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_第1页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_第2页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_第3页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明初山西居民外迁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河南是山西外迁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以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实录所记录的河南户口数为参照,探讨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的规模。在官方记录中,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的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的资料多见于各种家乘、碑刻中,现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的移民作一概述。洪武元年。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县曾有四次洪洞迁民,分别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三年。1937年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是对该县所存家族族谱的摘录,摘录内容除迁移时间外,还包括各姓氏家谱的编篡、续修时间。卷

2、四氏族别录是对未见家谱的当地民众进行的采访,二者可相互参照。其中卷三氏族志记载:西仲宫郭氏,始祖郭大庆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传今十九世。”卷四氏族别录记载: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周王村周氏、周口周氏、周庆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后吴村杨氏,晋人,洪武元年来迁沙岗桥刘氏、大李湾刘氏、粪堆刘刘氏、后河刘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今传十九世唐河县惠氏族谱称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洛阳王氏祠堂碑记: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上述

3、家谱涉及地区有彰德府(濮阳县)、卫辉府(封丘县)、开封府明县、木¥符县卜汝宁府(西平县)、南阳府(唐河县卜河南府(洛阳县),由北至南,范围很广。洪武二年。1933年篡修的温县志稿记载:洪武二年,徙山西之民于温县。今考各碑碣墓铭之类,其原籍由山西洪洞迁来者十居七八。”洪武三年。据1932年孟县志卷四所记: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且断言迁入时间为洪武三年,根据是证以故老之传述,考诸各姓之谱牒,则确凿可据。且当日户部所给迁徙之勘合,光绪初年民间尚有存者另据民国年间篡修的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三年春,始祖金明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南永城县古

4、城村。”民权段氏族谱载:洪武三年,奉令出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颖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洪武四年。康熙五十五年博爱李氏家谱载:大明洪武四年,始祖讳清江妣王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聚之洪洞大槐树荫,应诏徙跋河邑千载寺。汲县申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延津县。河南偃师县游殿村滑氏家谱序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三年,由山西迁移而来,至今四百余年。”洪武七年。新郑县大司村始迁祖墓碑记载:巩县王氏,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断桥河迁来。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载:主村王氏,其先为?汾人,始祖王东君精堪舆,明洪武七年被僚友徐

5、相邀游大梁,见河朔乃福地,遂携家迁于封丘之北五里日王村。”卷四氏族别录其中有谓:东仲宫赵氏,洪武七年有昆仲二人,自晋同来封,分居东、西仲宫,是为二村赵氏之始迁祖。”洪武八年。浚县志记载:在洪武三年不足五千人,降州为县,八年,首次由洪洞一带移民。”洪武十三年。洛宁县李翁李公墓志铭: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十有三年,勤诏迁豫,爰相风郡卜居此镇。”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及以前是否有迁豫诏旨,目前尚未可知。洪武十四年,1935年获嘉县志卷八氏族内记载:郭氏,永兴屯始祖失名,称郭老大,明洪武十四年,由山西风台滩里村迁来,后有迁王井、新城等村者,有谱有宗祠。赵氏,永兴屯始祖赵本,明洪武十四年,由山西

6、凤台县水磨头村迁来,后有迁往王井、冯堤者,有谱有宗祠。”洪武十四年以后的家谱此处不再列出,通过对家乘、碑刻、地方史志所载移民详细时间的排列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四年,每年都有移民进入河南,官方未见记载的移民年份在民间有详细的记述。对上述资料进行考证,很多移民的具体时间是可信的。从范围来看移民遍布全省各个地区,从北部的彰德府、东部的归德府、西部的河南府、南部的南阳府都有记载。具体到一个县来说,迁入的人口也是惊人的,民国年间的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中32姓108族共有45份族谱淇中载明由明初洪武由山西迁至封丘的计有18份族谱,占全部族谱的40%在这18份族谱中记载有洪武初年、明初的

7、有6份,记载明朝迁来的1份,明洪武间的4份,有具体年份的3份,分别是洪武元年、七年、二十七年,一份未记载迁入时间,鉴于朱元璋一直未改年号,那么洪武初年我们可以认为是洪武十四年以前的时间,那么这18份家谱中有8份是洪武十四年以前迁来的,占44%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从家谱碑刻我们似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洪武年间的移民主要来源是山西,洪武十四年以前有过大规模的山西人口迁移河南的事实。从散见于各种史册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府一直在鼓励民间的迁移,而且有组织地进行迁民安置,这种由官府从事的移民(或流民安置)从洪武元年就已经开始了。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

8、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这说明朱元璋从当政之初就意识到了人口增加对于河南的重要性。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六五南阳府部引邓州志:明洪武二年命金吾卫镇抚孔显至邓,招抚流民,置邓州。”孔显至邓县的任务十分明确,即招抚流民洪武三年三月,郑州知府苏琦上奏说:莫若计复兴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之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洪武三年河南设立司农司,许民授田,设官以预之洪武三年以后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移民安置活动在谱牒中也有相关的的记载,洪武三年由官府办理的移民手续至清末仍有保存,盂县志卷四所载当日户部所给迁徙之勘合,光绪初年民间尚有存者”即为明证。新郑县大司村始迁祖墓碑记载巩县王氏

9、于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断桥河迁来时。钦命侯监理察院大学士率迁民三千七百四十丁,牌二十有四,至巩之背阴,分业务农”。则似乎在说明这样一个情况:由官员率3740位男丁移民到巩县。在有关官员的履历记载中也可以查到洪武初年山西移民河南的佐证资料。万历三十年获嘉县志卷五官师志-宦绩记载了洪武初年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安置移民的情况:熊)洪武三年任获嘉令。时中原新定,城社未立户口土著不满百,井闾萧然。邦基招集迁民,宣上德意,商度地势,筑城建社,与之更始。”招集迁民,并且筑城建社,说明当时迁民已经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和家谱、官员履历互相印证,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至迟洪武

10、三年官府在河南各地设立了专门办理移民的机构,而且是以户部名义颁发移民证件。各府县官员以户口增长做为施政的重点,而户口增长要靠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从而使诱户口有增”洪武初年政府设置相应的机构,也可能就是为了招诱流民,准确地说是允许和鼓励民间自发的移民活动,尽管这还不是政府有组织的由山西移民河南的举动,但移民的各项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经过洪武初年的移民,大大改变了河南人口少的状况,时至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载,河南布政司辖区有户三十一万四千八百九十五,人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八十七口,这是推行黄册制度后的第一次统计数字根据梁方仲所记载的面积,可推算出当时河南省每平方公里平

11、均为12.68人(山西为27.52人)。这个数字尽管仍然相对于山西为少,但是这个数字已经是经过十多年的由山西向河南迁民的结果了。1891087口人是移民的成果,而不是河南户口稀少的根据。曹树基先生对卫辉府的土著与洪武时期移民比例进行了推算,认为土著与移民比例分别占人口总数的46%口54%依此推断,那么洪武十四年土著人口数为869900人,移民人口数1021187人,这个数字当然也是有疑问的,洪武十四年土著人口数比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81万还要多出近6万人,因此此数据仅供参考,至少这个数据足以说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依元代81万人口减半计算,则洪武十四年前移民人口则达近150万人。

12、明史和明实录记载了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向河南五次大规模移民,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河南省在册人口达到1912542人。这个数字与洪武十四年相比,10年间也仅仅增加了21455人。因此,洪武十四年以前的移民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通过对正史、谱牒及各种资料的比较,综合各史家考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族谱中关于山西始迁祖迁往河南的具体时间总体来说应为可信,明朝山西居民向河南的迁移从洪武元年就开始了,而且这个迁移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四年间一直没有中断,远远超过洪武二十一年以后的迁民规模。洪武二十一年以后,移民有一个由自发性的迁移到官府有组织的移民的转变过程,由官府组织的,几百户都可见到记载,自发迁移,人口虽多但不见史籍。这个结论可以将民间的记载和官方记载有机的联系起来。具体到洪武初年的移民规模,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