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教案_第1页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_第2页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_第3页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_第4页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它同其他专业学科(如社会学)相比较,更注重直接为人们提供服务而非纯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研究。但即使如此,社会工作者还是需要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准备,否则是不可能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 社会工作导论这门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以使大家对社会工作的整体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当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这几个方面的介绍上不能平均使力,而应有所区分。 社会工作“理论”部分主要是对影响社会工作实务的部分社会理论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介绍。主要包括社会工作的界定、社

2、会工作的历史发展、社会工作价值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西方有关社会工作理论等,这部分应是本课程的重点。 “方法”部分主要介绍各种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直接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等间接工作方法。考虑到这些方法都有专业的课程加以讲授,我们将只作简单介绍。 “实务”则主要对几个重要实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作些介绍,这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领域的具体运用。我们试图将国际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尝试运用于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 除了上述三大板块,在这门课中,我们还将介绍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等相关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工作一、社会工作概念的

3、内涵 1、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 A.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B.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 C.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上述三类不同的定义恰好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差异。第一类大体代表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类代表了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第三类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2、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通俗意义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A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

4、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 B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 弗里兰德在其所著的社会福利导论中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服务,也是一种助人的过程。 C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 芬克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门艺术或学科,它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以增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助人的专业方法注重人们和其所处环境的交互关系。 D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 廖荣利在社会工作概要中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专业领域,它运用社会的和心理的科学原则,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 E 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威特默尔认为:社会工作是有组织的

5、机构或团体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实施的一种援助,是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事实的各种服务。史坡林的社会工作实务概论一书中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协助人们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并增强他们社会生活功能的一种社会制度化方法。F 对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斯基摩尔对社会工作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我们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

6、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二、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 ,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 社会工作把助人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 n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主要助人方法,并针对各种复杂问题发展出了大量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三、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n社会分化与专业 n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专业可以从科学和生产部门两个角度来划分。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专业是指建立在科学教育和训练之上的,某类人专门拥有的职业领域。按照韦伯的说法,要进入相应的职业领域,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资格。 社会工作脱胎于早期的慈善事业专业教育专业

7、化、职业化 n中国社会工作处于前专业状态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n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n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n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 n 社会工作是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n1、社会工作的科学性 A 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B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C 工作程序的合理法与严密性 n2、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n3、社会工作的综合性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一、社会工作对象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应该帮助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是由社

8、会所认同的基本道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所制约的。2、从个人到社区 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我国: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和梁漱溟的邹县乡村建设实验区 20世纪30年代社区工作方法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社区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社会工作内容的丰富和范围的扩大,它在依然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基础上,将解决社区的、综合性的经济的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不但迫使社会工作者去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而且也将其工作扩展到了宏观层次。 3、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工作的对象也在扩大,这主要表

9、现为社会工作的性质由补救性、治疗性向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 对象:贫弱群体全体国民 性质:补救性、治疗性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相结合 三、社会工作的领域 1、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结构性或制度性问题 社会性的问题 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具体的服务。但对于结构性、制度性问题,除提供具体服务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层面上做工作。 2、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社会工作实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公共救助(社会救助)。它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经济匮乏从而物质生活面临危

10、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2)家庭服务(家庭社会工作)。它是对家庭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而陷入困境所进行的支持性服务,它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的服务。 欧美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家庭福利将重点放在家庭成员的角色上,帮助家庭成员处理a婚前的各种问题、b夫妻间的冲突、c亲子关系 费尔德曼在家庭社会福利一书中,将家庭社会(服务)分为四类: a、经济困难(失业、低收入)而产生的问题; b、因病住院、因罪服刑而不得不离家而产生的问题; c、夫妻失和而产生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 d、有身心残障家庭的社会适应问题。 港台: 徐震、林万亿:A经济的协助;B、心理的治疗;C、社会服务;D、制度的配合

11、。 大陆: A、家庭说服务;B、面对家庭教育与培训(婚姻学校、家长学校、家政学校); C、家庭救助; D、家庭心理辅导。 (3)儿童服务 最基本的儿童服务包括对失依、流浪儿童的救助,对受虐儿童的援助,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等。 A、普遍的儿童福利服务 a、推动有关儿童立法;b、促进对儿童的养育;c、推动儿童教育事业;d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条件;e、儿童卫生保健;f、权益保护。 B、特殊儿童的社会工作 a、对孤儿、被遗弃儿童的救助;b、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4)老人服务 包括老人家庭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社会适应服务、老人救助等。老人照顾;老人心理和社会服务;老年人教育服务;老年人就业服务。 19

12、65年美国老年人法案提出了十个保障目标: 、足够的收入;、最大可能的身心健康;、适宜的住宅;、为需要机构护理的人提供分体复原服务;、就业机会;、身体健康地、光荣地、有尊严地退休;、追求有意义的活动;、卓有成效的社区服务;、直接从研究成果中受益、保持和改善健康状况,令生活更美满;、自由、独立、自主地实施个人的生活计划、主宰自己的生活。 (5)残疾人社会工作 针对残障人开展的福利性服务。通过物理治疗和精神康复,提高残障人士的机能,并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 中国有残疾人约6000万,占总人数5%,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 内容: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特教);职业康复;社

13、会康复。 (6)学校社会工作 以帮助学生正常地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服务。 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问题学生 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为让学生适应社会变迁而开展的工作(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就业辅导) 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 (7)就业服务 就业前、中、后 反思再就业 (8)矫治服务 实施于罪犯教育、改造过程中的社会工作 介入方法:机构介入和社区介入 A、机构介入:(监狱、戒毒所、工读学校、劳教所) a、通过监狱为服刑人员提供服务; b、通过教养机构为相关人员提供矫治服务。 B、社区介入 监狱服刑人员、刑释人员 (9)心理健康服务 焦虑、孤独、抑郁 (10)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会工作是在医院或其他健康照顾机

14、构中实施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帮助病人和他们的家庭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实务。 基本内容:依据其服务机构特性可分为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实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卫生行政和公共卫生设施内实施)、精神病理社会工作(在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卫生结构内实施)。 (11)乡村社区发展 (12)军队社会工作 (13)社会保险服务。 n社会工作的领域在不断扩展 环境保护、爱滋病与更大范围的社会公正、社会福利相关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n功能的涵义n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n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n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与冲突 一、功能的涵义 1、功能的概念 功能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

15、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 2、功能的分类 (1)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 (2)正功能和反功能 (3)显功能与潜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关于社会工作的功能不同的学者作出的概括有所不同,柏伊姆(Boehm):(1)复原的功能(包括治疗性功能和康复功能);(2)提供资源的功能;(3)预防的功能。 徐震、林万亿:恢复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 1、提供物质帮助 2、给予心理支持 3、促进能力发展 4、维护合法权益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n1、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n2、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n3、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四、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与冲突 n 1、社会工作

16、各种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各功能之间的一致性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效果对各方面的影响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n 2、社会工作功能之间的冲突 各功能之间的冲突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困难群体,却对其他方面的利益有所伤害的情形。功能冲突的价值基础是各方利益的不一致。 思 考 题 n1.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世界各国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n2.谈谈你对社会工作学科性质的认识 n3.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n4.简述社会工作的对象及其发展 推荐阅读书目: n1.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4 n2.林振春.社会工作.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 n3.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 台北巨流

17、图书馆 2002 n4.林胜义.社会工作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1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n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n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n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n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 n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思想渊源 (1)古希腊罗马的福利思想 (2)基督教的博爱观念 (3)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 欧洲的这些思想传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土壤。2、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革命以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了小农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但在这次变迁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大量的农民

18、失去土地,沦为城市贫民,另外,城市产业工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贫困的。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5 梅休:(Mayhew)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 1856 布希:(Booch)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 1892 二、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 n1、英国的济贫立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n2、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 1、英国的济贫立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 A 规定了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B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C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以工作换救济。

19、(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教区设贫民习艺所;义务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D 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 E 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F 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a.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b. 不能工作的贫民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c.失去依靠的儿童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nA 政府负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

20、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了一个合法性前提。 nB 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它承袭了以前的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 nC 它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是社会工业职业化的开端。 nD 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2、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 n(1)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n(2)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n(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1)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n汉堡制:1788年在德国汉堡市实施的一种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它规定在该市设一中央办理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需要设立若干区

21、,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工作内容或方式包括: A 为失业者介绍工作;B 将贫困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C 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D 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 汉堡制施行了13年,后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救济人员不足,趋于衰微。 n爱尔伯福制:1852年,德国的另一小市爱尔伯福(Elberfeld)仿效汉堡制并加以改良,史称爱尔伯福制。其具体内容为: A 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居民300人 B 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 C 赈济员的工作有二:发放赈济款(包括经济调查);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

22、。 D 全市每14段设一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成立赈济委员会E 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n爱尔伯福制行政权力集中,监督严密,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2)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失业和贫民问题日益严重,英国出现了很多民间慈善组织。但这些组织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重复、浪费甚至冲突现象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里牧师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组织慈善救济暨抑止行乞会社,后改名为伦敦慈善组织会社。1877年美国水牛城(Buffalo)出现全美第一家慈善组织会社,在随后的六年内,美国共有25个城市成立了会社。 n 慈善

23、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贡献: A.会社创造的派友善访问员访问救济申请者,依据调查情况,实施个别化处理,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 B.会社促进救济机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协调合作,为社区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睦邻组织运动也称为社区改良运动,它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奈特(Barnet)创设的汤恩比馆(Toynbee Hall)。汤恩比馆成立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并引发了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中以美国最为明显。尤以琼.亚当斯(Jane Addans)于1889年在芝加哥创办的霍尔馆(Hull House

24、)最为有名。到1939年,全美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已达500多所。 n类似汤恩比馆的服务机构的特点: A 设于贫民区且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B 无既定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C 尽量发挥当地人力,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D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为服务中心,而且也为文化中心服务,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外国文化。 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A 以社区为工作场所,为后来的社区工作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 B 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对社区环境的改造。 C 强调以社区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1.社

25、会工作理论的总结和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的建设 n1898年,里士满出版贫民中的友善访问。 n1917年,里士满出版社会诊断(里程碑事件)。 n1922年,里士满出版什么是个案工作,后来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生态模式、人在情境中、问题解决模式、生活模式等概念。 2.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社工专业化的制度性前提 n1893年,英国创建两年制的慈善训练学校。 n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组织会新举办了为期六星期的夏季训练课程,1904年扩展为一年,1910年起增至2年,这就是纽约慈善学院。 n1919年,美国建立了17所社会工作学院,并成立专门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协会,1927年该为美国社会工作学院

26、协会,提出了课程标准,于1944年提出8门核心课程。 3、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 根据詹火生博士的研究,在美国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主要是两股力量。一是社会工作教育组织,1953年美国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第二股力量是实务社会工作者组织。 1918年成立美国医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55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英国:1962年 社会工作者训练委员会1969年 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70年代初,成立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 1956年在55个国家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社会工作联盟。 第二节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

27、展 n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n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n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工作 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n1、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n孔子:礼记载有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n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他理想中的福利社会,是和社会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的。尤其是老有所终,皆有所养。 孟子: 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广施仁政:制民

28、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如此,则百姓亲睦。他还提倡家庭、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含有丰富的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的内容。 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墨子提倡的爱人如己的兼爱思想,以及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实干精神,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 2、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太发达. 原因有二: A 传统中国的社会

29、组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 B 古代的救济以临时性的救灾、救荒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济事业。 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所采取的形式与方法 n(1)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 n(2)九惠之教 n(3)仓储救济 (1)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 n保息六政是我国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具体为西周)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的一种形式与方法。 n 保息六政的基本内容包括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种措施,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与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 n 荒政十二是灾荒之年的救荒应急措施: A 散财给饥民以粮食;B 薄征减免租税;C 缓刑减免刑罚; D 弛力减除徭役

30、;E 舍禁解除山林之禁; F 去几撤除关卡,使百货流通; G 省礼减少吉礼;H 杀哀节约凶礼;I 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 J 多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则男女相保; K 索鬼神祈求保护百姓; L 除盗贼为民除害,安定民心。 n(2)九惠之教n 管子.入国中有关于九惠之教的记述。管子所讲的九惠之教实际上就是九种社会福利措施。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贫、赈困、接绝等。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实行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婚姻服务、健康服务、小额贷款(创业服务)、就业服务、义亲奉祀等措施。 (3)仓储救济 n古代中国通过仓储实施救济设有常平仓、义仓、社仓等三种: 常平仓:最初由汉宣帝设立,

31、其主要功能在于平抑粮价,其本质实属经济措施。在低价时买进储存,谷贵时再以低价售出,以此救济百姓,安度荒年。常平仓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n义仓:隋文帝时设立。它或由政府征收粮食建立,或由富户捐粮储存而形成。遭遇灾荒时,则开仓济民。义仓延续到宋朝,后因管理不善废止。 n社仓:社仓起源于宋朝。宋朝朱熹制定社仓法,鼓励民间自行捐集粮食,自行管理仓务,遇到荒年开仓济民。社仓虽为民间所设,但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直到民间时期,社仓还在一定形式上存在。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n 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 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行政院,主管全国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等事务。

32、 1942年又在全国省、市、县普遍设立社会部下设机构。 n社会部成立后,开展了有关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的创制或修订。1945年国民党提出了社会政策基本纲领,但没执行。 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n最有名的是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大批知识分子立志唤起民众、改造乡村乃至拯救中国的一种实际运动,前后参加运动的有600多个团体,其中较著名的是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梁濑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等。乡村建设运动受到当时革命者的严厉批评,但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事业的一个开端,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3、微观社会工作实务 n1913年,在美国

33、接受过社工训练的休姆在长沙耶鲁医院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成立了长沙社会服务联盟。 n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宗教与社会服务部,1920年蒲爱德女士受聘于该部主持医院社会工作,对中国微观社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n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20多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这些社会学系大多设有社工专业或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并各自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基础。这些机构为中国培养了早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工作 n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工作 n 改革以后的中国社会工作 1、改革前的中国社会工作 改革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可概括为: n

34、A 由政府包办 n B 专业社会工作中断 n 社会工作方面的成就:建立了一定范围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伏抚工作、农村福利 2、改革以后的中国社会工作 (1)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A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B 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C 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D 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n(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 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迫切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n 下岗、失业人员 n 老人 儿童 残疾人 n 城乡贫困人口 n 进城农民工 (3)我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n我国目前存在两种社会工作:一种是传统的,由政府官员靠政府的

35、行政程序实施的为民众服务的工作,即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另一种是由外界传入的,由经过专业培养的人士开展的社会工作,即专业社会工作。 n在满足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提出的社会需要时,社会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都处于困境中:传统社会工作处于转型困境,专业社会工作则处于成长困境。 思 考 题 n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n2、简述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对社工的影响 n3、睦邻组织运动对社区工作方法有什么影响 n4、中国古代实施救济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推荐阅读书目: n1、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n2、李增禄

36、:社会工作概论 台北巨流图书馆, 2002 n3、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 n4、林振春:社会工作,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 第三章 社会福利制度 n社会福利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n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 n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的分类 社会福利的特征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1.社会福利的含义 福利一词的本义是指幸福和利益。 广义的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 狭义的福利是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弱势群体)提供的、满

37、足其最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此类福利是应急性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社会福利的功能 (1)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2)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和谐 (3)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4)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 (5)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6)社会服务可以当作是一种社会投资 (吉登斯) (7)社会福利可以增强社会中的利他主义的助人要素。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1、威伦斯基的两分法 美国学者威伦斯基和李宾士于1965年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 剩余性福利(residual welfar

38、e)在个人和家庭及民间设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政府提供的紧急援助,一般伴有严格的家庭调查,带有某种程度的羞辱性。 制度性福利(institutional welfare):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全民性、没有阶级和标签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家庭的整合。 2、蒂特马斯的三分法 英国社会政策学者蒂特马斯( Richard Titmus)认为社会福利可以分为三种: 剩余性社会福利 工业成就表现模式 制度性再分配模式 无论是威伦斯基还是蒂特马斯,都不否认在社会现实中,福利领域的理论或实践其实是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的混合。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 1、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 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第三

39、条道路 2.社会福利的可变性 民间慈善政府责任福利国家改革(反福利、政府退位) 3、社会福利的多元性 n1)在福利内容上由单一的福利形式向多元化的福利形式转变,公民在社会服务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n2)福利的责任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或社会)转向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和家庭。 n3)在福利的供给机制上,由过去的单由政府调拨变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提高了资源筹措效率。 n4)在福利服务的使用者方面,也由过去的选择性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体公民。 第二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 n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n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n 1、社会福利模式 n社会福利模

40、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订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福利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n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即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和混合型社会福利模式。 2、社会服务的提供 n社会服务是社会福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的专业人员来提供,而这一过程是在政府相关的社会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服务 直接服务:直接面向受助者,以受助者利益为本 间接服务:社会福利行政、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服务评估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1、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地位 (1) 社会福利

41、服务的组织和推行,依赖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来完成。(2)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福利体系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3)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化的一个过程,它通过社会福利服务的策划、推行和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活动保障整个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 n社会工作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资源发送体系 n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对社会问题和需要做出反应的过程。第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提供资源和满足需要的过程。第四,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需要不断改善专业方法和服务管理模式

42、,从而提高社会福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保证福利体系能顺利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1、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1978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n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n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n从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向开放和多元化社会过渡。 急剧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 n 失业问题 就业问题 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n 社会稳定问题 养老问题 环境问题等 对福利制度而言,目前直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城乡贫困人口和社会救助问题

43、 (2)城镇失业人员的安臵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城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 (4)城镇离退休职工和农民的养老问题 (5)吸毒、艾滋病等其他社会问题 2、当代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 (1)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单位办社会福利转向政府、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等多方共同举办的责任共担模式。 (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归属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在现行的社会福利机制框架里扮演着核心的作用。 (3)同居民需要相关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发展成社会化的模式 (4)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开始进入社会福利服务的范围,社会工作职业化已初现端倪。 二.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的发展 1.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端

44、的原因 n 社会转型和社会问题的基本背景; n 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理念变化,强调责任共担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n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社 会工作教育出现契机; n 国际交流和海外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支持。 2.中国社会工作产生过程的特点 n 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实践。 n 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衔接还存在制度上的制约。 n 同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 n 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 3.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 n 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理论与实务模式,加强国际间社会工作教育界与实务界的交流和合

45、作。以中国本土社会为重,逐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与实务模式同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的融合。 n 通过专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会工作教育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缩小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n 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制度层面的改革。思 考 题 1.简述社会福利的涵义与功能 2.试述社会福利的特征 3.试述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4.在目前中国的制度背景下,谈谈你对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看法 推荐阅读书目: 1.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法律出版社,2003 2.周弘:福利的解析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 3.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经济科学出版社,2

46、000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n价值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n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n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n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第一节 价值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一、价值的界定 1.日常话语中价值的含义 2.哲学中价值的含义 3.心理学中的价值的含义 心理学家莫里斯认为价值有三层含义: A.实用价值(也称操作价值,operational values) B.怀想价值,也称认知性价值(conceived valnes ) C.客体价值(object values) 4.社会工作中价值的含义 n巴勒特认为:价值是指被认为好的或应当追求的东西,是一种主观判断。社会工作所朝向的目的或追求的目

47、的,便是社会工作价值。西坡林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是一种与理想的目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有益于人群的最终状态相关的态度。 n 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二、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n1、从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工作是与价值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不过,最初的社会工作所秉持的价值基础是怜悯,而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n2、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总体关系看,价值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重要基础,它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n3、从价值与社会工作者的

48、关系看,价值构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全部。高登斯坦把社会工作者称为价值注满的个人。 n4、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关系看,价值对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工作价值的结构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n A 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n B 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体系,指社会工作者奉行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是社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 n C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即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n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n关于西方社会工作价

49、值体系的不同概括 n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矛盾 16 n 1、借鉴与创新 n 2、批判与继承 n 3、综合与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价值的基本内容 1、我国社会工作关于个人的价值 2、我国社会工作关于社会的价值 3、我国社会工作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与统一 1、我国社会工作关于个人的价值 n人的价值是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个人目前的生存状态是最应该珍惜的。 (2)人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外界力量规定的 (3)人应该享受作为人的一切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4)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和保护。 (5)人应该享受基本的、适当的教育机会。 (6)人有从事一定的职业和取得维持生存、发

50、展所必须的收入的权利。 (7)人在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后,有从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 2、我国社会工作关于社会的价值 n 社会对个人的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化的责任。 (2)供养的责任。 (3)发展的责任。 (4)保护的责任。 3、社会工作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与统一 n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本而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但有时也存在着矛盾、摩擦乃至冲突,需要社会工作者从中加以协调、缓解直至消除矛盾,使之重新统一起来。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什么是专业伦理 n1.含义:专业伦理一般也称为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或准

51、则。 n2.特点 (1)从实施范围看,专业伦理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 (2)从内容上看,专业伦理与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人们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3)从表现形式上看,专业伦理比较具体、多样,有较大的实用性。 n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功能 (1)它成为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指针或行为准则,规范该专业人员的言行。 (2)它使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能凭借其专业伦理维护专业的原则、权威。 (3)它作为一种标准,能借以评判该专业的实施效果。 三、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n1.目标冲突导致的困境 n2.忠诚冲突导致的困境 n3.责任冲突

52、导致的困境 n4.角色冲突导致的困境 n5.利益冲突导致的困境 四、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抉择 1.伦理抉择的原则 出于道德考虑;符合道德标准;为了道德目的 17 2.伦理抉择的标准 在同样符合道德标准的情况下,还必须考虑责任和义务、利益和正当性的优先性问题。 3.伦理抉择的模式 虽然并不存在完全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在任何伦理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三方面问题: 相关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相关的参与者;相关的效率和效益 思考题 n1.如何理解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n2.谈谈你对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 n3.社会工作者遭遇的伦理困境有哪些?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n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n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n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n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