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参考)_第1页
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参考)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报告使用单位:建设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报告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文件要求,矿业集团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承担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工程。年_月_日,沈阳研究院已按技术协议要求完成了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各项任务,已由沈阳研究院组织各专业人员对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进行实地考察及功能测试,各项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规定。现向煤矿提请验收。为保证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工程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以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验收小组(人员名单见附表1),并于年_月_日对井下

2、永久避难硐室工程进行了现场考核验收。现场考核情况如下:一、验收标准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2、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所签技术协议二、验收内容1、验收项目井下永久避难硐室。2、基本性能紧急避险设施应具有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小时以上。3功能检测见附表2及五项功能检测报告。三、验收结论验收组在现场对永久避难硐室的验收项目进行逐一的认真评审,通过现场按照相关标

3、准的实际展示操作考核,验收组认为按照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所签技术协议的文件要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生存的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运行稳定,功能齐全可靠,符合现有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能够满足煤矿的实际避险要求。同意通过验收5/16附表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小组名单附表2:固定式永久避难硐室检测表矿井基本信息矿井名称矿业集团东矿隶属公司(集团)主要配套设备及型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研制:固定式永久避难硐室入井主要设备煤安标志证号

4、系统建设时间年月年月设计审批情况检查项目技术标准验收情况一、避难硐室位置及支护永久避难硐室设置地点硐室设置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布置在稳定岩层中时,前后20m范围内巷道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布置在煤层中时,有控制瓦斯涌出和煤层自燃措施;安全出口符合相关规定。硐室布置在围岩稳定的岩石巷道中,顶板完整,良好。额定避难人数20W人数<100o额定容纳100人正常生存96小时以上。支护方式及材料硐室及巷道前后20m范围内米用锚喷、砌碹等不燃性材料进行支护。避难硐室采用锚网索喷支护方式二、永久避难硐室结构生存室1.永久:净高22m,每人有效使用面积三1.0m2;2.临时:净高21.85m,每人有效使用面

5、积20.9m2;3.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及手动阀门。避难硐室生存室:净高3米,面积154.8m2,人均积1.4m2。布置了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手动阀门齐全。7/16净高2m、面积4m2;安装有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置;设有单向排水管和排气管,手动阀门齐全。过渡室1.永久:净高22m、面积23.0m2;2临时:净高21.85m、面积22.0m2;3.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4.单向排水和排气管及手动阀门。9/16硐室形状与颜色拱形或梯形、内部为浅色。为直壁半圆拱形,顶部为银灰色铝塑板,铺浅黄通地板砖。防水措施硐室地面咼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m。硐室地面咼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m

6、。密闭门1.防护密闭门(观察窗);2.开闭灵活、密封可靠,能够里外锁死;3.密闭墙掏槽深度不小于0.2m。4.向外开启。过渡室及CO2钢瓶存放硐室都装有防护密闭门,均外开启;门上设有一个直径100mm、镶嵌有机防爆璃的观察窗。密闭墙墙掏槽深度不小于0.2m。风水管线保护措施保护距离220m。保护距离20m。三、永久避难硐室系统及环境参数氧气供给压缩氧或自生氧供气。配备有压缩氧气钢瓶。气幕洗气系统硐室内具备压缩空气及压风洗气装置气幕覆盖整个防护密闭门。压风自救系统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出口压力0.10.3MPa,供风量三0.3m3/min人,连续噪声W70dB(A)。压风管路

7、设有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力为0.10.6MPa(可调节),供风量三0.3m3/m人,连续噪声W70dB(A)。供水施救系统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供水管路设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给排水系统硐室内具备供水及单向排水装置排气系统硐室内具备单向排气装置13/16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处理CO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处理CO能力应2保证在20min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温度不高于35°C;湿度不大于85%;保证紧急避险设施不低于100Pa的正压状态。配备规定数量的C02和CO吸收剂,CO2的吸收能力低于每人0.5L/min,吸收CO能力

8、可在220min内将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硐室内CO浓度21.0%、C0浓度24ppm。配备有降温除湿系统,液态C02作为动力源和制冷质,对环境进行调节,确保硐室内温度W35C,:W85%。人员定位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安全监测监控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独立的内1、外环境参2、数监测3、生存室:02、CO、co2、ch4、温度、湿度监测。过渡室:O:、CO监测。4外界:O、CO、CO、CH监测。224配备有环境监测装置,对硐室内、外的O、CO、(2CH、温度、湿度、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4与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连接,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进出紧

9、急避险设施的情况。自救器的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数量为额定人数的120%。配备有1.2倍额定人员使用的ZH45隔绝式化学氧救器,有效防护时间不少于45min。通讯联络系统直通电话,无线通讯或应急通讯。配备有直通到矿调度室的应急电话和无线救灾通讯电话。照明矿用防爆日光灯和应急照明。避难硐室内装有15台以上的矿用防爆型(无极)光灯,配备有600支荧光棒。排泄物收集集便器。配备有打包式环卫坐便器。消防器材工具箱消防器材的种类、规格、数量符合设计要求,灭火器必须在保质期内。宜采用干粉灭火器,且容量不少于40kg。担架、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扳子、钳子、螺丝钉等。避难硐室内配备有4台手提式干粉灭火(MFZ

10、/ABC4)。配备有担架、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等各种工急救箱绷带、纱布、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剪刀、血压配备有绷带、纱布、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剪计、注射器等。血压计、注射器等急救器材。基本生存食品不少于5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1.5L/保障人天。按食品不少于5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1.5人天的标准,配备齐食品和饮用水。配备在紧急情况下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动力供应设动力保障施,如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矿用隔爆兼本安直配备有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多路电源箱。流稳压电源。指示牌硐室(救生舱)入口标识牌、巷道指示牌、硐内操按规定设置好硐室(救生舱)入口标识牌、巷道:作指示牌。牌、硐内操

11、作指示牌。关闭避难硐室内生存硐室两侧的防护密闭门和所:的单向排气阀,在避难硐室外压风接入口并联一气密性检避难硐室内在500±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应当不大型压差器,向生存动室内送入压风,直到生存硐'±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应当不大于350Pa/h,既为验于350Pa/h。压力为500Pa停止送风。观察U型压差器示数,在到设计要求。正压维持检测在设定工作状态下紧急避险设施内部气压应当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500Pa。关闭避难硐室内生存硐室两侧的防护密闭门,在避硐室外压风接入口并联一个U型压差器,向生存动内送入压风。观察U型压差器示数,生存硐室内部压应当始终保持高于

12、外界气压100500Pa,既为达设计要求。压风系统压风系统供风能力应当不低于0.3m3/人.min.检测不高于70dB。通过压风供氧装置流量计刻度显示,压风系统供丿力应当不低于0.3m3/人.min;分贝器读数显示不高70dB,既为达到设计要求。气幕和喷淋系统检气幕应当覆盖整个防护密闭门。测高压管路检测在防护密闭门门框沿周边每隔100mm,固定一张宽10mm,长100mm的纸条,打开气幕,每张纸条明显动,既为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调节氧气压力表,调节高压管路内压力为工作在1.5倍使用压力下保压1h,压力应当无明显下降。力的1.5倍,保压十分钟,压力表示数无明显下既为达到设计要求。四、紧急避险系统管

13、理应急预案自救器管理制度有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每年至少进行1次实际演练,;自救器的配置数量、类型、防护时间符合相关规定职工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包含机构人员配备、岗位责任制、值班、设备定期检查和校准、系统功能测试、设备故障处理、硐室维护、过期食品和药品更换、培训和应急演练、操作规程、安全仪表计量检验、技术资料管理等制度。已编制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紧急避险系统安装完后进行演练。同时通过职工培训让职工掌握相关知识。各处避灾路线标识清楚。配备有1.2倍额定人员使用的ZH45隔绝式化学氧救器,有效防护时间不少于45min。通过培训让让工熟练掌握。已建立管理紧急避险系统的各个机构,人员已配齐已编制岗位责任制

14、、管理制度、检修制度、操作:等相关规程制度,下一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沈阳研究院已发紧急避险设施专项技术设计说明书系统布置图、安装图等。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采区设计及作业规程中包含有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内容,完成后将进行应急演练。技术档案紧急避险设施设计、安装、验收、使用、维护、配件配品更换、培训演练等相关信息及应急预案、系统布置图、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采区设计及作业规程中应包含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内容。检测人员(签字):14/16气密性检验报告一、检验对象:永久避难硐室二、检验标准:根据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件要求,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完成后

15、需要对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硐室气密性进行检验。要求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硐室内在500±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应当不大于350Pa/h。三、检测仪器:U型压差计(介质:水)四、检验方法:关闭避难硐室内生存硐室两侧的防护密闭门和所有的单向排气阀,在避难硐室外压风接入口并联一个U型压差器,向生存动室内送入压风,直到生存硐室内压力为500Pa停止送风。观察U型压差器示数,每5分钟记录一次U型压差器示数,1小时后剩余压力值大于150Pa。五、检验数据:记录时间10:3010:3510:4010:4510:5010:5511:0011:0511:1011:1511:2011:2511:30高度(mm

16、水柱)510466448425402386360334312297276259245压差(Pa)510466448425402386360334312297276259245结论:经检测,泄压速率为265Pa/h,小于350Pa/h,符合技术标准。审核:检验人员检验时间正压维持检验报告一、检验对象:永久避难硐室二、检验标准:根据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件要求,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完成后需要对生存硐室进行正压维持检验。要求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硐室内在设定工作状态下紧急避险设施内部气压应当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500Pa。三、检验仪器:U型压差计(

17、介质:水)四、检验方法:关闭避难硐室内生存硐室两侧的防护密闭门,在避难硐室外压风接入口并联一个U型压差器,向生存动室内送入压风。观察U型压差器示数,生存硐室内部气压应当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500Pa。五、检验数据:记录时间9:359:409:459:509:5510:0010:0510:1010:1510:20高度(mm水柱)183183183183183183183183183183压差(Pa)183183183183183183183183183183结论:经检测,硐室内正压为185Pa,介于100-500Pa之间,符合技术标准。审核:检验人员检验时间压风系统检验报告一、检验对象:永

18、久避难硐室二、检验标准:根据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件要求,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完成后需要对永久避难硐室内的压风系统进行检验。技术标准:永久避难硐室内的压风系统供风能力应当不低于0.3ma/人.min,噪声不高于70dB。三、检验仪器:分贝器四、检验方法:通过压风供氧装置流量计刻度显示,压风系统供风能力应当不低于0.3m3/人.min;离消声器1米处放置分贝器,打开压风进行测试,分贝器读数显示不咼于70dBo五、检验数据:编号压风1压风2压风3压风4压风流量值280284283282(SCFM)分贝数(dB)62686564结论:生存硐室内人均压风系统供风量为:(280+284+283+282)三(35.3X100)ma/人min=0.32ma/人min1m3/min=35.3SCFM生存硐室内实际人均压风系统供风流量为0.32ms/人min,大于0.3n/人min;压风分贝数均在70dB以下,符合技术标准。检验人员:审核:检验时间:17/16气幕和喷淋系统检验报告一、检验对象:永久避难硐室二、检验标准: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