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通假字_第1页
浅析《诗经》中的通假字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诗经中的通假字摘要:通假是我们读古书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在先秦文献中尤为普遍。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流之一诗经反应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风貌。而诗经中的通假字不仅数量多、而且应用纷繁复杂,这在先秦时期其他作品中是颇为少见的。本文中我们通过对诗经中通假字的字音和通假字的字义的归纳总结,对诗经中通假字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语言特色,为我们研究上古语言提供了依据,并对我们阅读古书古籍有着重大的帮助。关键词:通假字通假字音通假字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约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是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于天下,流传于世的儒家经典。诗经不

2、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不管是语音、语汇还是语法他基本囊括了上古的语言系统。通假是读古书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先秦文献中尤为普遍,所谓通假,通是指通用,假是指借用,通假就是古人在记录语言的过程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音本该使用的字,后来相沿成习就成了这个字的通假字。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以读古书。”这里的假借便是通假,由此可见辨识通假字对正确理解古书的重要意义。诗经中不仅通假字数量多,共出现五百多个通假用法的字,而且应用繁杂,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下面我们通过通假字音和通假字义等方面来归纳一下诗经中的通假字。、通假字字音的分类

3、通假字按字音上分为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和音近通假。(一)同音通假。据调查,诗经中通假字有百分之四十属同音通假。同音通假即双声叠韵的通假,主要是指本字和借字的上古读音相同。他们的声韵呈现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毖”借为“泌”。诗经郑风大叔于田:“抑鬯弓忌”,“鬯”借为“韔”。诗经大雅崧高:“以作尔庸”“庸”借为“墉”。(二)双声通假。即指本字和借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相近的通假。如诗经小雅十月:“抑此皇父,岂曰不时。“时”通“是”,善之义。诗经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矜”借为“鳏”,指年老无妻之人。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如箦。”“箦”借为“积”。

4、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旦旦”借为“怛怛”,指恳切的样子。诗经大雅生民:“禾役穟穟。”“役”借为“颖”。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此处“离”通“罹”。诗经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明”通“勉”,勤勉。诗经小雅小宛:“题彼脊令,载飞载鸣。”“题”通“睇”。(三)叠韵通假。即本字和借字古韵相同。如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匪”借为“斐”,有文采的样子。诗经唐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纪”通“杞”一种落叶乔木。诗经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为”通作“伪”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通“扑”。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坟,仍执

5、丑虏。“敦”是“屯”的通假字。诗经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通“脱”。诗经邶风北门:“王事適我。”“適”借为“掷”。诗经大雅公刘:“观其流泉,其君三单。”“单”借为“禅”。诗经小雅棠棣:“每有良朋,烝也无戎。”“烝”借为“曾”。(四)音近通假。即本字和借字古音相近。这一类情况相对较少。例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节”通“巀”。诗经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犹”通“尤”,诟骂、指责之义。诗经小雅大田:“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朱熹集传:“覃”借为“利”,音“剡”。以上这些都表明,诗经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6、。可见诗经通假字对古音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二、在应用上,诗经里的通假字和通假义也显得纷繁复杂。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一)诗经里只用通假义,不用本义,也不出现本字。例如:栾,本义为木名。说文:“栾木,似欗。”诗经借为“脔”,作“脊瘦”讲。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毛传:“栾栾,脊貌。”按说文上说:“脔,臞貌。诗曰:脊人脔栾'。”臞者,少肉也,正“脊瘦”之义。“栾”“脔”为同音通假。(二)同一个字,即用它的本意,又用它的通假义。例如,说文:“剥,裂也。”诗经小雅楚茨:“或剥或亨,或肆或将。集传:“剥,剥解其皮也。”此处为本义。有用通假义。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毛传:“剥,击也。”马瑞辰通释:“传训击者,以剥'为扑'字之同声假借,扑'正作攴'。”段玉裁说文“攴”字注:“此字从又卜声。经典隶变作扑'。”此处“剥”借为“扑”。(三)同一意义,诗经里即用本字,又用通假字。例如,葵揆,说文:“揆,度也”就是度量诗用本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毛传:“揆,度也。度日出入,以知东西。”又用通假字。诗经大雅板“民知方殿屎,贝I莫我敢葵。郑笺:“葵,揆也。”按说文“葵,菜也。”葵本菜名,与度量义无涉。此假“葵”为“揆”,郑笺即以本字释通假字。(四)一字借用为数字,因而同时有数个通假义。其中有的本义亦在诗经里出现

8、,有的不出现。例如:卒一瘁、崒。按“卒”的本义为“大夫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白虎通:“大夫曰卒,卒之为言终于国也。”引申为终、为尽。诗假“卒”为“瘁”。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韩诗外传卷五引作“瘁”马瑞辰通释:“卒读与瘁同,瘁、瘅皆病也。”诗有假“卒”为“崒”,作“高俊”讲。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卒矣。”郑笺“卒者,崔嵬也,谓山巅之末也。”马瑞辰通释:“维其卒矣,犹言维其高矣。卒即崒字之省假。”(五)同一意义借用几个不同的字,这样几个不同的字在诗经里具有同一个通假义。例如,右、又侑说文:“又,手也。”“右,助也。”两字诗经并

9、借为“侑”作“劝酒”讲。诗经小雅彤弓:“钟鼓既设,一朝右之。”毛传“右,劝也。”胡承珙后笺:“右为侑之假借。”诗经小雅宾之出筵:“三爵不识,矧敢多又。”马瑞辰通释“又即侑之假借,谓劝酒也。”又南有嘉鱼:“嘉宾式燕又思。”传疏:“又读为右,彤弓传:右,劝也'。”丁声树先生曾说:“燕又二字连续,有与侑同,劝酒也。”此义诗经亦用本字。诗经小雅楚茨:“以安以侑,以介景福。毛传:“侑,劝也。”(六)两字互为通假,甲字借为乙字,即取乙字的意义为甲字的通假义;同时乙字又借为甲字,即取甲字的意义为乙字的通假义。例如,亡忘,说文:“亡,逃也。”“忘,不识也。”两字不同义。诗经假“亡”为“忘”,而有“忘记

10、”的通假义。诗经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笺“亡之言忘也。”又假“忘”为“亡”而有“已止”的意义。诗经秦风终南:“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朱熹集传:“寿考不忘者,欲其局此位,服此服,长久而安宁也。”“长久而安宁”就是不亡、不已。又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郑笺:“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之文章。”此处假“忘”为“亡”,所以郑笺以“不遗失”释之。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流之一,反应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风貌,为上古语言研究提供了依据,我们对诗经中出现的通假字的通假字音及通假字义进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语言特色,并对我们今后研究阅读古书有着重大的帮助。【参考文献】1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2 向熹:诗经语文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