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65.02001CCSB1615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lfalfa aphids2021-09-26 发布2021-10-26 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学兔兔 标准下载DB15/T 2372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呼和浩特市农牧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

2、原研究所、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农牧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林波、王春玲、林克剑、王欢、徐丽霞、敖立琴、杜宏深、苏利民、白晋宇、苗杰、韩海斌、张千。I学兔兔 标准下载学兔兔 标准下载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苜蓿蚜虫(Alfalfa aphid)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监测、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防治原则和防治对象、防治指标、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苜蓿田蚜虫类害虫的监测与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

3、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141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T 2930.10草种子检验规程 包衣种子测定GB/T 8321.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T 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GB/T 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3.1防治指标control index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3.2 3.2安全间隔期safety interval最近一次施药至利用时的间隔时间

4、,该时间间隔内农药残留降至最大允许残留量以下。4 虫情调查监测4.1 主要蚜虫种类苜蓿田发生的蚜虫类害虫有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和苜蓿斑蚜Therioahhis trifolii Monell等。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见附录A中表A.1。1学兔兔 标准下载DB15/T 237220214.2 系统调查4.2.1 调查时间按草田苜蓿、种子田苜蓿或当年建植苜蓿田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为苗期、返青期至刈割期或种子收获期止,每五天调查一次。4.2.2 调查田块针对不同区域苜蓿种植区,选择生长均匀一致的三块苜蓿田作为系统

5、观测与调查样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 m2,发生期不施药,三个调查样地至少间隔1000 m。4.2.3 调查方法在选定的系统调查样地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块田定株调查苜蓿50株,观察记载成蚜、若蚜数量,按每百枝条蚜量折算虫口密度,计算百株蚜量、有蚜株率。利用拍打法进行调查监测。调查结果记入苜蓿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A.2,并写出调查报告。4.3 大田普查4.3.1 调查时间在苜蓿田间蚜虫虫口高峰期调查23次。虫口高峰期根据4.2系统调查中的虫口密度确定。4.3.2 调查田块选择有代表性的苜蓿田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0667 m2,发生期不施药。4.3.3 调查方法针对草田苜蓿、种子

6、田苜蓿或当年建植苜蓿等不同类型田,在苜蓿不同生育期划进行调查。每类型田查5块,每块田查50株。调查方法同4.2.3。计算有蚜株率、百株蚜量。调查结果记入苜蓿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A.2,并写出调查报告。5 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5.1 发生规律1年发生10余代,以混合种群危害,其中前期苜蓿蚜为优势种,中期豌豆蚜虫量较大,中后期苜蓿斑蚜为优势种,三者以苜蓿斑蚜造成的危害最重。在苜蓿整个生育期持续为害,4月中下旬苜蓿返青期成虫开始出现,5月下旬虫口突增,在6月上中旬初花期时达到危害高峰期,发生盛期从 6月上旬持续到8月中下旬的每一茬苜蓿上,特别对第2茬和第3茬苜蓿危害严重,有趋嫩习性,主要取食

7、叶片、嫩稍和花蕾。5.2 危害程度划分标准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5级: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 5 级:中度偏轻:5011000 头/百枝条;2学兔兔 标准下载DB15/T 23722021中度偏轻:5011000 头/百枝条;中度偏重:15012000 头/百枝条;重度:2000 头/百枝条。6 防治原则和防治对象6.1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化管理,严格检疫;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适时适量用药,保护天敌。6.2 防治对象防治对象为4.1主要蚜虫种类。7 防治指标防治指标见表1。表1苜蓿蚜虫防治指标株高苜蓿斑蚜(头)豌豆蚜(头)苜蓿蚜(头)百枝条百枝条百枝

8、条5 cm1005005005 cm25 cm10002000200025 cm2000400045008 防治技术8.1 农业防治8.1.1 选用抗蚜苜蓿品种应选择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苜蓿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6141的规定。8.1.2 种子处理播种前可选用种子包衣进行预防,种子包衣执行GB/T 2930.10的规定;未包衣种子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兑水拌种处理,搅拌均匀后堆闷10 h12 h,摊开晾干后播种。8.1.3 刈割管理现蕾期前后,害虫数量即将或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刈割;若遇到暴发性虫害发生,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应保证施药后安全间隔期超过15 d刈割。8.1.4

9、 田间管理3学兔兔 标准下载DB15/T 23722021秋末或春季苜蓿返青前及时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降低越冬虫源。8.2 生物防治8.2.1 天敌保护利用改进和利用栽培措施,刈割时保留边际35行苜蓿,为瓢虫类、草蛉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及寄生蜂等蚜虫天敌昆虫提供庇护场所。通过应用引诱剂、助迁引移,发挥天敌昆虫趋集效益,提高自然控制作用。8.2.2 微生物农药施用杀虫微生物防治害虫,幼虫孵化高峰期,细菌类微生物杀虫剂每亩使用8000 IUmg可湿性粉剂300 g400 g;虫生真菌类微生物杀虫剂加水稀释成孢子含量0.050.1108 cfu/ml的菌液喷雾。8.3 物理防治8.3.1 粘虫板诱

10、杀利用蚜虫趋黄色的特性,采用黄板诱杀。放置时诱虫板下沿与苜蓿植株生长点齐平,随植株生长调整悬挂高度;每亩悬挂25 cm30 cm规格的粘虫板2530张,或20 cm30 cm规格的3540张。选择双面黄板,竖向挂置,当黄板上粘虫面积达到板表面积的60 %以上时更换。8.3.2 其他措施根据蚜虫生物学特性,可采取糖醋液、诱虫灯等方法诱杀。8.4 化学防治达到防治指标时,严格按GB/T 8321.1、GB/T 8321.2、GB/T 8321.9、GB/T 8321.10、NY/T 1276要求使用农药,并保证施药后安全间隔期超过15 d刈割。4学兔兔 标准下载DB15/T 23722021附 录

11、 A(资料性)内蒙古地区苜蓿田蚜虫种类及调查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见表A.1。苜蓿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见表A.2。表A.1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种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苜蓿蚜有翅胎生成蚜体长 1.5 mm1.8 mm,黑绿色,有光泽。触角 6 节,第 1 至第 2 节黑褐色,第 3 至第 6 节黄白色。第3 节较长,上有感觉圈 47 个。翅痣、翅脉皆橙黄色。各足腿节、胫节、跗节均暗黑色,其余部分黄白色。腹部各节背面均有硬化的暗褐色横纹,腹管黑色,圆筒状,端部稍细,具覆瓦状花纹。尾片黑色、上翘,两侧各有 3 根刚毛。若蚜体小、黄褐色,体

12、被薄蜡粉,腹管、尾片均黑色。无翅胎生成蚜体长 1.8 mm2.0 mm,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体被蜡粉。触角 6 节,第 1 至第 2 节、第 5 节末端及第 6 节黑色,其余部分为黄白色。腹部体节分界不明显,背面有 1 块大形灰色骨化斑。若蚜体小,灰紫色或黑褐色。卵长椭圆形,初产为淡黄色,后变草绿色,最后呈黑色。苜蓿蚜喜欢在苜蓿茎顶端群集取食,有时也在绿荚果上群集取食。1 年发生数代至 10 余代。以卵在豆科牧草根茎处、枯叶、土表、干裂的荚壳内越冬;少数以无翅成蚜和若蚜越冬。温度是影响蚜虫繁殖和活动的重要因素。苜蓿蚜繁殖的适宜温度 16 23 , 最适温度为 19 22 ,低于 1 5 或高

13、于 25 ,繁殖受到抑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相对湿度在 60 70 时,有利于大量繁殖。苜蓿斑蚜有翅胎生蚜体长卵形,长 1.8 mm,淡黄白色,体毛粗长,有褐色毛基斑。背部有 6 排或多于 6 排的黑色斑。翅脉有昙,各脉顶端昙加宽。腹管短筒形,尾片瘤状,顶端钝, 具毛 812 根。无翅胎生蚜体长 2.0 mm2.2 mm,有明显褐色毛基斑,至少成 6 列。余同有翅胎生蚜。体色有淡黄、淡绿色、黄褐色等。苜蓿斑翅蚜在北方 1 年发生数代,以卵越冬。在呼和浩特地区 5 月上旬气温 10 左右, 苜蓿返青时,卵孵化,若虫开始活动,6 月上旬苜蓿分枝期蚜量猛增,7 月上旬为害最盛。8 月中旬苜蓿进入结荚期,叶渐枯老, 田间出现大量有翅蚜向外迁飞,苜蓿地蚜虫数量逐渐减少。苜蓿斑蚜喜欢在叶背取食, 一般以在植株下部的种群数量最大,在下部叶片比较多,上部叶片较少。也在茎上取食, 特别在苜蓿种子田。豌豆蚜有翅胎生蚜体长 3 mm,黄绿色,额瘤大,向外突出。触角淡黄色,超过体长,前 5 节端部(黑色环)和第 6 节深色,第 3 节细长,上有感觉圈 81 9 个。腹管淡黄色,细长弯曲。尾片淡黄色,细而尖,两侧生刚毛约 10 根。无翅胎生蚜体长 4 mm,触角第 3 节基部有感觉圈 3 个。余同有翅蚜。体色有淡黄、淡绿色、黄褐色等不同色型豌豆蚜是苜蓿地中个体最大的蚜虫,6 月中旬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