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案(1)_第1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案(1)_第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案(1)_第3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案(1)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案【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重点难点】1、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2、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华东理工大学一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一一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一一明德任责2 .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3

2、.除了这些著名的大学,咱们新宁一中有没有传承“大学”文化之所在呢?明确:“厚德、自强、励志、笃行”的校训也打上了大学的烙印。二.文化常识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 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 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 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颍、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 一章,“传”十章。朱遵认为,“经一章盖孔

3、子之言而曾子述 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 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宜方规定以 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 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 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 教育的总体框

4、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3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的意思: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

5、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三、巩固文言知识1、将下面的红字部分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o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6、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答案:大学之道(宗旨),在明(彰显)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亲近)民,在止(达到)于至(最)善。知 止(达到最高境界)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定)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祥); 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规律)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人),先治(治理)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 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使真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

7、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百姓), 壹是(一概)皆以修身为本。翻译参考: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 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 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 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

8、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 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 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 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 为根本。四、探究思考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

9、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这一概括非 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 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 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 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 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

10、善过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2、第二段重点写了 “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明确: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先用5个“先”,体现逐步推导的过程,将国、家、身、心、意、 知几个方而联系起来。“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 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4、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1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 章论证上的特色。明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 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

12、,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 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总结: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5 .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明确:多用铺排,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四、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 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住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

13、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 得以连接。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 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 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是“内修”:后而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 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 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 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