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1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2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3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4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九年六月成都文件编制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项目编制人员名单:总体设计负责人:编写:复核:审定:铁四院项目编制人员名单:编写 :复核:审定:目录1概述 .11.1编制依据 .11.2工作范围及内容 .11.3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 .32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 .43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 .64技术要求 .84.1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84.2坐标与高程系统 .84.3布网原则 .94.4平面控制网要求 .104.5高程控制网要求 .115平面控制网测量 .125.

2、1GPS框架网( CP0)测量 .125.2CPI 控制网测量 .175.3隧道外 CP控制网测量 .205.4隧道内 CP控制网测量 .226高程控制网测量 .247 CP控制网测量 .277.1 CPIII 平面控制测量 .277.2 CPIII 高程测量 .288控制网维护与复测 .289工程措施加强后工作量估算 .299.1贵阳至贺州段工作量估算 .299.2贺州至广州段工作量估算 .3010 提交的成果资料 .31附录 A 控制点标志及埋石要求 .33附表 .34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1 概述1.1 编制依据铁道部关于时速 200 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测

3、量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铁建设函 200842 号);铁道部关于印发时速200 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基桩控制网(CPIII )测量管理办法的通知(铁建设200880 号);铁道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 200920 号);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修编方案;年 6 月 24 日贵广铁路精密测量工作会议精神。1.2 工作范围及内容工作范围贵阳至广州,正线长度 841.809km,建筑长度 820.719km(其中,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设计范围内正线长度 584.720km,建筑长度 565.686km;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4、(以下简称铁四院)范围内正线长度257.089km,建筑长度 255.033km),含贵阳、广州枢纽,都匀、桂林、贺州地区相关配套工程。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计长函200787 号文,中铁二院承担贵阳至贺州(含)段的设计工作并任总体设计单位,铁四院承担贺州(不含)至广州段的设计工作。中铁二院与铁四院在贺州地区设计分界里程为CK597650(中铁二院 CK597650=铁四院 CK567200)。中铁二院承担范围内正线长 584.720km。铁四院承担范围内正线长257.089km。工作内容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全线调整为300km/h 无砟轨道,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

5、定(铁建设 2006189 号)的要求,按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建立贵广线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具体内容为:(1) 框架平面控制网( CP0)布设及测量;(2) 基础平面控制网( CPI)布设及测量;(3) 线路控制网( CPII )布设及测量;(4) 轨道控制网 (CP) 布设及测量;(5) 高程控制网布设及测量;(6) 利用新建成的精密测量控制网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进行现状联系测量,并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作出评估,提出处理意见及进行线路调整设计。GPS 框架网( CP0)、CPI、CPII 及高程控制网测量由勘测设计单位完成后,对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桩,施工单位应进行复测;隧道施工贯通后洞内增设

6、CPII 、水准点由勘测设计单位施测完成后交施工单位进行复测; CPIII 控制点由施工测量单位施测。1.3 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贵阳至广州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经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正线长度841.809km。本线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300km/h。贵阳至桂林段线路位于贵州东北部高原及其过渡带, 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

7、大,其中贵阳昌明段为高原台地边缘;昌明榕江段地形下降较快,为高原过渡带夹深切峡谷地形,地形呈阶梯状下降,线路穿越斗蓬山、雷公山,在都匀附近穿越长江和珠江水域的分水岭苗岭;榕江桂林段属于高原斜坡带,地形起伏大,河道弯曲,沟壑纵横,线路需穿越九万大山、天平山;桂林贺州段属溶蚀盆地间夹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线路穿越海洋山、银殿山;贺州至肇庆为南岭余脉的粤西中低山丘陵区,沟谷深切,肇庆至新广州段为珠江冲积平原,由岗地地貌逐渐过渡到滨海平原区,零星展布剥蚀残丘。贵广铁路沿线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至九月暴雨较为集中,为汛期,冬季很少严寒。近广州地区秋季会受台风影

8、响,但影响不大。2 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2.1 贵阳至贺州段贵阳至贺州段线路长度为 584.7 km,其中 364.9km 原来为有砟轨道段。贵阳至贺州段的 CP0、CPI 及隧道外的 CPII 、水准测量等精密控制测量工作由中铁二院测绘分院于 2008 年 10 月完成。既有精密控制网存在以下问题:( 1)执行的标准是经过评审的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平面高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贵阳至贺州段无砟轨道地段较多, 且无砟、有砟轨道频繁交错, 为了实现无砟轨道地段和有砟轨道地段 CPI控制网同精度坐标转换, CPI 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 B 级 GPS 网的要求建网,但从实施过程

9、和计算结果看,无砟轨道地段完全满足了 B 级 GPS 网的精度要求,而有砟轨道地段只是基本满足 B 级 GPS 网的精度要求,需要近一步采取加强措施。(2)有砟轨道地段的坐标系投影变形值和 CPII 测量执行时速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 (试行)的要求,虽然从 CPII 控制网平差计算的结果看满足了 C 级 GPS 网的精度要求,但部分基线的观测时间、基线闭合差、任意两时段解算值互差等指标不能完全满足 C 级 GPS 网的要求,需要进行补测。( 3)有砟轨道地段部分段落(五通至桂林)的高程控制测量是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完成的。2.2 贺州至广州段贺州至广州段线路长度为 2

10、57.1 km,其中 231.7km 原来为有砟轨道段。贺州至广州段的 CPI 及隧道外的 CPII 、水准测量等精密控制测量工作由铁四院于 2008 年 10 月完成。既有精密控制网存在以下问题:( 1)执行的标准是经过评审的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平面高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贺州至广州段无砟轨道地段较少, 且无砟轨道地段相对独立, 为了减少测量投入,全线 CPI 及 CPII 均按时速 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 要求建网,施工前对铺设无砟轨道的隧道单独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布设施工控制网。布设施工控制网时以隧道进出口一端的控制点为坐标起算点,

11、 另一端的控制点为起算方向点。铺设无砟轨道地段 CPII 、CPIII 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要求建网,有砟轨道地段按时速 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 要求建网。( 2)有砟轨道地段的坐标系投影变形值满足时速 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 (试行)的要求,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 不大于 2.5cm/km,但不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 3)有砟轨道地段的高程控制测量是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完成的。3 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严格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建立 CPI、CP

12、II 、CPIII 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利用新建成的精密测量控制网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进行现状联系测量,并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作出评估,提出处理意见及进行线路调整设计。为使工程措施加强后不废弃工程,本次精测网重新测量过程中尽量利用原埋设标石,对后期因线路方案调整而引起控制桩位置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待方案稳定后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补充,以保证工期要求。根据贵广线的具体情况,中铁二院范围(贵阳至贺州段)和铁四院范围(贺州至广州段)的精密控制测量改造方案如下:(1)贵阳至贺州段改造方案1 )重新进行坐标投影分带,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 (包括高程归化、 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

13、宜大于 1/100000。2)对原来有砟轨道地段CPI 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对解算稍差的基线进行重新观测和计算。3)对 CPII 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凡是观测时间、基线闭合差、任意两时段解算值互差等指标不能完全满足C 级 GPS网要求的基线均需要进行补测。4)原三等水准测量地段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重新进行观测和计算。5)对线路调整较大的邦土段(约20km)重新选点、埋石和观测、计算。6)为监测无砟轨道的沉降情况,沿线路每隔20km 左右增设一个二等深埋水准点,原埋设在基岩上的二等水准点可作为深埋水准点利用。(2)贺州至广州段改造方案1 )重新进行坐标投影分带,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

14、m,即投影长度变形 (包括高程归化、 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宜大于 1/100000。2)对原来有砟轨道地段CPI、CPII 控制网重新观测和计算。3)原三等水准测量地段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重新进行观测和计算。4)为监测无砟轨道的沉降情况,沿线路每隔20km 左右增设一个二等深埋水准点,原埋设在基岩上的二等水准点可作为深埋水准点利用。肇庆至新广州段为珠江冲积平原,系江河、湖泊、海沉积形成,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为保证后期施工给本工程提供稳定的高程基准和运营维护的需要,需重点考虑布设深埋水准点,计划布设 5个。4 技术要求4.1 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铁建设2

15、006189号);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91);4)全球定位系统( 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5)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4.2 坐标与高程系统(1)平面坐标系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采用 WGS-84 参考椭球,高斯投影。东坐标和北坐标的加常数分别为 500km、0。工程椭球构建采用改变椭球参数的方法(即参考椭球长半轴直接加投影面大地高并保持扁率和定向不变) 。边长投影在抵偿高程面上,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 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

16、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宜大于 1/100000。因为本线坡度较大且桥隧相连,个别地段投影长度变形值有超限情况,需要在施工时采取高程改化措施保证线路施工的平顺连接。为方便与国家地形图及其它工程衔接, 要求提供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3 度带坐标成果。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桥梁、隧道施工坐标系。贵广线工程独立坐标系分带情况见表4.2-1、表 4.2-2,具体地段投影变形估算见附表。贵阳至贺州工程独立坐标系设计表表 4.2-1投影中央子午投影高程投影高程平均高程最大投影长度分带面正常高面大地高异常对应里程范围线经度变形值(mm/km)序号h(m)Hm(m)(m)

17、110711001075-25DK0+000 DK63+00013.5210730950925-25DK63+000 DK96+900-9.9310730880855-25DK96+900 DK106+300-9.1410730820795-25DK106+300 DK118+4009.3510815440415-25DK118+400 DK187+500-13.9610830350325-25DK187+500 DK218+50011.6710811085-25DK218+500 DK236+35011.88109355330-25DK236+350 DK276+00017.59109302

18、20200-20DK276+000 DK343+2008.31010930300280-20DK343+200 DK357+700-12.111110440420-20DK357+700 DK381+400-20.112110280260-20DK381+400 DK389+60012.61311015200180-20DK389+600 DK454+10011.71411045250230-20DK454+100 DK475+55010.41511045200180-20DK475+550 DK509+800-9.81611045230210-20DK509+800 DK545+00013.

19、31711130160145-15DK545+000 DK597+6508.9贺州至广州工程独立坐标系设计表表 4.2-2投影中央子午投影高程投影高程平均高程最大投影长度分带面正常高面大地高异常对应里程范围线经度变形值(mm/km)序号h(m)Hm(m)(m)111145130120-10CK567+200CK599+000-9.3211145180170-10CK599+000CK624+000-7.83111457060-10CK624+000CK636+0007.94112155040-10CK636+000CK715+000810CK715+000CK791+

20、0007.861131550-5CK791+000CK827+0005.2(2)高程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4.3 布网原则平面控制网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四级布设,由于沿线国家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稀少,且精度相容性差,有必要在基础平面控制网( CPI)施测之前建立首级 GPS 框架网(CP0)作为全线的平面坐标框架基准,第二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 CPI),第三级为线路控制网( CP),第四级为铺轨基桩控制网( CP)。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 1)GPS 框架网( CP0)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建立平面坐标框架;( 2)CPI 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 3)CP主要为勘

21、测和线下工程施工提供控制基准;( 4)CP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高程控制网分为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和CP高程控制测量。各级高程控制网的作用为:( 1)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主要为勘测、施工提供高程基准;( 2)CP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高程控制基准。4.4 平面控制网要求第一级 GPS 框架网( CP0),按 3050km 左右设置一座,按照国家 B 级点观测标准施测; 第二级基础平面控制网 (CPI)在第一级框架网(CP0)的基础上采用 GPS施测;第三级线路控制网 (CP)在基础平面控制网( CPI)的基础上采用导线法或 GPS 施测;第四级轨道控制网( CP)在线路控

22、制网( CP)的基础上,采用自由设站交会法施测。 CP0、CPI、CP及 CP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见表。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表 4.4.1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备注CP 0GPS国家 B级30 50kmCPIGPSB 级 1000m 4km 一对点CPIIGPSC 级800 1000m导线三等CPIII边角交会网50 70m 一对点点对间距 1020mCPI、CPII 及 CPIII 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1)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表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00.7CPI1.31/170000CP1.71/100000(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4.

23、4.2-2控制网附合长度边长级别( km)(m)CP 4800 1000测距测角相邻点位导线全长方位角闭对应导线中误差中误差坐标中误相对闭合合差限差等级( mm ) ()差( mm)差限差()31.87.51/550003.6三等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 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N导线环(段)的个数;n导线环(段)的角度个数。4.5 高程控制网要求1)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水准基点控制网应全线(段)一次布网测量。与另一铁路连接时,应对另一铁路的水准点进行联测,确定两铁路高程系统的关系。2)水准点应每2km 设置一个。重点工程(大桥、长隧及特殊路基

24、结构)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点可与平面控制点共桩,也可单独设置,水准点距线路中线距离宜在50150m 之间。3)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5。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表 4.5水准测量每千米水准每千米水限差测量偶然中准测量全检测已测段高往返测附合路线或左右路线等级误差 M中误差 MW差之差不符值环线闭合差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精密水准2.04.012884三等水准3.06.02012128注:表中 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5 平面控制网测量5.1 GPS框架网( CP0)测量框架网沿线路方案布设,全线统一构网,共布设

25、框架网点22 个。在线路两端及中部各选一个CP0 点与 IGS 站连测。按照国家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B 级点观测标准施测。 GPS 测量作业应满足表中的基本技术要求。表 5.1.1各级 GPS 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级 别国家 B级BCD项目卫星高度角() 15 15 15 15有效卫星总数 95 4 4静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 30 30 20 15观测时间( min )态测时段长度( min ) 240 90 60 45量观测时段数 421 21 2数据采样间隔( S)30156015 6015 60PDOP 或 GDOP 66 8 10选点埋石1)

26、GPS 框架网点位周围应便于安置GPS 接收机,视野开阔,在地面高度角 15 内不应有成片的障碍物;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 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小于 50m;3)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4)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 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的地方;5)点位应选在地面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6)按附录 A 中 CPI 的标准埋石,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有条件时应办理委托保管手续。框架网的施测(1)采用 Trimb

27、le或 Leica 双频 GPS接收机观测,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 5mm+1ppm。GPS测量作业应满足表中国家 B 级网的基本技术要求。(2)全部仪器、光学对中基座生产作业前都必须按要求进行检校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3)观测时,天线整平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4)观测时段的分布应尽可能日夜均匀,且夜间观测时段所占比例不少于 25%。(5)观测同时记录各项气象元素和天气状况。雷电、风暴天气时,不宜进行GPS测量。(6)中铁二院与铁四院衔接处应共同观测各自两个CP0 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使全线CP0 构成整网。数据

28、处理1)软件GPS网基线预处理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TGO1.63 或LGO6.0 软件),采用广播星历。基线精处理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编制的 Gamit 精处理软件或瑞士Bernese大学编制的 Bernese精处理软件,采用精密星历。2) 准备工作a)基线解算前, 应按规范及技术设计及时对外业全部资料全面检查和验收,其重点包括:成果是否符合调度命令和规范要求: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是否合理。b)起算点坐标系为ITRF2005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起算点的瞬时历元坐标精度不低于1m。c)外业观测的气象数据换算成适合于处理软件所需要的单位。d) 其它数据的准备精密星历( IGS)数据:GPS 连

29、续运行站 (IGS 参考站 )观测数据和相应的坐标及速度场数据;软件所需的文件(如:框架极移、卫星状态等文件)。以上数据通过Internet 获取。3)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10%。 基线外业预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 ds,两两比较应满足下式的规定。式中: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接实际平均长计算) 同步环检核, GPS网三边同步环闭合差,满足以下要求: GPS网外业基线预处理结果,其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式中:闭合环边数;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4)基线解算a)GPS观测值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采用标准气象

30、元素。b)基线解算按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算时,每个时段须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方差阵;按单基线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c) 基线解算以 GPS 连续运行站地心坐标为基准, 或与高精度的 GPS 控制点进行连测,获取地心坐标基准,从而获得平面控制网的地心坐标。d)基线精处理后质量检查重复基线较差及环闭合差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5) GPS网平差 GPS 网平差采用与 GAMIT 配套的平差软件 GLOBK 、瑞士Bernese大学的 Bernese或武汉大学研制的科傻GPS 软件、 Poweradj通用平差软件,在WGS84 椭

31、球上进行三维整体平差处理。 无约束平差选取一个相应于观测历元的 ITRF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点( IGS 参考站)作为起算基准。 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限差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 Vx、V y、V z)应满足下式: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以相应于观测历元的 ITRF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点为已知点进行 CP0 控制网三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 dVX 、dVy 、dV z)应满足下式: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5.2CPI 控制网测量CPI 控制网应在 CP0 的基础上采用 GPS 进行

32、测量。 GPS 测量作业应满足表中的基本技术要求。GPS 网布设(1)CPI 控制点根据线路平面图,沿线路敷设。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2)CPI 控制点每隔 4km 左右布设一对或一个点, 长大隧道段于隧道进出口与斜井处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点,每对点间距离不宜小于 800m。(3)中铁二院与铁四院衔接地段应共设2 对相互通视的 CPI,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转换关系。控制点选点埋石(1)CPI 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1002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当与水准点共用时,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附录A 的规定埋石。(2)

33、点位应便于安置GPS 接收机。点位周围视野开阔,便于GPS 卫星信号的接收。(3)点位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电视台、微波站 )的距离不小于200m,离高压输电线距离不得小于50m。(4)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5)所有 CPI 控制点均应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在内业整理资料时,点之记成果用Auto CAD 绘制,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文件。控制点观测(1)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的双频 GPS接收机按表中 B级网的要求施测。(2)全部仪器、光学对中基座生产作业前都必须按要求进行检校合格后才能投

34、入使用。(3)观测时,天线整平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 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4)CPI 控制点应与附近的CP0 控制点进行联测。(5)观测过程中按规定填写观测手簿。对观测点名、仪器高、仪器号、时间、日期以及观测者均应详细记录。(6)为获取 CPI 控制点 1954 年北京坐标系成果, CPI 控制网应与附近的不低于国家二等的大地点或 GPS 点联测,一般宜每 50km 联测一个国家大地点,联测国家大地点的总数不得少于三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两个。当联测点数为两个时,应尽量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三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

35、基线解算:GPS 基线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解算,基线解算采用精密星历或广播星历, 以 GPS随机的软件解算。 选择 CP0 控制点为基线解算起算点。基线解算应作以下检核统计工作:(1)计算同一时段观测值的资料剔除率应小于10%。(2)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解算值互差小于2 (mm)。(3)独立观测边闭合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Wx 3、Wy3、Wz3、W3(4)同步观测环闭合差应满足以下要求:Wx /5、Wy /5、Wz /5W= /5网平差及坐标转换(1)采用 GPS 基线的双差固定解进行GPS基线网平差。(2)在 WGS-84 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求出各 CP点在 IT

36、RF 框架下或 WGS-84 坐标系下的地心坐标和大地坐标、 各基线的改正数及其精度信息。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 Vx、V y、V z)应满足下式: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3)以联测的 CP0 点为已知点进行 WGS-84 坐标的三维约束平差,按表 4.2-1、4.2-2 选择相应的投影带参数, 将 WGS-84 坐标投影到相应的高斯平面上求得工程独立坐标系平面坐标。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1.3,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170000。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dVX 、dVy、dVz)应满足下式:式中:为相应

37、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4)利用联测的 1954 年北京坐标系国家三角点,求得 WGS-84 椭球与北京 54 椭球的坐标转换参数, 将其投影到高斯平面上, 并利用国家三角点作为起算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前应对已知点进行精度和可靠性检验。5.3 隧道外 CP控制网测量测量应在 CPI 的基础上采用 GPS 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隧道外本线推荐采用GPS测量方法施测。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当与水准点共用时,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附录A 的规定埋石(与水准点共用时应按水准基点标石埋设规格) 。所有 CPII 控制点均应

38、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采用 GPS 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CP控制点采用 Trimble 或 LEICA 双频 GPS 接收机观测,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分段起闭于CPI 控制点,测量等级及技术要求应符合表中 C 级的规定;2)CP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8001000 m,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有一个通视点,以满足放线或施工测量的需要;3) CP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 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并与 CPI 联测构成附合网。4) 点位应满足 GPS观测条件,选择条件同 CPI 的要求。5) 基线解算采用广播星历,以 GPS 随机商用软件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