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_第1页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_第2页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_第3页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_第4页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研究 第一部分:选题设计一、研究思路1、现实背景u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性服务业在约在20%30%之间(2000);u根据我们对三地投入产出表(2002)的计算,上海、浙江和江苏同类指标分别为5.54%、4.31%和3.18%;u尽管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保持在65%左右,但大部分中间需求是来自于自身;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PS)的快速发展,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的快速发展,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共同发展、协调分工、制造业升级、打造现代服务中心; 长三角地区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展PS,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张,更要重视质的提高。,不仅要重视量

2、的扩张,更要重视质的提高。量的扩张即为量化发展,质的提高即为质化发展,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不可绝对割裂;2、逻辑主线 量化发展与质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这是研究立足点。量化发展与质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这是研究立足点。以量化发展和质化发展作为研究线索,是本项研究基本特色之一;3、视角界定量;表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数表示某一城市,其中,空间集聚因要素流动形成的外部化因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量化发展niPSPSPSGDPPSPSniiiii1共生关系与制造业的协调与制造业的互动与制造业的融合质化水平PS PS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是判析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是判析PS量化与质

3、化发展的关键。量化与质化发展的关键。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突出强调计量手段,加强对研究命题的检验,并由此展开对策思考。4、扩展与启示?城市?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二级城市二级城市LowHighHighLow二、量化发展:PS成长机理(一)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外部化外部化转型市场2偏好分解偏好分解4发达市场发达市场1量化发展手段企业外购/自给外购与自给价格比企业偏好主导因素是价格比权威偏好(A)规模偏好(S)利润偏好(P)外购与自给价格比企业偏好主导因素是价格比假设假设1.1:工业企业的三类偏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不可能同时显著。:工业企业的三类偏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不可能同时显著。

4、假设假设1.2:规模偏好和权威偏好显著,且制约:规模偏好和权威偏好显著,且制约PS发展;利润偏好不显著。发展;利润偏好不显著。(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问题描述PS量化发展(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研究主题假设假设2.1.1:城市经济能级越高,生产性城市经济能级越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也就越高。服务业集聚度也就越高。假设假设2.1.2:行政区割显著影响生产性服:行政区割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务业的集聚特征。假设假设2.1: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PS集聚趋势显著。集聚趋势显著。假设假设2.2: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三大动态外部性显著。三大动态外部性显著。假设假设2.2.1:MAR外部和

5、外部和Porter外部具有外部具有正效应。正效应。假设假设2.2.3:Jacobs外部将显著于外部将显著于Jacobs外部。外部。假设假设2.2.2:Jacobs外部具有正效应外部具有正效应 。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本项目将产业多样化分解为两个指标,一是城市全产业多样化,即本项目将产业多样化分解为两个指标,一是城市全产业多样化,即Jacobs;二是生;二是生 产性服务业行业多样化,即产性服务业行业多样化,即Jacobs 。假设假设2.1和假设和假设2.2,有附注说明,有附注说明幻灯片幻灯片16、17 。三、质化发展:PS与制造业共生关系(一)基本内涵产业共生是一个新理念,也是一种新方法、新命题。本人

6、曾有专文论述(幻灯片(幻灯片1616),),本项目关注独立产业间的共生关系,有三个核心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融合性。与产业融合理论不同,产业共生中的融合关注产业创新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互补性连接关系。第二个特征是互动性。在产业共生的分析框架下,产业间的互动性就是产业间相互影响关系,是产业间共生行为的具体体现。第三个特征是协调性。产业共生所重视的协调性质量协调,强调产业间技术效率的关系。在本项目中,我们的目的在于揭示和比较三地PS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并比较相对地差异特征,评价优劣顺序。(二)引入共生原理ijjjdjjmjijiljjjdjjdjmjjmjijiijijLWDpMpXpadLWadDp

7、adMpadXpTFPdlnlnlnln)ln(融合度比较三地制造业对PS的中间需求;比较三地PS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比较三地PS与制造业附加值率;融合度与价值创造动态关联比较;价值创造测定三地PS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程度;测定三地制造业对PS的影响力程度;测定PS、制造业来自自身的影响力;归纳各地互动特征,剖析原因;测定三地PS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值;测定三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性变动值;通过关联分析,综合评价与比较参见:王莉、周方,参见:王莉、周方,2001:投人与产投人与产出结构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出结构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数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第10期期。揭示影响揭示影响PS与制

8、造与制造业共生关系优化的业共生关系优化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三)研究主题揭示服务贸易与共揭示服务贸易与共生关系的联系,指生关系的联系,指出发展思路。出发展思路。假设假设3.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优劣不显著依赖于地共生关系的优劣不显著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经济发展水平。假设假设3.2: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扩张: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扩张对自身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自身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向关联性质。提高具有正向关联性质。假设假设3.1和假设和假设3.2的具体思路,见的具体思路,见幻灯片幻灯片18。利用1997年和2006年长三角25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

9、就业数据,构造集聚度指标,借鉴趋同假说,验证假设1。假设假设2.1.12.1.1:城市经济能级越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也就越高。:城市经济能级越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也就越高。按照GDP比重划分,将长三角25市分为三个层次。利用2003-2006年面板数据,验证城市经济能级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关系。其中,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为自变量,城市GDP比重、人口比重等为因变量。假设假设2.1.22.1.2:行政区割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行政区割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25个城市分别隶属于苏、浙、沪,通过城市集聚动因归类,揭示行政区割是不是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并挖掘其原因

10、。假设假设2.12.1: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趋势显著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趋势显著以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为样本,研究两个年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动态外部性。假设假设2.2.12.2.1:MARMAR外部和外部和PorterPorter外部具有正效应外部具有正效应。理论上讲,产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的外溢 ,MAR效应就会更显著。Porter(1990) 认为,地方竞争可促使厂商间竞相追求创新,加速采用新技术,从而促进产业成长。我们预期该观点同样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假设假设2.2.22.2.2:JacobsJacobs外部具有正效应外部具有正效应 。产业多样化促进了不同产业

11、公司之间的相互作用,产业创新能力将因不同产业间的知识外溢而改变。我们的判断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及其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作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产业多样化程度的扩张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成长。假设假设2.2.32.2.3:JacobsJacobs外部将显著于外部将显著于JacobsJacobs外部外部。此前已有项研究揭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微弱的事实,如金碚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的状态,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同样,张明海(2006)对上海现代服务业产业联系的研究

12、,认为,现代服务业部门最为集中的金融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集聚和辐射联系是最弱的或几乎最弱的,集聚其它产业能力最强的依旧制造业等部门。这些观点均支持了低度Jacobs外部性的观点。假设2.2:长三角地区三大动态外部性显著。(幻灯片10)假设假设3.13.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优劣不显著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优劣不显著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生产性服务业的绝对规模也在长三角占据绝对优势。但数量大,并不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好,也即达到质化发展状态。我们提出上述假说,目的在于揭示究竟是那些因素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

13、关系的优化有决定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质化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假设假设3.23.2: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扩张对自身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向关联性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扩张对自身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向关联性质。贸易促进效率,是一个需要检验的理论命题。不同的是,我们将贸易划分为国内贸易(调入、出)和国际贸易(进、出口),而且,我们将通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弹性数值,判别上述假说,并围绕服务贸易与共生关系优化,指出发展的思路。(幻灯片(幻灯片1414)二、文献综述(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与动态外部性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它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

14、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总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 概念最早是由Greenfield(1966)在对服务业或服务部门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提出,后来经由Browning和Singlemann(1975)的发展而得到深化。 1、国外文献总体情况90年代以后,国外掀起了一股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浪潮。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性质和原因,如:Tshetter(1987),GOE(1991)和Coffey and Bailly(1991,1992)等;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选择,如:Pred(1977),Stanback(1979),Davis and Hutton

15、(1987,1985),Michalak and Fairbairn(1993)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及其集聚,如:Noyelle and Stanback(1984),Coffey,Polese and Drolet(1996),Krin(1987)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大都会的发展,如:Coffey and Polese(1989),Hansen(1990),perry(1990),Goe(1990)等。2、国内文献总体情况第一类是早期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特征、形成动因、统计分类等问题的理论探索;第二类是依据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践,进行的对策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东京、美

16、国纽约、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第三类是立足中国实践,进行的以量化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中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因素分解等内容。3、国内外文献总体评价一是对策建议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加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强化专业化分工能力的增强”等建议比较空泛;二是文献对制约因素的挖掘过于平面化,启发性不足。比如,从可操作意义上讲,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可能很多,但这些因素之间既可以按照某种维度重新聚类,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因素之间的关系;三是多数研究缺乏量化结论支撑,说理性比较浓厚,观点的可信度有待增强。4、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

17、决定生产性服务业内生性抑制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别,一是客观环境因素,二是主观动力因素。所谓客观环境因素,如市场化程度、人才支持能力、市场准入条件等。在一项研究中,顾乃华等人(2006)发现:我国东、中、西部服务业技效率存在的显著差异,这是造成我国服务业生产率区域失衡现象的重要原因;其中,市场化进程和劳动力质的差别是导致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在客观因素中,有学者(刘优剑 任曙明,2006)将产业的分工水平也包括了近来,主要观点是:生产性服务企业是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业务分工重组的产物,分工协作创造了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我们不赞同这一观点,因为,专业化分工水平取决于交

18、易效率(杨小凯,2001),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也与交易效率密切相关。显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表现,充其量只能说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重大。(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纯粹成本推动型纯粹成本推动型交易成本交易成本 当企业能通过市场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时就会导致生产性服务功能当企业能通过市场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时就会导致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外部化。外部供应者往往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的外部化。外部供应者往往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风险降低风险 通过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外部化, 企业能够降低在雇员、 培训和投资通过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外部化, 企业能够降低在雇员、 培训和投资上的内部风险。上的内部风险。 低低/不频不频繁的需繁的需求求 如果这种需求频率不高, 或者说是零星的, 内部供应是无效和不可如果这种需求频率不高, 或者说是零星的, 内部供应是无效和不可行的。行的。 准成本推准成本推动型动型 临时性的重要临时性的重要需求;需求; 集中于核心技集中于核心技能能 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需要在短时期内实现, 企业内部无法提供。 企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需要在短时期内实现, 企业内部无法提供。 企业可能购买了生产性服务,因为它们远离企业的核心业务。业可能购买了生产性服务,因为它们远离企业的核心业务。 缺少专家缺少专家 企业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