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叙议各别旨趣丰茂_第1页
语文论文:叙议各别旨趣丰茂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论文:叙议各别论文发表专家一旨趣丰茂摘要:本文对两篇记游名篇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从作记对象、体裁、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游山的目的、游山的结果、阐发的哲理、描写的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异同之处。关键词:语文;游记;写作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这两篇记游名篇,同是出自宋代两位名家巨擘之手。若能联读比较,横向拓展,求同比异,深入探究,必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有裨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先看同的方面。第一,作记对象和体裁相同。两文的作记对象一为褒禅山,一为石钟山,同为“山”,对象相同。就体裁而言,两文都为记游说理性散文,体裁相同。第二,表达方式相同。两文在表达方式上都米用了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夹叙

2、夹议的方法。第三,借记游“言志”、“载道”的用心相同。考察两文,均以议理为重心,叙事为铺垫,以“叙事”之名,行“议理”之实。所以,两篇文章都饱有鲜明的思辨色彩的深刻旨归,结尾都作了哲理性的归结与升华,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第四,倡导探索的精神实质相同。王安石由“其文漫灭”的仆碑,指正山名音谬讹误,并推导后世由于古书残缺不全,以讹传讹之事甚多、“何可胜道”,I一论文发袤专家一)中国学术期刊凤故而强调做学问应当“深思慎取”,并举例充分肯定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往往有得”,也是他们“求思之深”的结果,从而倡导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苏文”比“王文”晚写了30年。他不仅在理论上认同了

3、王安石“深思慎取”的思想,而且在探名过程中还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对立统一。同样,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虽然具有许多联系和共性,但也存在着诸多区别和差异。一、游山的目的不同两文虽同写游山,但游山的目的不同。苏轼游山是为探名石钟山命名的原由,他既不同意郦道元的“水石相搏”之说,更怀疑李渤的“以枹叩石”之说。故而亲临实地,探游揭秘,其所游山是有着鲜明的目的指向的。王安石游山,则无直接的功利目的,只是事后对未能“极夫游之乐也”的游山遗憾,耿耿于怀,借题发挥,张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二、阐发的哲理不同“苏文”借探游溯因,告知人们真知的获

4、取依赖于“耳闻目见”的躬行实践,强调了实践对认知的决定作用,揭示中国学术期刊网wwv(/论文发袤专家一了知和行的辨证关系,表现出对“实践论”的谋合与认同。它启迪人们要想获得真知灼见,了解事物真相,必须不迷信古人,不畏惧艰险,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勤于探求,才能把握事物的实质和本真。而“王文”则启示人们胜境的领略和成功的达成,必须以“志”、“力”、“物”为先决条件,离不开条件的奠基和促成。他更注重对“条件论”的开发与强调。文章启迪人们,要有出众的成就,须立志穷极险远,矢志不渝,“尽志”、“尽力”不懈追求,知难而进,方能深入洞府,领略奇观,无怨无悔矣。三、游山的结果不同苏轼偕长子苏迈夜泊绝壁之下深入考察,探明了石钟山命名的真因;纠谬反正,廓清了名实相左的迷雾。这一探游实践和惊喜发现,使他赢得了足一傲睨渔工水师、士大夫、郦兀、李渤的值得夸耀的成就,为探游过程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王安石游华阳洞,则因后洞“深”、“难”、“奇”、“寒”,“来而记之者少矣”,便随“怠而欲出者”俱出,未能“极夫游之乐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和遗憾。四、描写的特点不同同样是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