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部编版七语下翻转课堂《伟大的悲剧》导学设计_第1页
21、部编版七语下翻转课堂《伟大的悲剧》导学设计_第2页
21、部编版七语下翻转课堂《伟大的悲剧》导学设计_第3页
21、部编版七语下翻转课堂《伟大的悲剧》导学设计_第4页
21、部编版七语下翻转课堂《伟大的悲剧》导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21、伟大的悲剧导学目标1. 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2.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3. 激起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确立 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导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导学难点激起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确立正 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导学资源导学案、自测题、当堂测评、微课“伟大的悲剧基础梳理”,平台讨论及活动。第1段一一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3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 目标,圈划明

2、 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和重难点。2、自学教材(69分钟)带着学习 目标独立认真默读预习课文。(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羸弱1 e i癫狂di a n凛冽| ? nli e吞噬sh i步履1 u告罄q i ng蹒跚p a nsh a n遗孀shu a ng厄运e 毛骨悚然s ? ng 海市蜃楼 sh e n 姗姗来迟sh a 怏怏不乐ya ng 忧心忡忡 ch o ng 白雪皑皑.a i 踉踉跄 跄qi a ng 疲惫不堪k a n 风餐(露宿)耀武(扬威) 精疲力(竭)语无(伦)次(猎猎)作响(闷闷)不乐小心(翼翼)3、把握基础(5分钟)登录平台-查看

3、作业-选择微课“伟大的 悲剧基础梳理” 进行学习,了解 作者相 关文学常 识,对 照订正 上一题注 音(用红 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次威格,奥地利作豕。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豕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 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自学质疑导学设计【环节一】学法指导资 源助学(30-35分钟)1、导入: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

4、家挪威人阿家森 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 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 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 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 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 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 极,而斯科特队则于 1912年 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 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 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 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 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 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 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 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 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 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而奥 地利作家次威格根据斯科特 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 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 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 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

5、旅。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 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等。4、理解内容(1820分钟)带着以下问题浏览课文,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学法指导: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明确:本文讲述了 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 遇难的事件。2、请你用三个词来形容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学法指导:跳读课文,根据探究问题边读边思考。) 明确:震撼、钦佩、崇敬3、快速找出文章中探险的成员及其身份。(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探险队成员及身份: 埃文斯一一英国海军军士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威尔逊一一科研博

6、士斯科特一一海军上校 鲍尔斯一一身份不明4、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无限失望踏上归途。(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埃文斯发疯死去。 (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却不哀叹任何困难。【环节二】自学检测一一在线测学,质疑思学(10-15分钟)1、在线测学(时间:8分钟)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 .拽(zhu a出来 毋(w 宁 坚持不懈.(xi e )毛骨悚(s o n然 B .威尔逊(x u n)贮(zh u藏 怏怏(y a n不乐 广阔无垠(y

7、 i n) C.战栗(li )胆怯(qu e )风露(Io宿寒风凛冽.(lie)D .厄(e运吞噬(sh 1 )羸(l羽助告罄(q 1ng)(解析:C项“怯”应读“ qi e ,“露”应读“ 1 u。)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癫狂消蚀风餐露宿畏缩不前(消一销)(2)贮藏呼啸跚跚来迟鲁莽大胆(跚跚一姗姗)(3)遗孀烦恼忧心仲仲念念有词(仲仲一忡忡)(4)拖拽帐蓬精疲力竭疲惫不堪(蓬一篷)2. 质疑思学(时间:3 7分钟)(1)根据在线测学的结果反馈,核对订正,师友间相互强化巩固落实。(2)参考组内其他同学笔记完善自己的笔记,将导学案上的生字词和文 学常识在组内以听写或问答的形式落实

8、过关。(3)组长统计本组存在的疑问,整理后拍照上传至讨论区“伟大的悲 居9自学反馈”,并在课后进行组内交流。第2段一一训练展示(第2课时)【环节三】自展提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30分钟)2、操作流程:1)提前发布学习任务:教师 提前登陆平台上传本课相关学习资源,线上布置预习作 业,让学生明确自学内容、 时间、方法。2)明确当堂学习目标:教师 带领学生齐读明确目标。3)微课助学:学生自学微课, 教师巡回规范学生自学方 法。4)督导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提醒和把握课堂节奏。【导学二】学情分析以学定教(10-15分钟)1、在线测学:教师巡回督促 学生完成平台自测题。2、质疑思

9、学:督促学生在组 内做好基础强化,疑问拍照 上传。3、以学定教:教师及时在线 上、线下了解自学效果,为 针对性地突破难点作准备。1、学情反馈(时间5分钟)小组根据本组成员自学反馈结果,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共性问题,疑问 反馈老师。2、合作探究(10分钟)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在课文中勾画出来,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遭遇灭顶之灾,可为什么说他们的悲剧是“伟大” 的?(学法指导: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作答。)明确:失败之悲、作证之悲、失望之悲、死亡之悲等。请学生自主归纳出“伟大”的含义: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诚信守约、 集体主义、无私爱心2)、同学们默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0、。(学法指导: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作答。)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之后的一种极度沮 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 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冋意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 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为什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 样的复杂感情?)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 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

11、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 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真是“以 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 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 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 喻?)明确:“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 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 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3)、齐读最后

12、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最后这一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 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 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训练展示导学设计【导学三】以交导学突 破疑难(30分钟)1、学情反馈(5分钟) 根据线上自测和教师线下掌 握的反馈结果,师生对疑难 问题进行交流,教师集中解 决共性疑难问题。2、合作探究(10分钟) 学生先根据自学指导独立思 考,学习写法、体会对比, 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完 善。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拍照上传至“平台-活动-伟 大的悲剧

13、写法探究”。3、展示交流(8分钟)1)通过抢答模式,分别选 派小组代表展示讲解第(1 )题的两问,其他组同 学补充订正。2)教师选取同学朗读句 子。选取小组展示第(2) 题,其他组同学补充订正。3)全班齐读最后一段,小 组讨论,中心发言人回答。这一段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这是作者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对这些科考队员的赞美。3、展示交流(时间8分钟) 小组内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拍照上传至“平台-讨论-伟大的悲剧写法探究”,教师随机选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订正补充。【环节四】自评巩固一一自主测评,反思矫正(15分钟)山永远在李国文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 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

14、艰难地行进着。 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 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 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地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 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 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 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 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 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

15、,对正常的登 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 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 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 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 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 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 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 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

16、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 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 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 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 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导学四】拓展延伸学 以致用(15分钟)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阅读 空间,让学生能运用本节 课所学写作技法完成类比 阅读。操作流程:1)学生思考,独立完成自 主阅读。2)组内交流,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小 结。4)指导学生完成“自我评 价”

17、,疑难问题课后师徒 结对解决。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 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 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 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 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 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 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 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 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 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 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明确: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 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 上安第斯山的梦想。2、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山永远在”的?明确: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