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诗词曲五首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三、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四、过零丁洋 /文天祥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 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十

2、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 的画面: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 阿谁。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B )A.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B. 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 ,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 , 还有环境描写。C. 全诗以时间为序 , 先

3、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 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 ,最 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D. 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 又是愤慨控诉之泪。【解析】 B 无心理描写。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 与“十五”相对照 , 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B、“遥望是君家 , 松柏冢累累。”这两句用远景描写 , 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 凉破败的景象 , 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C、兔从狗窦入 ,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 井

4、上生旅葵。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 法, 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 , 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 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 , 从正面表现征 人从军时间之久 ,物是人非, 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D、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 ,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 , 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解析】 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 ,物是人非 ,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D )A、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 , 表明他中途一直

5、未能回来。一个“始”字 ,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 , 盼望与亲人团聚 的迫切心情 , 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B、道逢乡里人 : “家中有阿谁 ?”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 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C、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 , 再次表明家园荒芜 ,没有粮食可吃 , 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D、出门东向看 , 泪落沾我衣。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 回来一起吃团圆饭。【解析】 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4. 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B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

6、归”开篇 ,看似平淡 ,却耐人寻味 ,含蓄点出了 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B、“兔从”到“中庭”四句 , 由远及近, 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 , 控诉 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 , 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 , 进一步 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 : 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 泪, 有波澜有起伏 ,且引人深思。【解析】 B “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5. 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 , 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

7、度 的极端的不合理。B、“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 ,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 , 孤苦无依、内 心哀伤的老兵形象。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D、本诗选自乐府诗集 ,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由宋 朝郭茂倩编写。【解析】 C 这是一首叙事诗。6、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A. “八十始得归”中的“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 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B. “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 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C.

8、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是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D. 这是一首第一人称的叙事诗。该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 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解析】B “兔从狗窦入,维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表现出 老兵故居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野物出没,杂草丛生,一派破落、荒凉的景 象,这是以哀景写哀情。三、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 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 “十五”从军,“八十”方

9、回, 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 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 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孤苦无依、内心哀伤; 春谷作饭, 采葵作羹, 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2. 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 答: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难栖身于家 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 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而“采葵持作羹”“不 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灯; 尤其是“出门东向看” 这一动作, 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以至

10、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 诗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岑参的白雪

11、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 句诗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 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二、赏析选择题:1、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B )A.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 一种热闹的场面。B. “风掣红旗冻不翻” ,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 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C. “雪上空留马行处” ,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 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D. 诗

12、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 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解析】 B.“风掣红旗冻不翻” ,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应该是:北风吹扯 着红旗,红旗被冻住,一动不动。2、下列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 雪中送客之情。B. 全诗想象奇特,以冬春之际一天之内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 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C.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

13、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D.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 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解析】 B、应该是秋冬之季。3、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C )A、叙事诗 自由诗 B 、写景诗 叙事诗 C、边塞诗 送别诗 D、田园诗 抒情诗 【解析】 C 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 也是一首送别诗。4、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 送别的喜悦之情。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 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

14、了 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 象。【解析】 A 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这种说法不正 确。主要表现诗人对朋友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5、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 该诗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真实的描绘,也有 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B. 开头两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凸显了边塞 环境的恶劣。C. 结尾四句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 路转”使人

15、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充满伤感 情绪。D.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 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解析】 C 该诗表现的情感基调是豪放的,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但没有伤感的情绪。 C 项中“充满伤感情绪”赏析有误。三、简答题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 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答: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忽”字不仅显

16、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 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 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 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 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 情。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

17、感情方面的相同之 处是什么 ?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 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 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 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5、这既然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 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三、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18、悠悠。不尽长江滚滚 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 的句子是: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 借以抒情言志。 杜牧曾发出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千古兴 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

19、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 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B.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可谓“惊 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 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 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解析】 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 目。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 诗句,用得不落

20、痕迹,贴切自然。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D“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 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解析】 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A. “南乡子” 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 的刘备、孙权和曹操。B.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 国之思”。C. 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 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

21、一中国的强烈愿望。D.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解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 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 抵抗、昏庸无能 . 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 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 对敌人的轻蔑。C. 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D. 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解析】正确。不满统治阶级的妥协投降,希望北伐收复失地。5、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 袭扰面前

22、不敢抵抗、昏庸无能。B.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 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C. “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D.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解析】 B 反问的修辞手法。三、 简答题1、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 权的英雄形象, 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 光复神 州。2. “年少万

23、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 “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 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 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 更显其英姿飒爽, 勇猛无敌,智勇双全。3.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3、答: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 ,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 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 回;“天下英雄谁敌手” ,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 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

24、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 国之情。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人物形象。 答: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永不 屈服,何等英雄气概!四、过零丁洋文天祥【原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25、取丹心照汗青。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 诗句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 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 己对国家的忠诚。

26、【解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 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 史留名。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 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 心孤苦无依的苦痛。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 心。【解析】 C、没有拟人。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

27、首一尾两件 事以概其馀。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 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 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 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解析】 A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没有大战告捷。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 “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

28、尽坎坷 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 象,对仗工整。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 结合起来,感人至深。【解析】 D 不是拟人手法,而是一语双关。5、下列关于过零丁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D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B.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 “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 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C. 领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 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 对仗工整。D.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

29、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解析】 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三、 简答题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答: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 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 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 你的理解。答: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古往今来,人难 免一死,为

30、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 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3、请从颔联 ( 第三、四句)和颈联 ( 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 要赏析。答:领联:以“风飘絮” “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 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 “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国家 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原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张养浩在山坡

31、羊 ?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 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 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3、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4、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 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二、赏析选择题:1、对张养浩的山坡羊 . 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 “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 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B“望西都,意踌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