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要知识点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要知识点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要知识点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要知识点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要知识点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社会致弱: 由于他人在场活他人参加而降低个人活动的效率的现象2 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的同时参加活着有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得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3 从众:个体在群体中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群体的压力, 而在知觉判断 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样的现象4 从众和服从顺从的区别与联系 ?顺从者在表面上接受群体的意见,但实际上是不同意者中意见的。它同从众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在行为上符合外界要求的同时,思想态度上并没有随之改变。与服从和顺从不同,服从书受他人和群体的压力,被迫做出附和和规范和他人意志的行为,它的显著特点是压力更具有强迫性。5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 1)群体方面:群体规模

2、;群体的凝集力;群体意见的一致;群体的权威性2)情景方面: 刺激的模糊性; 反馈的匿名性;承诺感3)个人方面:性别年龄 地位6 群体压力:指群体对生活在这个群体重的成员的特有的约束力意义:群体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完成群体的任务,维护群体的存在与延续; 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行为的一致性有助于建立社会真是性和个人的安全感群体规范:是有群体的领导者根据群体成员公认的情况制定的行为规范分类:正式或非正式规范;专制型或民主型规范;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作用:制约着群成员的行为,使之保持情感上合行为上的一致,维护群体的整体性, 保证了群体得以生存 巩固 和发展8 群体凝聚力: 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体里的感情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成员间的相似性; 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群体内部的协作;群体间的竞争9 影响群体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动机 威胁交流信息个性特征afeb5-Numbered_b1d3d632-4fd3-4d73-9b22-66def4678553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数量与创造性方面的差异;解决问题的精确性与答案唯一的两种决策的差异; 解决问题逻辑上的差异; 在连续性与非联系性问题上的差异11 人际吸引的规律 :外貌 临近性熟识 能力 相似性互补性吸引12 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零点接触単相识 表面性接触亲密利他行为: 那些乐意帮助人的行为,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

4、他人的幸福, 这些行为在在社会心理学里被称为利他行为特征:自愿 于利他为目标 不带酬赏的期望 包括利他这本身的损失成分14 影响利他行为的几个因素:个人 情境 被救助者的不同个人:年龄 性别 品质 能力 气质 性格情境:助人者的心境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先前的利他行为被救助者的特征:性别年龄相貌15 旁观者效应: 一个人在受难中获救的机率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加而降低。达利和拉坦纳对此的解释: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影响的结果;多数的忽略;责任扩散. ?攻击性行为 :一种有意的行为,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他人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动物天生就有攻击性行为,而人则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学习在的攻击性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

5、人类而言, 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函数. ?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观 :攻击不是来源于与身即来的本能,而是源于个人的后天生活经验.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宣泄惩罚 提供非攻击性行为的规范 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培养净化. ?归因: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起原因的过程. ?维纳的归因理论:内在归因因素有:环境他人 机遇(客观因素吧)外在归因因素有:态度情绪 性格 兴趣(主观因素)21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归因推理的过程必须符合一致性标准,即归因主体所知觉到的外显行为与通过归因对这种行为的定性必须相符方法或途径:非共同效应选

6、择性社会要求社会角色先前期望22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对相同或相似的事件的多个列子进行归因他认为会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这三个也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基础)23 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判断的分歧:行为者对自己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识到的是同一行为,但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行为者的个人倾向;行为者吧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归因于情境。24 归因的拟人化错误: 人们倾向于再一个简单的直觉意义上,按临近性 相似性 共同界线 和单一原则,把刺激物分组归类。对于本没有社会意义的自然现象也加于拟人化, 进行社会性的

7、归因。25 防卫性归因: 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自尊心) 而做出有偏差的归因26 公平世界的偏差:旁观者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偶然事件为基础,对别人的一项做道德上的归属产生归因偏差的共同根源 :(1)归因者更倾向于做出稳定的归因,把个人原因归之于个人的稳定素质( 2)在归因过程中吧自己作为中心参考系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进行信息处理和逻辑判断,此外,社会认知主体本身的利益 需要和动机影响不带感情的无偏见的归因分析, 使他们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做出主观推断态度: 是个体对待他人或是物的稳定的心里倾向,包括认知情感 意向三个方面态度与行为产生的一致与不一致的原因 :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一种在心里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因为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 同时取决于内在的心里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行的条件和因素 :(1)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 2)社会规范( 3)动机 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4)情境压力( 5)价值与代价态度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