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知识点,格式已编辑,中考必备!_第1页
《呼兰河传》知识点,格式已编辑,中考必备!_第2页
《呼兰河传》知识点,格式已编辑,中考必备!_第3页
《呼兰河传》知识点,格式已编辑,中考必备!_第4页
《呼兰河传》知识点,格式已编辑,中考必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著补充一、呼兰河传1 、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 年 9 月 1 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 年12 月 12 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 27 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2、作者简介萧红( 1911-1942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

2、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 年,结识萧军。1933 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 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 年 1 月 22 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 岁。3、内容简介呼兰河传共七章, 写的是 20 世纪 20

3、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第一、 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 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

4、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

5、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 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 /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 我家

6、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

7、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结尾处, 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 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4、人物介绍“我”“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 60 多岁,“我”长到

8、4、5 岁,祖父就快70 了。“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 “我”家住了五间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家的院子”里住着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几家人: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他们是没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暂住的人。即便是随时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房间,因为租金便宜,也唱着歌斗胆住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有二伯有二伯是长工,在“我”家一做就是 30 年,而且没有工钱,“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所以工作

9、 30 年,有二伯还是一无所有。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喜欢和大黄狗谈天。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十分可怜,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东北阿Q。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他连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 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本来是个扛活的却偏偏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 “有二东家”、 “有二掌柜的”。这个“二东家”不敢反抗真正的东家,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

10、的坚强和勇气。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祖父“我”的祖父是个慈祥、 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他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小团圆媳妇一个仅仅12 岁而被称作14 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 梳着很大的辫子”, 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

11、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5、艺术特色叙述视角呼兰河传有三重视角,一个是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我”,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内涵,于是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叙述者是处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小说中人物保持着距离;第三个是萧红视角,萧红视角是居高临下的,读者可能看不见她,但她随时会出来发议论,有时连议论也不发,但读者可以感觉到萧红的情感波动。散文化的叙述结构呼兰河传第一、二章主要通过对呼兰城的风土与人情的叙述,展现出了一幅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优美的画卷。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写“我”在后花园的无虑的童

12、年生活和对祖父的无限依恋;第六、七章则又分别以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为主角讲述他们的悲惨故事。由于该作品并不立足于给某人立传,而是给作者记忆中的呼兰城立传,所以这七章都并无标题作为内在的逻辑联系,彼此之间独立,均可单独列章,且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除了回忆的“我”外,连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没有。在呼兰河传中,凭个人的天赋和感觉来进行创作的萧红打破了传统的严丝合缝的结构章法,通过自由联想将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连缀起来,进行无边的伸展,成就了一种非情节化的散文风格。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精髓所在。散文化的叙述情调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不仅用饱含深情的

13、笔墨追忆了往昔,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温暖和爱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个呼兰河传的叙事中,作者一直都将抒情的笔法渗入到叙事文体中,使其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表达情感的方式多样化。有时借景抒情,有时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情感浓烈之时,则直抒胸臆。萧红借“难以忘却”的童年回忆来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寂寞情怀,使得呼兰河传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散文化的叙述语言旅居他乡、久病缠绵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叙尽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在这里,萧红遵循着她一贯的创作特点,打破常规,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蜿蜒,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叙述语言与传统小说的叙述语言完全不同,充

14、满了散文化的特点。萧红通过选择独特的节奏和韵味的语言,完成了从句子到句子,从段落到段落直至整个篇章的结构安排,并表现出舒缓、忧郁的美感。萧红以其真诚的自我表达和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创新精神,自由地吟唱出对生命的感悟,体现出她对世事不同寻常的洞察,在散文化的优美意境中写出了其寂寞人生的酸甜苦辣。6、阅读理解一、填空题。1、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 的“ 灵感 ”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萧红。2、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这本小说。3、呼兰河除了一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还有不少精神上的盛举,如 跳大神、 唱秧歌、 放河灯、野台子戏、等。4、呼兰河这个小城只有两条街,其中大泥

15、坑在东二道街上,它曾经害死过马 、猪 。在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5、我经常跟祖父学诗,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6、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那边住着几个漏粉的、几个养猪的、 拉磨的 。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我家是安静的 的。街上热闹非凡,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 的。7、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蜜蜂、蝴蝶 、蜻蜓 、蚂蚱 ,样样都有。8、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9、男女两家的公子、小姐都还没有生出来,就给订下亲了。这叫做指腹为亲。10、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庙会的

16、土名叫做逛庙 ,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11、小灵花就是小姑娘 。胡家就是胡仙 。胡仙就是狐狸精 。12、三野台子戏是在河边上唱的。13、呼兰河这小城并不怎样繁荣,只有两条大街,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街上有金银首饰店、等。二、猜人物。1、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团圆媳妇 )2、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也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有二伯 )3、边推着黏糕的单轮车,边喊着“黏糕、黏糕”,往街上一走,小孩子们

17、就跟着一大帮了。( 冯歪嘴子)三、读片段,完成练习。1、小车子装潢得特别漂亮,车轮子都是银色的。车前边的帘子是半掩半卷的,使人得以看到里边去。他头上带着黑帽头,红帽顶,把脸扬着,他蔑视着一切,越看他越不像一个车夫,好像一位新郎。( 1)、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这段话描写的是新郎的外表。(2)、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到这位新郎十分不顾一切,十分瞧不起别人,我从“扬”。“蔑视”中看出来的。2、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呢!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

18、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味。( 1)、他是谁?女人的第五个孩子他伸手想拿什么?想拿麻花(2)、他的手为什么黑得厉害?你感受到了什么?因为她太好玩,不勤洗手,所以手黑的厉害。我感受到他的手实在脏得人都认不出来了,太不讲究卫生了。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啦,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大黄梨、 紫茄子 ,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地蹲着,很威武地,很镇静地蹲着,它表示着蔑视一切的样子,似乎眼睛连

19、什么也不睬,看着看着的怕是看瞎了眼睛也找不到了。( 1)、在“ ”填上恰当的词语。(2)、这两段话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 和 颜色 。4、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七月十五这夜生的孩子,怕是都不大好,多半都是野鬼托着个莲花灯投生而来的。这个孩子长大了将不被父母所喜欢( 1)人们为什么要放河灯?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狐狸野鬼。2)对 “七月十五这夜生的孩子,怕是都不大好,多半都是野鬼托着个莲花灯投生而来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那些以前的人太传统,我觉得这并没什么,或许可以说是野鬼改善了呢!也没什么不好。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

20、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评价呼兰河传 ,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用她绘画式的语言,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四、阅读赏析1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赏析: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重在暴露人们行为的不合理性、矛盾性,从而引起读者对这种行为的质疑。2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

21、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赏析:这句话深刻地揭露出国民的劣根性,愚昧的群众在荒谬冷酷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成为一群无聊的看客,他们麻木不仁、精神贫困,对美好的生命毫不怜惜,在看热闹的好奇心驱使下,客观上成为扼杀美好生命的帮凶。3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说凄凉也很凄凉。前边一个扎彩人,后边三五个吹鼓手,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赏析:用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烧“替身”一事的荒诞可笑、不伦不类以及救人如演戏的虚情假意。1 呼兰河传有何突出的语言特点?直率和自然是呼兰河传较为突出的语言特点。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小说借用了儿童语言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2你认为呼兰河传的叙事角度有何独到之处?在萧红对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中,儿童视角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给她的小说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是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