器等设施集中起来,最大程度地做到资源共享能够动态地为用户提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随时满足用户的需求。授课日期第九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云计算简介教学重点 和难点云计算实现技术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云计算简介课堂主要内容: 云计算简介云计算与互联网云计算实现技术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云计算等知识。云计算的起源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个新出现的事物

29、,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技术。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社会需求到达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市场方面的推动。(一)从技术角度来看, 传统的图灵计算模型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互联网、物联网的计算需求, 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模型出现。1 .图灵模型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无法解决不确定性问题;2 .图灵机通过时钟频率把模拟量近似为数值量,并且决定读写磁头读写的速度,这种等粒度的细分决定了数字化的精确程度,而该模型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近似是否可行,以及数值量应该如何返回模拟量等问题;3 .图灵模型没有考虑输入输出的形式化方法和人机交互的需求。d互联网正在向物联网渗透图灵计算云计算重点关注CPU

30、和操作系统重点关注节点间的交互确定的计算不确定的计算最优解尽力而为的解统一的调度 无集中控制、局域性偏好依附机行者主砺为可计算模型服务模型人不参看的计算人屋动参片的计算人的感知 能力和认 知能力挣 脱了时间 和距离的 束缚互联网、物 联网突破 了图灵模 型的描述 范畴图灵模型 在互联网、 物联网中 已经不再 适用另一方面,云计算的出现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云计算使得人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真正进入网络,挣脱了时间和距离的束缚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还可以降低运行费用大公司推动、政府政策导向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主要有 Google的非开源的GFS (Google File Syste

31、m, Google文件 系统)和 Apache基金会 Hadoop开发团队开发的开源 HDFS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授课日期第十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开放复杂智能系统教学重点 和难点知识的获取、表达与推理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知识的获取、表达与推理课堂主要内容: 数据库技术分布智能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智能系统等知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指应用机器实现人类的智能。智能系统

32、研究可以认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物联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推广与普及,给智能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我们在指导思想、 技术路线、系统体系结构、计算模式等方面为智能系统的研究融入新的思想与技术源泉,使得智能系统的研究迈入新的阶段,即以开放复杂智能体统(Open Complex Intelligent System)特别是开放巨型智能系统(Open Giant Complex Intelligent System)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智能为研究重点的综合集 合阶段。开放复杂智能系统指具有开放性特征、与环境之间存在交互、系统成员较多、系统有多个层次、系 统可能涉及人的参与的智能系统。特征如

33、下:自主性(Autonomy)、灵活性(Flexibility)、反应性(Reactivity)、预操作能力(Pro-activity)开放性、层次性、社会性 、演化性、人机结合、综合集成数据:是指人们为了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而引入的一些数字、字符、文字等符号,或这些符号的组合。(用文字描述人的名字,用数字描述气温)信息:是指由不同数据所组成的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小明5岁”) 信息是数据在特定场合下的含义,即信息是数据的语义。 信息可以分为本体论信息(纯客观的立场)和认识论信息(认识主体的立场 )。 本体论信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认识论信息是主体所感知的事物运 动的状态及其变

34、化方式。曝认识论信息又分为两类:嗓 感知信息(第一类认识论信息):认识主体所感知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 再生信息(第二类认识论信息):认识主体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 主体向外部世界(包括向其它主体)输出的信息知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的概念,它是信息加工的规律性产物,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 律。策略:就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计策方略,包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什么主体采 取什么行动、达到什么目标、注意什么事项等等一整套具体的行动计划规划、行动步骤、工作方式 和工作方法。 本质上,策略是知识加工的产物,是再生信息(第二类认识论信息)。智能:就是有目的地认识问

35、题、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能有针对性地获得问题 -环境-目标的信息,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实现认知,在此基础上结合主体的目的生成求 解问题的策略、并根据策略产生相应的行为,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求解问题达到预定的目标。信息获取的任务 信息感知(Information Perception)-获取信息的必要前提物联网中的各种传感器设备,有效地扩展和增强了人类自身的信息感知能力。 信息识别(Information Recognition)-目的是要对所感知的信息做出判断1授课日期第1周课时2授课序号1授课班级教学方式讲授+演示+练习课题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目的食品安全物联网教学重点 和难点食

36、品安全物联网教学方法 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设计导入新课:食品安全物联网课堂主要内容: 食品安全物联网 基本概念食品安全的社会性食品安全的法律性食品安全的经济性作业布置课后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主要要掌握食品安全物联网等知识。安全是指 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可以看出,对某一研究对象来说,安全具有两方面的 含义: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本身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中,它没有受到外来威胁,它不会出任何 事故,即研究对象本身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对象对其作用对象是没有威胁的,不会使其作 用对象受到伤害,即研究对象对其作用对象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

37、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食品安全的相对性(2)食品安全的动态性(3)食品安全的社会性(4)食品安全的法律性(5)食品安全的经济性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2)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3)产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 挑战。(4)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5)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6)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次浪潮(1)良好卫生规范(good hygiene practice GHP)(2)良好生产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 )(3)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SOP)(4)世界卫生组织的十大金色法则(5) WHO保障安全食物的五个关键 WHO(6)美国USDA/FDA食品安全的四步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 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 HACCP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