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_第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化学1的基础上,学生已对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所了解。本单元则较为系统地学习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重要原理和规律。本教案侧重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理解:(1) .科学家得出元素周期律所用的思维方式与方法。重点有归纳与演绎。(2) .利用原子结构更好的学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3) .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典型应用示例,认识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及相应的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

2、示上述元素的核外电排布。2. 过程与方法:(1) .利用对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及相应的规律的分析,学习归纳思维方法。(2) .利用练习巩固原子结构示意图。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以及从微观角度认识事物。4. 教学重点:(1)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的核外电排布。二、教学过程板书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问题情景画出1-18号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问题与探究按某些共同特征,将上述18种元素分组,说明你分组的依据及优势(注意:不能与图1-2重复)例如:可以按核外电子偶数分组,可以按单质状态分组。小结科学理论来自于客观事实。

3、但科学理论在被证实之前,会有很多瑕疵,从简单到复杂,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发展路线。问题与讨论图1-2中核外电子排布依据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板书1.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规律(1) .核外电子依据电子能量的高低不同划分电子层(K、L、MNOP、Q或n=1、2、3、4、5、6、7)。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2) .电子总是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电子层。2(3) .各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n=1、2、3)(4).最外层最多不超过思考8个电子(1).依据上述规律解释(见表1-1)X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什么不是(2) .上述规律能否解下列现象。答案(1) .最外层不超过8个

4、电子。(2).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上述规律只是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的主要几条。各规律之间在同一原子中互相不冲突,即科学理论解释自然现象时,不能有互相矛盾之处。思考与讨论(1) 、依据图1-2分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什么区别。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较少。但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不一定是金属元素。(2) 、依据Na、MgAl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其金属的活泼性关系,预测Li、Be的金属性强弱。(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所有元素吗?)(3) 、依据几种常见元素C、N、ONa、MgAl、P、S、Cl等,讨论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作业1. 已知铁原子、亚铁离子、铁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下

5、图所示:说明上述原子结构示意图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无冲突?2. 完成【课课练】主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规律(1) .核外电子依据电子能量的高低不同划分电子层(K、L、MNOP、Q或n=1、2、3、4、5、6、7)。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2) .电子总是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电子层。(3) .各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1、2、3)(4) .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2. 原子结构示意图1-2元素周期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核外电排布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2.

6、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钠镁铝的活泼性顺序、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变化趋势、同周期元素化合价上升等,学习归纳思维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及数据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学科兴趣。4. 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律。5.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1问题与探究分析1-18号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与讨论画出一个直角坐标,把1-18号元素的核电荷及其最外层电子数,标在该直角坐标中,然后把这些点逐一用线条连在一起。(1) 、说明你所画出的图包含的信息及化学意义。(2) 、该图能否说明各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具有规律性?板

7、书1. 原子序数: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顺序编号。思考题指出自然界有那些现象具有循环重复的特征。说明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特征。2. 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具有周期性变化: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增加到8(HRHe为12)。这种重复在现有全部元素中无一例外。问题与讨论在一个直角坐标中,把表1-2中各元素的核电荷及其原子半径标出,并用线条连接。把所得到的图与前边所画的图(核电荷-最外层电子数)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结论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原子半径均呈现周期性变化,且二者之间呈对应关系。板书元素原子半径,随其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问题与讨论在一个直角坐标中,标出各

8、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核电荷数,并用线条将各点之间连起来。所得图与前边二个图做对比,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主要化合价均呈周期性变化,且二者之间呈对应关系。板书3. 元素主要化合价随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作业(1) 、为什么研究元素原子半径及其化合价时,都把稀有气体元素排除在外?如果把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及化合价与其他元素一同研究,则上述规律应如何修改?(2) 、总结一下3-9号元素,11-17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说明这两组元素化合价有什么不同之处?(3) 完成【课课练】主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11. 原子序数: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顺序编号。2. 元素核外电子排

9、布具有周期性变化: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增加到8(HHHe为12)。这种重复在现有全部元素中无一例外。3. 元素主要化合价随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板书第三课时元素周期律2问题与情境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这对元素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周期性。问题与探究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也呈周期性变化。哪些事实能证明这一结论。得出这一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板书4. 金属性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实验探究1分别完成钠、镁、铝与水的反应。如果不反应,可以将镁、铝表面的氧化物除去并加热。板书2Na2H2O=

10、2NaOHH2剧烈反应Mg2H2O=Mg(OH)2H2微弱反应Al与水不反应(无现象出现)思考与讨论上述反应可以说明Na、MgAl的金属性顺序吗?这一结论与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在说明问题上,哪一种方法更为准确?结论上述反应中钠、镁分别失去一个电子、二个电子,都做还原剂。从反应的剧烈程度看,失电子能力:钠镁。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用到具体半径数据,属定量方法。金属活泼性的比较,无法用数字比较,属于定性研究。实验探究2但如用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区分镁、铝的金属性,差别并不明显。现改为用镁,铝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研究相应的差别。板书Mg+2HCl=MgCl2+H2?比2AI+6HCl=2AI

11、CI3+3H2?更剧烈。结论上述反应说明镁比铝更易失电子,金属性更强。思考题(1) 、上述研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初步得出的结论为,金属活泼性顺序为钠镁铝。把这一事实与碱性强弱顺序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对比,可得出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如何验证这一对应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2) 、初中所学的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预测金属元素之间相互能否置换。但对钠、镁、铝之间的相互置换却无法用实验加以证实。试讨论可能的原因。板书金属性越活泼,相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小结金属活泼性比较的几个指标。(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比较的反应的差别。(2)、金属元素之间的置换。(3、比较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

12、。板书5.元素非金属性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问题与讨论依据以下事实(1、硅、磷、硫、氯气等与氢气的反应差别,(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结合原子结构知识,合理解释元素非金属顺序:硅磷硫氯。思考与讨论已知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硅酸磷酸硫酸高氯酸。据此说明非金属性与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酸性强弱的关系。利用这一结论预测一下硼酸、碳酸、硝酸的酸性强弱顺序。小结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指标(1)、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练习总结11-17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实验指标。板书元素周期律

13、:元素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作业(1).依据本单元的知识预测:锂、铍与水反应的难易差别。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铍的碱性强弱。(2).H2S+Cl2=与HCl+S=哪一个反应可以发生?说明理由。(3)完成【课课练】主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元素周期律24. 金属性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金属活泼性比较的几个指标。(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比较的反应的差别。(2)、金属元素之间的置换。(3)、比较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5. 元素非金属性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指标(1)、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元素周期律:元素性

14、质随核电荷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了解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结构及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及规律。2. 过程与方法: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学习演绎思维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发现简史,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及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二、教学过程板书第四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问题情景把元素按元素周期律排成一个表格,这就是元素周期表。问题与探究周期表中每一行为一个周期,每一列为

15、一个族。根据已学过的1-18号元素分析,元素所在的周期、族,各与原子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关?思考讨论(1) 、指出周期表中有多少个周期,多少个族。计算每一周期,每一族各有多少种元素?(2) 、参照1-18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练习依据碳、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下列空格中填上必要的内容。板书(1)、核电荷数:碳氮(2)、原子半径:碳氮(3)、非金属性:碳氮(4)、氧化性:碳氮气(5)、热稳定性:甲烷氨气(6)、酸性:碳酸硝酸结论冋周期兀素由左向右,随着核电荷递增,最外层电子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思考与探究根据氟、氯

16、、溴、碘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对下列事实给出合理解释(1) 、它们的单质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2) 、它们的单质与水反应越来越难。(3) 、氯、溴、碘的置换顺序为:氯溴碘。(4) 、它们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氟氯溴碘。(5) 、它们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氯溴碘。结论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思考题根据氮、磷、砷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对以下各物质的性质排序(1) 热稳定性:PH、NHs、AsHto(2) 酸性强弱:HPQ、HNQ、HAsQo作业1.

17、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不稳定”化学性质与碘类似。试较为详细地描述其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等,并与其它卤素加以比较。2. 完成【课课练】主板书设计第四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八和零同周期元素由左向右,随着核电荷递增,最外层电子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8、。板书第五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2思考与讨论依据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1)、主族元素,副族元素所在的区域。(2)、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所在的区域,以及二者的分界线。(3)、了解过渡元素,所在的区域及其核外电子排布特征。问题情景铝,硅处在第三周期的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两侧。处于该分界线二侧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问题与探究已知有如下反应式:2AI+2NaOH+2H2O=2NaAI02+3H2?Si+2NaOH+H2O=NazSiOs+2H2?2AI+6HCI=2AICI3+3H2?Si+HCI=不反应。3S+6NaOH=2Na2S+Na2SO+3H2。CI2+2NaOH=

19、NaCI+NaCIO+H2O依据上述反应事实,解释铝,硅是否同时具有金属性与非金属。结论:铝的金属性较为明显。铝、硅、硫、氯单质均可与碱反应。铝、硅单质与碱反应有氢气产生,明显不同于硫、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明它们有一定的非金属性。问题与讨论为什么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集中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结论金属一般是导体,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石墨等少数非金属单质例外)。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的元素,既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又具有一定的非金属性,故其单质适合制造半导体材料。问题情景门捷列夫据其提出的元素周期律,所画出的元素周期表,尚有许多空格。他认为这些空格是一些有待发现的未知元素。例如,

20、门捷列夫预测的类铝、类硅元素的有关资料如下:类铝(1871年门捷列夫的预言)镓(1875年布瓦博德朗发现镓后测定)1、原子量约为682、比重约为5.9-6.03、熔点应很低4、不受空气的侵蚀5、将在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6、其氢氧化物必能溶于酸和碱中7、能生成类似明矶的矶类&可用分光镜发现其存在1、原子量为69.722、比重等于5.943、熔点为30.15C4、灼热时略起氧化5、在各种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6、氢氧化物为两性,能溶于强酸和强碱中7、能生成结晶较好的镓矶8、镓是用光谱分析法发现的类硅,门捷列夫15年前预言1886年德国人温克勒尔发现锗的实际值1、原子量约为722、比重约为5.53、氯

21、化物比重大约是1.91、原子量为72-732、比重等于5.473、氯化物比重1.887上述现象表明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能预测未知的事实。问题与讨论各种化学现象中,存在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试指出如何根据原子结构的特征,确定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结论元素电子层数较多,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则金属性较强;元素电子层较少,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则非金属性较强。思考题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当物质的某些性质在数量上发生改变,到一定程度后,这些性质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在周期表中,找出对应的现象。结论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22、。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作业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成表,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下表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纵列。试指出:(1) 该表与课本中元素周期表的的主要差别,(2) 该表前三个纵列中的缺陷。H1F8Cl15Li2Na9K16G3Mg10Ca17Bo4Al11Cr18C5Si12Ti19N6P13Mn20JS14Fe21完成【课课练】主板书设计第五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元素电子层数较多,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则金属性较强;元素电子层较少,最外层电

23、子数较多,则非金属性较强。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教学反思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既是本单元的精髓,也是本单元教学的最大难点。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课标要求】1.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2. 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离子,分子,原子可以分别构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3.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4. 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健以

24、及共价分子。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3)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理解离子化合物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共价化合物与共价键之间的关系。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4)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及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5)学会运用结构模型、化学用语进行化学的学习和研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的学习,增强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认识,提升在微观

25、领域里的想象力,感悟微观世界的奇妙与魅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体会化学物质与自然界的关系。课时安排】离子键1课时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离子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离子键的学习,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教学重点】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电子式的书写【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引入: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学生1.原子、离子、分子等;2.原子、离子、分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

26、也可以先形成离子或分子,再由离子或分子构成物质。补充举例p12进一步那么不同的微粒之间是靠什么作用力构成物质的?板书一.化学键1.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强调:直接相邻;强烈的相互作用。2.分类:离子键、共价键。分析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分析离子键的成因Na+11)2S1ClCl思考1.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间存在哪些作用力?2. 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抵消呢?板书二.离子键1. 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2. 特点: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注: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思考哪些微粒之

27、间容易形成离子键?1.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的原子之间(例如:大部分的IA、IIA族与VIA、VIIA族元素的原子之间)2. 离子或离子团之间(例如:金属阳离子、NH+与酸根离子之间)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 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B. 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C. 在化合物CaCb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D.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A. 10与12B.8与17C.19与17D.6与14疑问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离子键和离子键的形成过

28、程呢?板书3.表示一一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X”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表示原子;表示简单离子;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练习写出CaOMgC2的电子式。小结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阳离子Mm+阴离子Nn-静电作用离子键用电子式表示课后思考如何用电子式表示OH、NH离子?课后作业1、整理、归纳本节教学案2、完成【课课练】主板书设计一化学键1. 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2. 分类:离子键、共价键。二. 离子键1. 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2. 特点: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注:含有离子

29、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3. 表示一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X”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表示原子;表示简单离子;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第二课时共价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了解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过程与方法:通过共价键的学习,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教学重点】共价键及其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讨论,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引入:回顾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离子键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讨论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

30、离子键。请思考,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学生不能,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均有获得电子的倾向,无法发生电子的得失。补充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可通过共用电子对的方法使双方最外电子层均达到稳定结构。分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播放动画:共价键,引出共价键的概念板书三、共价键1 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2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3 共价化合物思考与交流1. 所有的由非金属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吗?举例说明。2. 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板书4.表示方法:电子式a. 共价分子;

31、b. 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例如:Cl2;B2;O2;N2;。例如:HO;HF。课堂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CQ;CH;NH3设问在有机化合物中,构成物质的原子数目较多,用电子式表示起来相当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共价分子呢?板书表示方法:结构式:用一”表示共用电子对,不用表示未成键电子课堂练习用结构式表示下列化合物:CQ;CH;NH其他方法一一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小结列表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表3-2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成键微粒阴阳离子原子成键性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

32、兀素非金属与非金属兀素实例NaCl、MgQHCl、H2SQ课后作业1、整理、归纳本节教学案2、完成【课课练】板书设计三、共价键1 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2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3 共价化合物4. 表示方法电子式a.共价分子;b.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表示方法结构式:用一”表示共用电子对,不用表示未成键电子其他方法一一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第三课时分子间作用力【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元素的成键特点,知道不同的共价键的键能是不同的,能说明键能对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某些化学反应活泼性的影响2、了解分

33、子间作用力对于分子晶体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3、学会运用结构模型、化学用语进行研究和学习【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中碳元素的成键特点、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中碳元素的成键特点【教学方法】模型、模拟动画(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提问大千世界存在的元素大约有多少种?你们估计存在的物质种类大约又有多少种呢?讲述在众多物质中,有机化合物占了很大一个比重,绝大多数的物质是有机物,而且每年合成的新物质几乎是有机物。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碳原子的结构有很大关系。讨论下面我们同学写出碳原子的电子式,从碳原子的电子式上你就有可能看出其中的原因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总结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问通过前面的

34、学习我们知道在分子内部相邻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那么分子之间是否也有相互作用呢?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小结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讲述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和对应物质的分子量成正比。另外: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讨论p16问题解决1.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差异2.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例题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微粒间的不同的作用方式,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A.干冰B.氯化钠C.氢氧化钠D.碘例题在解释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与键能无关的变化规律是

35、()A. HF、HCI、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B. NaF、NaCI、NaBr、Nal的熔点依次减低C. F2、CI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D. WS的熔沸点小于H2O的熔沸点提问我们都知道在相同的状态下,固体的密度一般比液体的密度大,但水结冰后其密度反而变小,这是什么原因呢?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6页的拓展视野部分,了解一下氢键的知识。小结氢键是。讨论氢键的存在和作用。课堂小结表3-3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概念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作用范围分子或晶体内分子之间作用力强弱较强与化学键相比

36、弱得多影响的性质主要影响化学性质主要影响物理性质(如熔沸点)课后作业1、整理、归纳本节教学案2、完成【课课练】板书设计四. 分子间作用力1. 定义:分子间存在的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2. 特点:比化学键弱得多3作用: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4. 氢键的存在及影响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同素异形现象【教学目标】1、从同素异形现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2、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教材处理】1、以生活中熟悉的两种碳的同素异形体一一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异”、“同”点为切入点,从“同素”和“异形”两个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同

37、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帮助学生从微观结构角度认识两种晶体中碳元素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作用力和空间排列方式的不同,识它们性质不同的原因。同时,通过介绍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热点:C6o和碳纳米管等知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点。2、运用电脑图片,向学生展示“足球烯”、“纳米碳管”等碳的不同单质。3、用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学习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知识。【教学重点】以金刚石、石墨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纳米管道的结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入人类已发现的元素仅百余种,可它们却能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这是什么原因呢?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C

38、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区别?展示金刚石与石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差异性。归纳同素异形体定义:。强调:实例:。讲述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列表比较物理性质金刚石石墨硬度天然、最硬物质最软矿物之一熔沸点很高很高导电性不导电导电思考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在硬度和导电性有差异?介绍明星分子“足球烯”思考足球烯结构和金刚石

39、、始末、纳米管道有何不同设问Na和Na+是同素异形体吗?讲述除了C元素有同素异形体外,OS、P元素也有同素异形现象多媒体展示小结板书设计一、同素异形现象1. 同素异形体:2. 强调:同种元素不同结构(性质不同)可以相互转化3. 实例: 金刚石与石墨 氧气与臭氧 红磷与白磷课后练习1、下列各组中互为同位素的是(),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O2和QB.1H和2HC.H2。和HOD.O2和02、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G。,发现一种G。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AIDS),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Go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B)与1

40、4N含的中子数相同(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D)与12C互为同位素3、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科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根据以上叙述,回答12小题: 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02和03是。课后作业完成【课课练】第二课时同分异构现象【教学目标】1以同分异构现象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2、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3、运用活动与探究方法,学习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同分异构现象【

41、教材处理】1运用活动与探究方法,学习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同分异构现象2、运用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学习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的结构知识3、禾U用碳的成键特点与成键方式的知识,理解组成相同的分子由于原子间的成键方式、排列顺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4、让学生自己尝试连接丁烷的分子结构球棍模型,体验和感知同分异构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学生依照碳原子成键的可能方式动手实验,探究原子的不同连接方式和连接顺序,观察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位置,将会对分子的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学重点】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学难点】各种同分异构现象【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同素异形体的定义:。2常见的同素异形体有、。知识梳理依据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价键规律,请你思考一下你可以拼成几种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